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国传唱的两首儿歌的比较与语言习得


    六一儿童节之际,想到多国幼儿普遍传唱的两首儿歌曲调,即《两只老虎》和《小星星》的曲调。实际上这两首曲调分别来自于十七、十八世纪的欧洲,只不过前一首曲调传入中国后,歌词从与教堂修士有关的内容改为让儿童颇感奇怪的“没有耳朵或尾巴”的老虎。

   想起两年前在一次学术沙龙所作的关于综合联想学习中的各种举例材料,其中就有利用童年记忆中的曲调以强化对各种语言字符的记忆。如果把童年记忆的曲调挖到最深处,非《两只老虎》这一儿歌莫属。三十年前农村中学初中才开始学英语,曾经给学生教过的《字母歌》(ABC)、《约翰兄弟》(Brother John)都用此曲调。

  《小星星》的曲调,是否莫扎特原创,不得而知。作曲家莫扎特因其早熟、多产以及优美而令人难忘的旋律而被人们铭记。讲英语的人都熟知儿歌“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一闪一闪小星星),认为这是莫扎特最早的作品之一,是莫扎特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为他的姐姐谱写的。其实,这种说法并不符合实情。莫扎特的确在 1780 年代初为钢琴谱写了一组变奏曲,此曲很可能是当时年轻的莫扎特为他教的音乐学生准备的钢琴练习曲,是当时最流行的法国民歌“Ah, vous dirai-je, Maman”(啊,妈妈,我想告诉你)的变奏曲。这首歌的歌词大意是:“啊,妈妈,我想告诉你,是什么让我痛苦。爸爸想让我像大人一样懂事,可我说那些糖果懂事更重要。”所以此曲的作者身份至今仍不清楚。至于《一闪一闪小星星》的歌词,起源于英国作家简·泰勒(Jane Taylor) 的一首诗,于1806年以《星星》(The Star)的名义出版。其他国家的儿歌都以此诗为基础翻译改编而成。

    由此可见,从我们一开始(两岁时)学唱歌,就有可能接触国际化的内容了。真应了那句话,“音乐是世界通用语言”。另一方面,虽说儿童唱的曲调是多国一样的,但歌词又是各不相同的民族语言,从一开始就体现出了文化差异。正如文化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 )在其著作《文化模式》中所说,“一个人,从他出生的那一刻起,社群的习俗就开始塑造他的经验和行为了。到他呀呀学语时,他已经是文化的造物了,而到他长大成人并能参加该文化的活动时,社群的习惯便已是他的习惯,社群的信仰便已是他的信仰,社群的戒律亦已是他的戒律。”

  From the moment of his birth, the customs into which he is born shape his experience and behaviour. By the time he can talk, he is the little creature of his culture, and by the time he is grown and able to take part in its activities, its habits are his habits, its beliefs his beliefs, its impossibilities his impossibilities. 

  以下是相关相关ppt 内容(可惜缺失音频连接):  

 《两只老虎》《约翰兄弟》(因国家而异,在法国为“雅克兄弟”):

《一闪一闪小星星》:

微信图片_20210601124720.jpg

   写完上述内容,也有点奇怪于自己的行为。从年龄来说越来越够得上爷爷的称呼,可博文的题材却越来越小儿科。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 潘发勤)

        相关链接  语言与音乐 lingo-mus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