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37个教师节,作为这个队伍中曾经的一员,每逢节日来临,确实些感想。
首先,要向那些“另类”的教师表示节日的敬意与祝福!这个“另类”群体,特别是大学教师占了其中很大一部分,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不能一一罗列他们的名单。但他们的音容笑貌却矗立在有良知之士心目中,近年来,他们因为“另类”的言论罪名,被纷纷整治,有的被提前退休,有的被迫离开讲台,还有的为谋生远走他乡。对这些以资深教师身份走过一个个教师节的群体,送上句“且行且珍惜!”的节日祝福是应该的。
曾几何时,曾经被誉为神圣的“园丁”、“灵魂工程师”化身的教师,当今光环早已黯然失色。其中,“教育资本化”、“教育产业化”多年来盛行于社会是主要根源。这两化的实质,是赚钱第一,教育第二,教育仅仅是用来赚钱的工具。
教育是为一个人的一生打基础,是为成长服务的,教育要培根、铸魂、启智、润心,这既是教育的真谛,也是我们的教育理想。教育的核心是为了把人培养好,培养出健全的心智、良好的品格、丰富的知识和创新的头脑,分数和升学率只是教育的副产品,不应该成为教育的唯一目标。但我们长期以来,分数成为衡量教育好坏的唯一标准。从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残酷竞争,到目前职高普高五五分流,在“分数”这个唯一的考核指标面前,任何教育的“真谛”和“理想”都得靠边站。每一位家长和孩子都明白,只有分数才能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孩子只有考出高分数才能有好前程,所谓教育的“真谛”和“理想”都没什么用。中国人都明白“有奶就是娘”的道理,都知道把精力用在最有用的地方,这种“以结果为导向”的利益抉择教育,就是我们的生存智慧,哪种选择能个人利益最大化的教育就选哪种。教育这张烙饼被反复折腾几十年,至今仍陷于不断争议折腾中。时下,国家正连续出重拳对教培教辅类的众多机构进行一刀切的取缔整顿,对这个培养准教师的群体而言,教师节只是几家欢乐几家愁情景的再现。
在教育演变成两化的过程中,硬是把一个教书育人的事业变成了挣钱的生意行当,把天使逼成了小丑。
一说起中国的教育黄金时期,公众就会想起民国教育。民国教育史上的文人雅士、逸闻趣事,品一品那些年的“民国范儿”。陈寅恪、钱穆、梁漱溟、冯友兰、钱钟书、朱光潜、胡适、鲁迅、老舍、林语堂、曹禺、巴金、郁达夫、茅盾、沈从文、郑振铎……这一连串的名字都有一个共同点,即他们都是那个时代教育事业、文化事业的承载者;与此同时,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属性,就叫“民国的大师们”。
民国的教育时局动荡不安,教育经费匮乏,教学环境更是糟糕透顶,这样的局势,为何教育界大师辈出?盖因那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盛行的时代,作为知识精英教师的黄金时期,待遇高,地位高,环境自由,整个社会兼容并包。当时教育工作者们的风骨也使他们独立于那个时代,为今人所崇拜。到目前为止,共有8位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其中有5位(李政道、杨振宁、李远哲、崔琦等)生于民国时期的二三十年代,更不用说国内公众耳熟能详的“两弹一星”的元勋们,他们接受的全是民国时期的教育。而反观中国改革开放以来40多年的高考出了1000多个状元几乎全军覆没,没有一个成为国家精英级的人物,也无一人成为行业领军人物或国际大师,这个有些残酷的现实,令我们时下的的教育界真的羞于面对。
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反复谈及,“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真正的教育绝不容许死记硬背,也从不奢望每个人都成为有真知灼见、深谋远虑的思想家。全部教育的关键在于选择完美的教育内容和尽可能使学生之“思”不误入歧路,而是导向事物的本源。教育活动关注的是,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教育关注人的灵魂的发展和完善,教育是让教育者在实践中自我练习、自我学习和成长。关注受教育者的个性,从受教育者实际出发,外在的文化知识、技能等通过受教育者自身的选择、认同,内化为自己的东西。从这一角度看我国的教育,大多只重视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却淡薄了人的灵魂教育。应试教育的存在阻碍着素质教育的推行,很多学校过多注重学生学习成绩和升学率,忽视对学生个性的发展,比如创造精神的培养、人格的完善、道德品质的形成等。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不注重人文关怀的培育,而只着眼对“工具”的打磨。教育所最终完成的不是对人的德性、人格和精神生命的培育,而是把人塑造成工具——没有精神没有灵魂的工具,这是教育的悲哀雅斯贝尔斯的《什么是教育》虽然篇幅很短,但是其中蕴含的教育思想值得每一个教育者以及准备从事教育事业的人去细细琢磨。
苏格拉底有句教育名言:教育是把火炬点燃,而不是把容器灌满!
德国人才学研究学家威尔尼茨教授说:“人才的成长与发展是德、识、才、学诸因素的综合效应,任何一个因素的缺失,都会成为学生成才道路上的障碍,甚至是致命的障碍。”
在这个教师节里,“向一个消失的教育传统致敬,绝不仅仅是怀旧,更多的是寻找和回归。”为了更好地“寻找和回归”,客观地看待民国教育,乃是基本的态度,敢于承认一切优秀的精神遗产,不仅代表着“政治正确”,更代表着大胸襟与大气度,是成熟与自信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