山茶花-羊汤锅-昙华寺
2021-02-05
春天是昆明最好的季节,各种花卉争奇斗艳。不同的时节,在不同的公园,不同的花卉竞相开放。黑龙潭的梅花,金殿的山茶,圆通山的樱花……我们去年夏天去过一次金殿,错过了山茶花。
车到太和宫门口停下,我又下山到西门口。出大门拍了张照,又沿石阶上山返回,过二天门,三天门,到太和宫。几座天门都是重檐斗拱,金碧辉煌的古建筑。这大概是我第五次到金殿了。我第一次到金殿的经历,还有一些片段很清楚。那时我应该是四五岁吧,父母从老家到昆明来看我,跟舅舅姨妈他们一起带我到金殿玩。那一天人很多,太阳很辣,我感觉那石阶又陡又长。我走不动了,父亲和舅舅轮流背我。到了山顶,看到红色的山墙,闪光的铜殿,铁制的旗子。
我们这次去金殿,因为最近在网上看花讯,知道太和宫那株百年山茶已经盛开。金殿的右前方,石阶一侧,有一株一百六十年的山茶。这棵树实在太老,中间空了,只留着一侧的一层皮,有铁架子支撑着。我们上次来,还有工作人员在护理,用水泥或者其他材料在树上作麸皮。
此时,老山茶正在盛开。枝头挂满拳头大的花朵,大红色的,有一点白边;热烈而娴静,欢快而单纯;虽然热闹,却不喧嚣;虽然美丽,却不俗艳。正是最美好的时光,最美的一面展现出来,没有一丝倦怠。花瓣上挂着露珠,在逆光之下折射着五彩的光晕。枝头被压弯,绿叶被红花掩盖。周边是昏暗的色彩,只有这火红的山茶在快乐地跳跃着。
这个早晨,天气很好。空气是清新的,天空是纯蓝的,阳光从金殿顶上洒下。游人来到老树下,以仰视的姿态,默默拍照,喃喃自语表达喜爱。从不同角度观摩欣赏,拍照之后,恋恋不舍离开。我以为这是我今天能够看到的最美的山茶了。
出太和宫,往山上的钟楼方向走去。步道两侧,高大的古树之下,穿插着一株株山茶,大红的,粉红的,纯白的……树林的背景是安静而阴暗的,阳光洒在花朵上,晶莹而闪亮。那种美,像是突然将跳将出来,给人冲击。
林子中,亭子下,一位男子在弹月琴,幽幽地唱着山歌,如泣如诉。月琴声音,轻快而舒缓,一点也不吵闹,一点也不破坏宁静的山景。头顶,有阵阵松涛是合奏。
到山顶,往东。又一丛丛山茶,红的,白的,鹅黄的,比拳头大,有饭碗大。在路边灿烂地开着,笑着。一株麻栗树,叶子泛黄,泛红,在阳光下闪着艳丽的光芒。游人们在选择不同角度拍照,安安静静的,只是低声感叹,没有喧哗吵闹。
接着往东,进入茶花园。
茶花园并不全部都是茶花。茶花只是穿插在松林之中。这样反而很好,幽暗的松林背景下不时跳跃出鲜艳夺目的山茶,给人快乐,给人视角冲击。各个品种,各种色彩,各种品相。我最喜欢那种异样的色彩,硕大的花盘。花朵有的大过盘子,有的大如拳头;有的满树是花,花朵压弯树枝;有的只在树梢顶着一支,有的仅在树干上贴着一朵。追逐着艳丽的花朵,进入到树林深处。有金庸笔下的十八学士,像是围坐一起切磋武功。
因为拍照,手都举酸了。我上次去轿子雪山,拍到最美的马缨花。我以为此生再也看不到那样让我心动的花海了。今天的山茶,从未见过的灿烂和妩媚,确实让我心动了。
看山茶看得眼饱,肚子却饿起来了。于是决定去哈马者村吃东西。从金殿过去,穿过山间小道,得有十几公里。
虽然不是节假日,哈马者村还是很热闹。远远就闻到烧烤的孜然味道,看到村子上头白色的烟雾。穿过卖烤玉米和烤鸡,卖水果和蔬菜的小街,走到最里面卖羊汤锅的铺子。我们上次来,放不开,只吃了羊脚,羊肉米线。前些天看央视一档节目,介绍哈马者村的美食,重点介绍的是羊汤锅。这一次得好好过个瘾。
点了四百克的羊肉加羊杂,加上下火锅的配菜。羊肉是事先煮熟的,切好之后直接下锅,所以上菜很快。那羊汤真的新鲜啊,没有一点点膻气,反有一股淡淡的甜味儿。四百克的羊肉和羊杂,够我们俩造的了。
大口吃着肉,还喝了点小酒。想起了笼子大叔。我十来岁的时候,经常跟着聋子大叔到城里赶集,卖香椿,卖核桃。卖完东西离开之前,聋子大叔会带我去吃羊汤锅。聋子大叔是那种典型的喜欢搞小聪明的农民。吃完别人的羊汤锅,有一次是没开钱就溜了,有一次不仅没开钱还把别人的砂锅都端走了。年轻时候的聋子大叔真的是个妙人,我那时跟他在一起浪真是快乐。趁聋子大叔现在走得动吃得动,我应该带他到哈马者村吃一次羊汤锅。
今天真是胃口大开,又吃了羊肉烤串,羊皮烤串,还有羊肝,羊肚,羊腰子。很久没吃这么多肉了。其实是很长时间没吃肉了。
返回城里,时间还早,又去昙华寺。
三十多年前,外婆曾经在昙华寺附近住过,我们来看外婆,来过几次。
那时,外婆跟文秀姑姑一起生活;文秀姑姑嫁给王建国,王建国工作的纸箱厂就在昙华寺边上。我印象中的昙华寺,中间有一座木塔,围着木塔的石阶上摆满了花盆。我那个夏天去的时候,到处是湿漉漉,水淋淋的。
经过修整的昙华寺面貌大为改观,面积大为扩大,已经没有我记忆中的一点点影子了。整个公园分为前园,中园和后园。前园有罗汉堂,有一株四百年的优昙树。此前我去过的昙华寺,应该就是现在的前园。
穿过地下通道(上面是公路),来到中园。这里是历史文化展示区,有袁嘉谷纪念园,钱沣纪念园,他们都是云南省的历史文化名人。说来惭愧,云南地处边远,文化落后,历史上确实没出过多少文化名人。在中国几千年的科举史上,没出过状元的省份微乎其微,云南勉强出过袁嘉谷这个末代状元,还是“经济特科”,并不在正式名录上。中园还有小吃店,还有老年人活动场所,园子里的几株白玉兰,正开得灿烂。
上山,进入后院。山坡上的铁梗海棠正在开放。再往上有一大片优昙树林,一群鸽子在树下觅食,嬉戏。山顶是七层八角的瑞应塔,号称云南第一塔。应该是最近二十多年才新建,我印象当中以前是没有的。时间晚了,已经关门,否则是可以上塔观景的。鸽子不受影响,一群群从优昙林飞起,落到塔上,又呼啦啦飞下,进入优昙林。
我还是想着那座木塔。出门的时候问小卖部的中年人,现在罗汉堂前面原先是不是有个木塔。中年人说他在此生活有二十年了,从没见过木塔。也许是我记错了。
三十多年,人非物也非。我的模糊记忆也该抹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