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效应---阴阳承制调平


  《阴阳证治学》节选

  左占国

  北京智康中医研究院

  2021-7-30

  “整合效应---阴阳承制调平”是阴阳证治学十一大概念体系之一并放在第三节进行阐述。伴随着20世纪现代科学革命即复杂性科学的兴起,生命科学呈现出由还原论向整体论发展的趋势,应用系统生物学方法探讨复杂性机体及其疾病本质已成为21世纪生命科学研究的核心驱动力。我们根据气——阴阳——五行等中医理论认识与复杂系统的非线性科学、以及吴以领在其《络病学》中提出的通络药物治疗血管病变的效应规律---承制调平与系统效应[70]、樊代明院士的整合医学思想,特提出了防治复杂性内伤类自身损伤性疾病及其一体多病和养生长寿治未病的整合调节效应---阴阳承制调平。阴阳证治学在防治内伤类复杂性疾病研究中始终借鉴系统论思维既“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亚里士多德),并在阴阳证治理论与临床思维基础上特提出阴阳理论证候用于复杂性疾病及其一体多病的临床辨证论治。整合效应---阴阳承制调平体现的不是累加和,而是乘积效应,针对的是整体状态的生命——人。用属性方药---阴阳调节剂探讨内伤类疑难病慢性病老年病及其一体多病阴阳证治整合效应规律,根据属性方药---融治调防养于一体发挥整合调节效应,治疗内伤类复杂性疾病的效应规律---阴阳承制调平及其阴阳理论证候的系统效应进行立法组方,可更广阔地开发解决复杂性疑难问题的思考维度和思维疆域、更有效抗御一体多病并实现异病同治的整合效应目标。 这里提到和与需要达到的整合效应,是通过阴阳理论证侯承制调平理论的有效运用来实现的。也只有运用阴阳证治思维和阴阳承制调平方法才能启导辩证思维从具体证候、类证候、理论证候向阴阳理论证候宏观拓展,从而实现对内伤类疾病及其一体多病的整合调节效应目标。面对内伤类复杂性疾病多因素致病、多病机复合、多系统发病、多病位损伤、多种功能障碍、一体多病及其多维治疗靶标,需要对气系统、阴阳系统、经络系统、脏腑系统等多系统多层级和多维界面病理损伤的四诊资料信息进行高层级分析整合并由此辨识出阴阳高度的具体症候、类症候或理论证候,用以有效指导内伤类疾病及其一体多病的防治,才有可能达到阴阳证治——调和治平的愈病强身目的,特别是进行阴阳理论证候高度的辩证既阴阳属性辩证与证治最终实现整合效应。我们将气一元论、阴阳理论和五行理论相结合并对其内涵进行提炼,特提出整合效应——阴阳承制调平概念用于阴阳证治学理论与临床研究。下面就组成整合效应——阴阳承制调平概念的阴阳、承、制、调、平、阴阳承制调平等相关知识要素进行阐明。

  一、阴阳阴阳是中医药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本即阴阳。这里提到的阴阳,是启示中医主体在面对复杂性内伤类疾病及其一体多病时,要站在阴阳证治的层次和高度来运筹帷幄。“承制调平”是中医学基于“气-阴阳-五行”学说对生命运动内稳平衡机制、病理状态下代偿性自愈调节与治疗及其效应规律的高度概括。内容包括天人内外、心理社会人事、脏腑经络气血、气机升降出入的承制相因。“承制”出自五行学说的“亢害承制”理论,是人体内稳平衡机制及病理损伤的代偿性调节,是人体固有的生物学机能,在生理范围内可实现自调节,是生命运动的客观规律,需要我们不断深入探索并加以利用;“调平”出自“阴阳调平”,是对承制相失导致相关疾病及其治疗干预复杂性疾病与疗效转归的高度概括。通过调节疾病状态下损伤及修复因素,协调脏腑功能的紊乱状态,触发调动机体自身的愈病能力,进而提高机体自适应、自调节、自修复能力,达到不同层次的平衡状态,我们在这里则用阴阳证治---调和治平进行表述。“承制调平”既反映了中医动态平衡的生命观,又是指导疾病治疗的总原则,从不同层次体现了蕴含着中国整体系统哲学思维特色的中医生命观、疾病观、治疗观及效应目标。气的升降出入、阴阳的对立统一和五行的生克制化几种机制同时存在,即系统中同时具备促进和制约两种相互拮抗的信息交流。气化阴阳与五行运动通过升降出入、对立统一与生克制化所构建的生命体自稳平衡系统是维持正常生理功能和内稳态平衡的重要保证[71]。当人体出现病理损伤靠自身调节难以实现自调节、自稳态、自修复、自愈病的时候,在充分认识并尊重生命自身运动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医者的主观努力,借用针药等外力手段对生物体进行干预,在祛除病理损伤因素的同时,提高人体自组织、自调节、自修复、自稳态、自愈病能力并最大限度的调动人体自然愈病力的利用,从而达到不同层次的动态生理平衡。

  二、承承指人体与外界自然社会存在着天人相应的和谐关系,是机体存在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内稳平衡机制,体现了复杂系统自适应、自调节、自修复、自稳态能力。基于中医整体系统思维的“承”之自稳调控是对这种复杂调控机制在哲学层面的高度概括,对深入开展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古代先贤认识到天地万物存在着相生、相克和谐共存的自发调控机制,并用气化阴阳与五行通过升降出入、对立统一与生克制化来说明这种双向调节机制,用于解释自然现象和生命运动、疾病转归与治疗作用方式,充分展现了中医学属性观科学内涵。使机体在受到内外因素干扰未超出自身调控机制的调节阈值时自主的承接顺应,以维持机体正常生命运动的动态内稳机制,恰似神经内分泌免疫(NEI)网络的内稳平衡系统,中医用阴阳平衡进行表述。

  三、制制是生命机体多系统或系统内不同层次间相互拮抗的矛盾运动超出“承”的自稳调控能力而表现为病理状态时机体代偿性自愈调节能力,是阴阳失衡病理状态下机体自我代偿机制,当机体出现病理损伤时机体会产生两类与阴阳病理因素相对应的属阴的或属阳的保护性因子抑制损伤因子,当机体内部以及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阴阳平衡被打破,出现某一系统的阴阳功能过于偏亢或偏衰,超出机体正常的承接调节能力时则会出现持强凌弱“亢而为害”,破坏与其他系统的阴阳平衡生理关系,打破生命健康阴阳平衡运动状态而出现多系统发病、多病位损伤和一体多病时,机体代偿性的保护机制启动以抑制损伤机制的破坏,也是人体作为复杂系统自适应、自调节、自修复、自稳态、自愈病能力在病理状态下所作出的特征性代偿反应。

  四、调调具有调和、调节、调养、调达、调动、调剂之意,反映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的思想。“调”是中医治疗学的最高境界,集中反映了以天人相应整体观念为突出特色的中医治疗观。它不同于还原论思维下的对抗治疗,强调通过触发调动人体自主愈病能力,在祛除病理损伤的同时恢复机体抗病修复能力,从而恢复生命健康平衡状态。“调”在这里可理解为两层意境,首先是生理范畴的自调即自适应、自调节、自修复、自稳态、自愈病等自身生物学机能。其次是对超出自身生理调节范畴导致疾病后,需要借助外力才能恢复生理健康的调即中医针药的有效利用。这里指运用阴阳证治思维和平衡阴阳的方法、五行生克原理,通过调畅气机、调平阴阳而治疗内伤类自身损伤性疾病及其一体多病和养生长寿治未病等辨证论治方法技术与手段的总概括。调,作为疾病治疗的有效治法,通过“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然后随证选择阴阳证治属性方药或针灸等手段既使用外力干预作用于机体,来扶正或制约阴或阳虚极或亢极为害的病理状态,调节损伤与修复的矛盾,调节体质、经络、脏腑阴阳盛衰与气血虚实,同时触发和调动人体的自愈病能力,以自适应、自调节、自修复为媒介,恢复机体阴阳平衡内稳平衡机制而愈病强身,既外因只有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运用阴阳证治思维,通过阴阳证治之法,辩证选择阴阳调节剂属性方药融治调防养于一体,对内伤病复杂性病理反映如气血、经络、脏腑、阴阳、正邪等所有失衡的系统进行整合调治,通过努力追求阴阳高度的理论证候辩证层次以证统病和辨病、辩证论治,最终达到“施治于外,则神应于中”(明·张景岳《类经·论治类》)的系统效应境界,总之调的目的是为了至平,最终是为了达到《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所曰:“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的医学目的。

  五、平平是中医治疗学的终极效应目标,通过疾病状态下的“制”或“调”,调动机体的正负反馈机制,以重建自稳平衡健康态。生命运动平衡打破意味着健康状态的失常,或阴阳处于较低水平的平衡呈现为亚健康状态;或阴阳平衡状态破坏,病理损伤因素上升,自稳修复能力下降,则导致疾病的发生。《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所曰:“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又说:“必先五脏,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至和平。”前者强调通过调整阴阳偏盛偏衰的病理变化而达到“阴平阳秘”的生理状态;后者则指出协调五脏功能系统相互关系,疏畅血气运行而至“和平”,均强调了机体内环境的稳定与多系统动态平衡是“调”之治疗干预的效应目标。调和是手段而和平才是目标,这里的“平”是指在阴阳证治思维指导下运用阴阳调节剂属性方药对因阴阳失衡——内伤病病机、阴阳失衡——疾病丛生所致的内伤类自身损伤性疾病及其一体多病进行整合调节而达到“平”之效应目标的总概括。面对内伤类复杂性疾病及其一体多病,通过使用在阴阳证治理论指导下所物化的阴阳调节剂属性方药融治调防养于一体,对人体阴阳失衡的气血、经络、脏腑阴阳病理状态进行辩证调节,通过阴阳证治理论高度的“调”可高效整合和调动机体自身生物学机能和自然愈病力的利用,最终达到不同层次的阴阳动态平衡状态,既疾病治疗的最佳状态与终极效应目标——“阴平阳秘”,亦既《素问·调经论》所曰:“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侯若一,命曰平人”的生理状态,“平人者,不病也”(《素问·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所以,阴平阳秘是评价临床疗效、考察远期效果、保持健康长寿的唯一标准。阴阳证治属性方药融治调防养于一体,通过对脏腑阴阳失衡的整体调护,并充分调动人体自身生物学机能和自然愈病力的利用,突出显示在“自”既机体内在调控机制的调动增强作用,这也正体现了中医药学高屋建瓴的医哲理念、以人为本的诊疗理念、绿色环保的发展理念、保持人体完整性的美学理念和大医精诚的仁术理念。

  六、阴阳承制调平阴阳及其阴阳思维是中医整体观念的代表,更是中医辨证论治思维的最高境界;承制调平是中医气——阴阳——五行理论的科学内涵,却与当代复杂性科学、非线性科学和系统生物学思想相契合。将这些新兴科学的思维与传统中医学相融合,不难发现前者整体性、动态性、交叉性、模型化等原则与后者所体现的整体、系统、辩证、恒动的理论特色和思维方法不谋而合。承制调平作为中国哲学思想指导下的生命观、疾病观、诊疗观、预后观、寿夭观的高度概括,对于系统科学时代生命运动及复杂性疾病研究将发挥其积极作用,并将对朝向未来医学发展方向的整体医学提供有益借鉴[72]。

  整合效应---阴阳承制调平的阐述,是对阴阳证治学关于阴阳“和合生命,失和生病”学术概念的展开讨论。阴阳失衡---自身损伤所导致的内伤类复杂性疾病,可引起人体物质能量信息综合紊乱、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功能形态结构多层级病理损伤和多系统发病,可导致一体多病和多种功能障碍同时涌现并严重影响生命生存与生活质量,临床诊断需要高层级辩证,治疗学更面临着多维治疗靶标的艰难选择。用阴阳证治学创新理论提出的整合效应---阴阳承制调平方法论可以引领辩证思维水平从具体症候、类症候、理论证候向阴阳理论证候跃升,用阴阳理论证候全息性多维度设计防治方案以证统病。运用阴阳证治思维努力探索内伤类一体多病的病治异同规律、共性发病规律、整合防治规律和养生长寿治未病规律并进行阴阳理论证候辨识,使用阴阳调节剂属性方药融治调防养于一体,可有效调动人体自身生物学机能和对自然愈病力的利用,在有效节约诊疗成本、提高防治能力和综合服务水平的基础上,更可达到整体调平、综合治疗并最终达成调平阴阳——长寿健康的目的。是应对现时代内伤类复杂性疑难病慢性病老年病及其一体多病集中涌现的中医药创新诊疗思维方法。整合效应---阴阳承制调平是基于气化阴阳、五行学说对生命运动内稳平衡机制及病理损伤的代偿性调节与疾病治疗的整合调节效应的高度概括,是系统探讨阴阳失衡运动变化及其变化改变方式阴阳证治---属性方药整合调节效应规律的经验总结。中医学基于气化阴阳与五行学说将生命运动内稳平衡机制、病理损伤的代偿性调节机制与疾病治疗效应规律高度概括为承制调平,我们把相关理论内涵进一步提炼升华到阴阳高度并用“阴阳承制调平”来概括,对探索、揭示、把握和利用内伤病共性病因病机变化规律、内伤类疾病及其一体多病异病同治共性规律、病治异同个性规律和养生长寿治未病规律均具有高屋建瓴的理论指导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