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底,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冲击各国的医疗体系,检验各国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对社会事业的投入以及投入的效果,同时,在应对影响广泛深刻的新冠疫情这种突发事故,如何有效调度资源来应对,考验世界各国社会制度上的优势和缺陷。
疫情依旧存在,但是普遍的各地得到有效控制,回首这段时间以来,人们在疫情期间遭遇的种种磨难,有理由继续保持这样一种姿态来应对相似的公共安全危机。同时,人们也在防治疫情的过程中增长了应对的智慧和经验,也从中领略到掌握自身命运上诸多需要铭记的地方。
首先,疫情无法有效的预测,正如社会经济的各种危机一般。
人们总是满怀期望,满怀信心地投入生产和生活,也正是因为存在期望,经济才能蓬勃发展,社会才能持续进步。但是矛盾的双方总是互相依存,正如在期望得到满足的同时,如果按照既定的方针走下去,就会造成期望日益减少的结果。
而且从本质上讲,如果为了增加人们对社会生活的期望,一味的采取各种相关措施,比如通胀,比如赤字财政,比如降准降息,比如减少社会各种监管以此希望增加社会经济活力,人们的期望会在一种变革面前得到释放而增加,但是危与机总是并存,在这个过程中也潜在的走向反面的危机。
共同富裕也绝对不会通过杀富济贫来达成,绝对不会通过抑制人们发挥聪明才智、辛勤劳动获取人生成功来达成。
总而言之,如果要为防治类似新冠的疫情而构建完全充分的卫生防御体系,则适得其反,而且即使我们构建起完善的防御体系,也只是对过去进行纠正,对于变化莫测的未来,其意义也是大打折扣。
第二,疫情使得卫生资源突破极限,但疫情如同其他现象不会因加强控制而不再出现、彻底消失。
我们不能完全把握未来的社会经济状况,也不能准确预测,否则决然不会出现“大而不能倒”的企业或者银行绑架经济,政府决然也不会允许出现寡头经济。即使做到合理、有效、完全的监控,也未必使得经济按照人们的预想来展开,经济之所以能够蓬勃发展就在于它的无限可能性,如果人们已经将所有的可能性充分掌握和设计好,势必窒息社会经济发展的活力,势必走向它的反面。
十年树木,但是杂草丛生。政府或者企业确定目标、努力经营,虽执着于此,但对于理想依旧可望不可及,在努力顾及不到的地方,却孕育着勃勃的生机,充满着发展的冲动和动力,当我们想要掌握自身命运或者市场主体通过完善监管来掌握经济发展的命运的时候,其实他们正在疏忽更多的环节和市场,而这样的市场正在孕育着未来。
市场体制能够有效满足人们的理性需求,未来总是由现在看不到的地方来决定,未来总是在现在无法监管的地方来实现,而这正是一个社会之所以生生不息的所在,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疫情和社会经济都是如此。
第三,当我们在控制新冠疫情之际,变异的病株却在各地此起彼伏,依旧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我们无法预测和控制未来。
我们需要的是对未来的可能性做好必要的准备,或者我们积极地创造条件来适应未来的可能性,正如世界各国普遍强调疫苗的有效性,我们不应该怀疑打疫苗对于控制疫情的积极作用,也正因为此,才奠定了未来控制变异病株的可行性。
今天我们能够做到的是在防范未来风险和发展当下经济之间做出合理的平衡,既不过分的乐观,也不过分的悲观,既不强制对未来做好完全充分的准备,也不能无视丢掉现在发展的机会,我们应该选择构建一种健全的机制。
这种机制正如防治疫情一般,将力量在集中和分散之间也能够恰如其分的进行配合,增进团体和个人的积极性,从而有效应对冲击,减少公共卫生或经济危机冲击的影响和持续的力度。这需要能够保障人们充分发展自身的权利,从制度上加以肯定,从而确保在未来遭遇社会或经济冲击的时候,能够在这种平衡和配合之下积极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