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 03-25《中国发展观察》杂志官方帐号
作者:《中国发展观察》记者 蒋 莹
塑料问世距今已有100多年,如果说当时的人们为其诞生曾欣喜若狂,如今却不得不为不合理使用塑料产生的“白色污染”煞费苦心。
随着全球环保意识的提升、限塑禁塑政策的推广,我国新一轮“限塑令”实施以来,可降解塑料制品中的方便袋和农用地膜产业一跃成为市场新宠,迎来井喷。与此同时,塑料回收利用体系不断完善、可降解塑料技术愈发成熟、规模逐渐扩张带来的降本效应,力促整个产业发展升级,循环经济稳步增长。
限塑令政策越来越严
塑料是一种很轻的物质,用很低的温度加热就能使它变软,随心所欲地做成各种形状。塑料制品色彩鲜艳,重量轻,不怕摔,经济耐用。它的问世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方便,也极大地推动了工业发展。
塑料是从石油或煤炭中提取的化学产品,一旦生产出来很难自然降解。塑料埋在地下200年也不会腐烂降解,大量的塑料废弃物填埋在地下,会破坏土壤的通透性,使土壤板结,影响植物的生长。如果动物误食了混入饲料或残留在野外的塑料,也会因消化道梗阻而死亡。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塑料年产量保持在8000万吨左右,消费量接近一亿吨。全世界塑料年产量超过了3亿吨,如果按每年15%的塑料废弃量计算,全世界年塑料废弃量就是1500万吨,中国的年塑料废弃量在100万吨以上,废弃塑料在垃圾中的占比达到40%,大量的废弃塑料作为垃圾被埋在地下,无疑给本来就缺乏的可耕种土地带来更大压力。
塑料在极大方便了生产生活的同时,它的某些过度使用及后端不恰当的处置,也造成了白色污染这一环境危机。为了应对白色污染,我国限塑政策陆续推出。
2007年12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发布。这份被称为“限塑令”的通知明确规定:从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 毫米的塑料购物袋;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
2020年1月19日,被称为升级版“限塑令”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发布。该文件规定,到2020年底,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城市建成区的商场、超市、药店、书店等场所以及餐饮打包外卖服务和各类展会活动,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全国范围餐饮行业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地级以上城市建成区、景区景点的餐饮堂食服务,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围绕建立形成治理塑料污染的长效机制,意见提出一系列政策措施,明确将不可降解塑料袋、一次性塑料餐具、快递塑料包装等纳入禁止、限制使用的塑料制品范围。
同年4月,由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组织起草了《禁止、限制生产、销售和使用的塑料制品目录(征求意见稿)》,有13类塑料制品列入其中。
同年7月10日,国家发改委联合生态环境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就落实《意见》发布了《关于扎实推进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在8月中旬前出台省级实施方案,确保如期完成目标任务。
“客观地评价,2008年实施的限塑令及其配套标准和文件,在限制塑料袋使用、遏制白色污染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在正规商场、超市中的塑料购物袋相对减少。尽管在正规商场、超市中塑料购物袋售价只有几角钱,但从无偿使用到有偿使用也是一大进步。”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程会强在接受《中国发展观察》杂志记者采访时表示。
他认为,新版限塑令和此前的限塑令相比,是全面性的,对生产、流通、消费、回收利用全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了相应规定,对整个塑料制品污染问题做了系统化管理,体现了一种协同,也体现了从禁止、限制、替代这三方面实现有机结合,不单纯是禁、限,还考虑到替代品,更具可行性;从大城市和省会城市开始,然后是地市级、县级、农贸市场,体现出由上而下贯彻的渐进特点。
限塑令对农膜管理升级
农膜是继种子、农药、化肥之后的第四大农业生产资料。由于长期重使用、轻回收,当前我国当季农膜回收率80%左右,局部地区地膜残留污染严重。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要“全面实施秸秆综合利用和农膜、农药包装物回收行动,加强可降解农膜的研发推广”。
在政策落地和产业发展过程中,限塑如何进行?农膜行业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案例。农用薄膜具有良好的增温、保墒、除草等作用,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资料显示,目前,中国农用地膜覆盖面积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3%,占世界地膜覆盖面积的90%。
2020年9月1日起,农业农村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市场监管总局等四部门联合颁布的《农用薄膜管理办法》开始实施,对农膜生产、销售、使用、回收、再利用及监管等环节予以规范。与2020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和生态环境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中关于禁止销售厚度小于0.01毫米的聚乙烯农用地膜的要求一样,《农用薄膜管理办法》的发布实施再一次引起了社会对农膜残留污染问题的关注。地膜覆盖技术何去何从,农膜污染应该如何防治,出路何在?
专家认为,“谈膜色变”是一种认识误区,恰恰相反,地膜是“重要的生产资料”。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经济体制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金书秦向《中国发展观察》杂志记者介绍,农膜是现代工业的产物,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在实验室研究,1978年传入中国,截至目前中国年均用膜240万吨,其中棚膜约100万吨,地膜约140万吨,全国覆膜面积约3亿亩。“棚膜基本都能实现回收,农膜总体回收率从不到60%提高到80%,造成所谓‘白色污染’的主要是地膜,原因是超薄、易碎,难以捡拾。”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严昌荣表示,地膜覆盖是我国农产品安全供应的关键举措之一,决不能因噎废食,要客观认识地膜覆盖技术应用的重要性。农用薄膜包括棚膜和地膜,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在蔬菜、棉花、玉米、花生等种植过程中,地膜覆盖技术应用比率高,效果也很明显。我国农膜使用量大、应用范围广,在增加农作物产量、提高品质、保障农产品供给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农膜如果管理不当,带来的危害也不容忽视。严昌荣介绍,农田地膜残留已对我国农业生产产生了直接危害和损失,须直面问题,寻找解决之道。地膜的主要成分为聚乙烯,属于高分子化合物,自然条件下很难降解,不仅会造成环境污染,留在土壤中还会破坏土壤结构,降低土壤吸湿性和通透性,继而影响作物出苗,导致减产。
严昌荣认为,在全球范围,塑料污染、微塑料污染的重点是海洋、河流,塑料对土壤污染相对而言属于比较小众的、滞后的研究点和话题。对我国而言,由于地膜覆盖应用的特殊性(全球地膜用量74%在中国),农田土壤地膜残留是我国特有的污染问题,对这种污染的现状和危害,尤其是土壤中微小塑料数量和危害的研究基本上属于空白。2020年7月13日,有研究人员在《自然—可持续性》在线发表的论文中称,纳米级塑料颗粒(大约50纳米)可以穿透植物根部进入植物组织中,微塑料进入了人类的食物链。有科学家由此认为“土壤中的微塑料可能是一个更严重的环境问题”。在当今塑料无所不在的时代,关于农田塑料污染的问题,我们既不能无动于衷,也绝不可过分夸大,而是需要加快这方面的研究和综合评估,尽快为政府决策提供技术支撑。
金书秦坦言,地膜作为重要的农业生产物资,特别是在西北地区,对于农业增产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一度被誉为“白色革命”。在一些缺水干旱地区,农膜在今后相当长时间仍然是不可或缺的农业投入品。
实际上,在最严限塑令之前,农业农村部门就从减少农业污染、保护耕地质量的角度开展了农膜污染治理工作,金书秦介绍,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推进制度建设,先后出台了《聚乙烯吹塑农用地面覆盖薄膜》(GB13735-2017,以下简称新国标)和《农用薄膜管理办法》,将地膜厚度标准由0.008毫米提高到0.01毫米,从源头保障地膜可回收性,构建覆盖农膜生产、销售、使用、回收等环节的全程监管体系。二是强化示范引领,以加厚地膜应用、机械化捡拾、专业化回收、资源化利用为重点,在西北地区推进100个农膜回收示范县建设,扶持建立废旧农膜回收再利用体系,每年定期组织开展全国农膜回收推进会。三是加强技术支撑,加快地膜回收机具的研发应用,推进机械化回收;开展可降解地膜农田对比试验,推进全生物降解地膜替代技术示范应用;依托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国家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创新联盟等平台,开展科技攻关、技术示范和服务对接。四是探索长效回收机制,开展农膜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和回收区域补偿制度试点,将耕地地力补贴发放与农膜回收、保护耕地责任相挂钩,压实农膜生产者、使用者等各方责任。五是建立监测评价机制,开展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推进农膜残留国控监测点建设,构建各地工作落实情况与资金分配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
限塑令引导产业绿色发展
“我们要从塑料制品的源头来把控,进一步实施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处理对策,实现绿色发展,构建循环产业链。”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占杰向《中国发展观察》杂志记者表示,“随着我国限塑工作全面实施,每年国内生物降解聚酯PBAT 需求量有望突破1000万—1500万吨。产生垃圾或者少产生垃圾,从源头减少垃圾产生,之后能转化为资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限塑令的实施为塑料用品生产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企业不仅要盈利,还要更好地顺应国家的政策,履行社会责任。”山东莒县诚信塑料有限公司(现日照贵丰塑料有限公司)一位程姓经理向《中国发展观察》杂志记者表示。
山东省日照市莒县刘官庄镇被称为“中国塑料产业第一镇”。这是一个因塑料产业而兴而强、闻名全国的乡镇。
据程经理介绍,刘官庄镇塑料产业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经过近40年的不断发展,形成了集原料产销、塑料制品、机械制造与维修、彩印服务、商贸物流、中介服务于一体的塑料产业链。目前,全镇共有塑料企业600余家,规模以上企业27家,自营进出口企业32家,从业人员近3万人。
2020年5月29日,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省生态环境厅印发《山东省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实施方案》,要求有序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积极推广替代产品,规范塑料废弃物回收利用,建立健全塑料制品生产、流通、使用、回收处置等环节的管理制度,有力有序有效治理塑料污染,努力建设美丽山东。
“作为传统塑料的生产企业,除了认识到适应市场逐渐转型外,也要加快新型生态环保可降解塑料的生产研发,可降解塑料产业或将迎来春天。”程经理说,他们是一家集研发、制作、销售为一体的环保制袋厂,主要生产各种规格的塑料袋、方便袋、蔬菜袋、服装袋、环保购物袋等,年产各系列塑料包装袋近2亿只,“都是可降解的,这是行业转型大趋势,但从当前的销售情况来看,可降解塑料生产成本偏高,市场推广还存在一定困难”。
“首先,限塑政策对资源的‘减量化’指明了道路和准则,这是必要的。其次,限塑的范围要与城市、农村整体的进程、经济的发展、产业的发展相契合,要既能解决垃圾围城问题,又能让群众生活便利不受太大的影响,还能在处置过程中创造经济价值;第三,为避免回收利用难度大,这就要求企业要有社会责任感,在设计的时候充分考虑环保和再利用的问题。”万绿达(天津)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总经理樊昊桦说,处置后的是再生塑料颗粒,销售到其他塑料制品企业,可以再次资源化利用加工成产品。
“农用薄膜升级产品结构势在必行,必须通过与上下游产业链的联合攻关,集中力量突破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问题。”对此,严昌荣表示,生物降解地膜这几年发展势头良好,应用规模达到10万亩以上,未来要通过材料、工艺和应用模式的研究,突破生物降解地膜产品研发和应用方面的一些瓶颈,实现对部分区域部分作物应用生物可降解地膜来替代传统聚乙烯地膜。
山东省青岛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循环农业首席专家、研究员王永显介绍了青岛市降解地膜推广经验。青岛2020年出台《青岛市农业废弃物管理暂行办法》,进而争取项目资金支持,试点推广全生物降解地膜,取得显著示范效果。2015年以来,青岛市共投入财政资金2400万元,累计推广全生物降解地膜面积达16.5万亩。在全国首次发现了全生物降解地膜较普通地膜对马铃薯有增产效果,平均增产6.3%,累计推广面积达15万亩,增收6000万元,减少使用普通地膜412.5吨。其中,2020年安排财政资金1700万元,示范推广全生物降解地膜8.5万亩,占全市覆膜作物面积的3.94%,远远超过0.11%的全国平均降解地膜推广水平。
“青岛市还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开展农作物秸秆和尾菜生物堆肥技术示范推广,创新了‘可降解可堆肥地膜’技术模式,总结了‘秸秆地膜双重污染同步治理,生态环保耕地质量协同推进’工作模式,在实践中探索了‘秸秆换堆肥,堆肥换地膜’社会化服务机制,培育壮大堆肥农机专业合作社,使降解地膜与堆肥两项技术有机融合,污染治理与耕地地力保护同步推进。堆肥成为降解地膜推广的加速器,进一步拉动了全生物降解地膜的大面积应用。”王永显对《中国发展观察》杂志记者说。
严昌荣认为,近年来,我国的农膜回收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面临“三难”。回收难——地膜偏薄、强度低,本身容易老化破碎,机械化回收技术还不成熟,作业效率低;运输难——农田回收的地膜需交由专门处理厂处理,但处理厂家数量少、分布散,打包和运输费用不菲;处理难——目前我国回收的地膜含杂率偏高,清洗造粒的产品质量差、利润薄,处理过程中容易产生水、大气等次生污染问题。
作为回收处置企业,樊昊桦建议在商场超市中严格限制一次性购物袋等相关塑料制品使用,例如餐盒、塑料杯等材料比较好的一次性塑料制品,可以通过垃圾分类,经过合法合规的回收企业,再经过合法合规的深加工企业,生产出高品质再生产品,这样垃圾分类才有意义,既环保又节约了资源,还产生了经济价值和就业岗位;对于农膜,建议政府出台区域指导统一标准,让合法合规企业回收,这样能更好地实现资源利用,继续加工成同类产品再使用,既保护了环境又创造了经济效益,对企业和农民也都有利。
“从生产端开始,国家出台相应的法规标准,首先禁止生产不在国家允许目录的产品,每年都要更新塑料产品的目录,从源头上抓住非法生产;在销售环节要调整价格比,生物降解塑料袋不能在社会上广泛推行的原因是成本偏高,这可以通过市场价格机制和政府补贴来形成逆转,使生物降解材料在未来社会上占主要位置。”程会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王占杰认为,在升级版的限塑令条件下,塑料制品产业以绿色发展为目的,遵循可循环、易回收、可降解等新技术新产品新理念,通过可降解、再生利用等先进技术,引领塑料行业实现可循环发展。
本文刊于《中国发展观察》杂志2021年第3-4期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