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章 梦的解析难,人脑生化解析更难!


   

总结归纳前两章,人脑“初始响应积累”分为四大种类:

——无感觉无意识响应外界和体内信息而初始进入脑生化记忆积累的脑神经功能。

——有感觉但无意识响应外界和体内信息初始进入脑生化记忆积累的脑神经功能。

  ——有感觉意识模糊响应外界和体内信息初始进入脑生化记忆积累的脑神经功能。

  ——有感觉意识清晰响应外界和体内信息初始进入脑生化记忆积累的脑神经功能。

第一类第二类脑神经功能将为人脑“无意识”的情绪反应状态奠定基础。个体人脑无感觉无意识而形成的脑功能,也包括每个人先天性基因遗传奠定的脑内生化物质构造的细微差别。第三类第四类脑神经功能将为人脑“意识”觉醒、起源和发展奠定基础。

在此特别提醒新婚夫妇:因前章阐明婴幼儿意识觉醒前的初始响应积累,是根系分散的零星记忆结构,因此,要为宝宝创造意识提早产生的养育条件,需要注意养育环境问题。一是周岁前不更换贴身养育人,不论母亲父亲保姆慎重选其中一个贴身为主。二是避免宝宝视听感官接触激烈画面、噪杂繁华闪烁场景,尤其是刺激性强且不可能多次视听的奇怪映像及恐怖声响;要帮助宝宝接触清晰、简单、熟悉的映像画面和悦耳的听觉信息。三是当养育人与宝宝逗乐时,请常用短语重复,保持语音缓、动作慢的逗乐方式。

这三条,直接关系到能否为婴儿知觉根系可顺畅联通初始响应积累以为其奠定健康记忆平台的脑发育的基本环境条件。长期观察确认:周岁前的宝宝不宜养育在“大家庭”环境中,更要避免众人怜爱逗乐。为了研究意识的起源,本书特意回避选用传统哲学词典中“映象”一词,而生造了“映像”一词用以替代,究竟想舍弃“映象”中哪些内涵?下章可知晓。

对尚未完成意识起源的前人类和现代婴儿来说,其大脑的生化功能和响应机制的进化过程主要依赖前述四大类中的前两类积累的构造状况。对已经完成意识起源的智人来说,初始响应积累则代表有意识的人意识到了某种从未接受过的感觉,以及没有感觉过的、或刚意识到的新信息刺激。对所有有意识的人,四大类脑神经功能的初始响应积累均存在于脑中。

  即便是现代人也不例外。如果自己大脑不曾通过感官神经有感觉有意识的响应,而是无感觉无意识响应某种有害或有利介质传递,同样,会转为生化物质条件的脑内信息存储,可促成无名状心理反应。如果是不曾感知的有利信息存储被自我激活,人就会有一种自己也说不清的亢奋或“天才素质”或称之为特殊响应条件;如果是不曾感知的有害信息存储被自我激活,则又成为自己说不清的精神郁闷、心理障碍或成为诱发基因癌变的潜因。

  那些无意识心理现象始终伴随每个人一生。某些脑内“初始响应积累”所促成的情绪反应,其不能得到自我有明确“概念”判断这种现象也伴随每个人一生。很显然,对于早已完成了意识起源的智人脑来说,多数初始响应积累是有感知地进入大脑记忆存储的,对首次感知到的陌生映像和陌生信息之应受,人们均能通过原有记忆寻找到某些自觉概念积累对其先作出或然性判断和参照性概念反应,经进一步感知使意识得到深化。此时,即便是错误判断,只要自觉唤醒并采用了“阳光概念”均能避免无名状不良情绪发生。

2008年加注:当今社会竞争激烈,许多人频繁遭遇挫折。于是也就涌现出大批学者巡回各地开设心理学讲堂。如今的学者在哲学立场上放得开,强调阳光心态时,都说“幸福在哪里?就在自己心里”!“用阳光之心看待一切,一切都充满阳光”!)

2008年加注:看起来像在弘扬唯心论?其实包括讲述“阳光心态”的学者未必知道“阳光概念”在人脑中对应的是一种生化物质形态,它参与神经递质链接响应可养护人的身心健康促成长寿。本书其后会阐明此一哲学与自然科学所共享的真理。)

2008年加注:当所有人——除已经精神失常的心病患者外,人人都能明白上述跨学科的共享真理后,就不用烦劳大批学者再为“阳光心态”而呐喊。人们会自觉选择“阳光概念”自我保护自己。哲学思想的进步可谓是亿万民众心灵和谐的福音。)

人的脑髓(生化组织)是人体中极松散的生化粒子组合结构。肉眼看不见的微观结构间隙,对于脑生化微粒子来说则类似旷野一般,属于它们驰骋、漂浮和相互排序组合的自由领地。外界信息刺激能随时激活体内脑内生化递质,并通过神经通路和脑神经突触“写”进大脑。正如“电子”留在电脑磁盘上的排序和组合一样,生化介质也是通过“写”在脑内的排序组合实现记忆存储并促成脑神经元的持续增生,使脑功能发生演变或改变。

人脑中的生化介质记忆存储可以随时改变“记录状况”,但不能被主观意志删除。也是说脑神经递质一旦促成脑神经元新生“长芽”,或促成新的记忆转为生化介质存储结构形态,不论其是有感觉无感觉、有意识无意识、意识清晰还是意识模糊的过程,都将存在于大脑中。

  原本,初始响应积累应该在弗洛伊德发现“无意识”现象后,心理学家(可改称脑科学家)即要接续弗洛伊德的研究深入探讨但却没有被后人深入研究的脑科学课题,它与意识起源有深度联系。本书在本章探索中,需要明确为弗洛伊德“意识与无意识”的精神分析理论提供另一对新概念,即有意识记忆与无意识记忆在脑功能发展中其所构成的“对立统一”关系。

  信息,是具备他方条件和对应链接条件的介质运动,都有或大或小或十分微弱的能量刺激作用。信息作为介质运动的刺激性,只有达到感觉阈限时人们才能感觉到它的作用力。当信息通过遗传、辐射、超声波、紫外线等感官非可感觉方式、或在人们困顿熟睡状态下侵入大脑,并且激活了脑神经通路链接机制、改变了人脑生化记忆存储结构状况——对此种“信息与响应”,任何人都不能自觉到它对脑功能的影响、增进或损害之过程。

2009年加注:4月6日,CCTV新闻联播报道了美国科学家用音乐手段调控和改善人的睡眠的科技新闻。报道显示此项刚刚启动的科研探索取得阶段性成果。它所证实的正是本书6年的前的理论猜想:人脑在无感觉状态下可以接受信息传输存入大脑。)

2009年加注:上述实验也证实人在无感觉无意识时应受的外界或体内信息,既能调控和影响脑神经介质运动也能增进和改变脑内综合记忆、改变记忆链接状态及大脑功能。美国科学界有舆论称:此项课题的精准选择不仅具备前沿性而且具有“革命性”。)

2017年8月31日加注:为什么美国科学界凡涉及《智慧论》的初步科研成果,他们总要在第一时间通过中国媒体传播?有业内人士分析说:这类似摘取诺奖的宇宙背景辐射之测算结果,科研小组必须第一时间电告外国科研同行:同一课题已有领先者。)

  人脑,不论是无意识还是有意识反应,均可表现为对外响应。在“信息与响应”中间环节中,实际还涵盖了“意识与无意识”两种状况。而在“意识与无意识”之间还有“模糊意识”这种临界状态,弗洛伊德称之为“潜意识”。其实,“模糊意识”是“有意识”。在有意识范围内,它与“清楚意识”构成对立统一关系,它不能与“无意识”混为一谈。

  实验课题(NO:05)模糊意识与清楚意识的区别在哪里?

  现代人或不止一次尝试过自我经历的“模糊意识”。其与清楚意识的区别是什么?即在自我或他人有通常技能清晰表达概念判断时,却对自己所意识到的内涵不能形成完全清楚的概念判断,尤其是在讲述过程中,难免表现出语意存在概念描述的混浊性和不连贯性。

  常所形容的“痴人说梦”恰恰就是意识处于模糊状态下的表现。

所有人,其在梦境中涌现的意识皆可称之为模糊意识。深睡中的梦,醒来的回顾都很模糊,且在梦醒时刻,期望自我能够描述梦境映像,但却达不到有清晰概念的判断程度。浅睡中的梦,之初也是模糊意识的涌现。当梦中自我强迫自己作清楚判断时,若能使清晰意识涌现出来,他会同时从梦中醒来。多数浅睡之梦,醒来后能为梦者大致清楚描述。

把上述判断跳转过来表达,是说真正处于深睡的梦通常找不到清楚概念判断。上述“实验”课题来自自我体验的梦的生活,欢迎人人有目的经验一次。梦,是人在睡眠时无自控、无清楚意识状态下脑神经介质自由循环并激活记忆、重组记忆的过程。弗洛伊德尚未研究到这一步。他的意识三结构划分,即“意识、潜意识、无意识”还停留在概念区隔上。西方科学界、学术界既很赞赏也牢牢记住的弗洛伊德的成就,是他的“意识与无意识”精神分析法。

上述有关“梦”的实验是可以为人人“复制”尝试的实验课题,其所证实的“人脑意识”是模糊意识不是无意识。如果任何意识没有,那些梦醒人就会一个字无描述。客观事实则是:夜晚做过梦的人,白日都能说出梦中的模糊印象,哪怕只有一句话。否则,梦境不可能成为“意识形态”存在于现实社会。既然知道有梦,至少可认定睡眠中有过模糊意识。

经过人脑中传达出来的模糊意识不止于来自睡梦中。总结话题是:虽然人脑功能构造和功能反应不能绕过信息的存在而响应而产生而表现,但它却完全可能绕过“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这一环节而响应而积累而增进而受伤。在人脑生化记忆可增进可受伤可产生激活心理反应也可表现意识机能的全部状态中,“意识与无意识”构成对立统一,“模糊意识与清楚意识”构成对立统一。脑科学根据如下实验设计,看能否更完善实证研究?

  实验课题(NO:06)谁是天才优胜者?

选择两人以上实验对象,以生活经验较少的儿童为佳。实验要求:1.实验方案对被实验者保密。2.被实验者嗅觉敏度无碍,且基本相同。

实施方案:把被实验对象分成两组,其中一组熟睡时为其嗅觉器官旁置于一种确信两组被实验对象均未经历过的气味,保证醒来之后气味散除。之后,将上述无意识经历过和未经历过的两组被实验者集中起来,正式告知大家参与一次嗅觉实验,请被实验者根据各自嗅觉选择正确答案。

为每人备好一份选择答卷,卷中包含无意识经历过的那种特殊气味名称,请打“√”。多选题先答正确者为优胜者。准备就绪,主持人拿出先前被其中一组无感觉条件下嗅过的瓶装气味,从每个考生身前走过,答题开始:“请确认你嗅出的气味属于哪一种?”

  初始响应积累在人脑中的微观物质形态及其结构样本,究竟是怎样的?脑科学在社科层面不能解答,必须等待微观生化解析技术来予解码和“亮相”。从哲学角度来看,自然科学家要提炼分解出人脑中比较单纯、体现脑生化粒子的最基本记忆存储单元之后,谜底才能完全被揭开。

  瑞典哥德堡大学一名教授首先提出过理论猜想(本书暂采纳):既然人的遗传信息能编录在细胞核的脱氧核糖核酸(DNA)上,那么,人脑中个别信息(笔者注:“初始响应积累”)的记忆存储或能被编录在神经细胞的碱基(缩写RNA,因碱基细分繁多,本书特在缩写前加一个可意味变动的小字母“x”即“xRNA”统称)上。他进一步猜想:碱基的排序很容易达到千万万亿个个别信息量单位容量,比光盘的存储量要大许许多多倍。可是,在进一步解析xRNA时,人们才知道碱基的生化介质成分要比脱氧核糖核酸(DNA)复杂得多。上世纪已经发现的人脑xRNA多达20多种,显然不同于DNA只有不变的4种。

这就有了许多疑问。是否不同的碱基各有生化结构根系可随机组合?是否因碱基成分的差异化使碱基种类难以分辨?是否因外界所有物质信息皆可直接或间接入脑而影响甚至改变带碱基成分的生化记忆存储?

我们不知道外界信息入脑如何改变了碱基成分,但知道直接侵入人脑的包括粒子辐射、食品药品成分吸收、各类气体吸入以及工业排放颗粒等;间接吸收的如外界信息转换为体内介质传递入脑的各种神经递质。

2017年9月3日加注:人脑不自觉的记忆过程,包括睡梦状态下外界信息侵入人脑及梦境中的映像记忆被重新组合、包括宇宙粒子辐射或生化介质进入脑内存储、还包括环境氛围熏陶——这类无法使用自觉概念和自觉判断而以无名状情境感染留存入脑的记忆存储。)

  因此,真实的客观的判断是:人脑中关联记忆存储的xRNA成分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环境而异、因不同经历和不同生活态度而异,它是人脑中各种生化介质记忆组合的随机变化成分。为其大类界定容易,比量细分很难。想象中,凡此因外界信息刺激千差万别而经常处于变动状态的多元基因的排序和编码,相比DNA遗传信息的排序和编码不可同日而语。

  而且,可以进一步作出的判断是:碱基组合成分的差别恰与人脑响应外界信息的记忆存储有关。比如,常年生活在鲜花丛中的人就难免侵入脑中的类“苯”成分要比别人更多一些。如果真是这样,xRNA相比DNA将是几何变数的“微粒子”介质成分,怕难于短时间解密。

  不过,每一个相信科学的人都应该对此抱有极大信心。1953年的一天,英国剑桥大学城内的一家商号为“老鹰”的小酒店,迎来了极不平凡的一天。正在那里喝酒的生物学家吉米·华生突然看到同事弗朗西斯·克里克兴奋闯入,他喜形于色相告:“我们找到了生命的秘密,破译了DNA结构和编码,看到了染色体的遗传功能,而且成功合成了一个新细胞,与原细胞比,是两个绝然不同的细胞。我们解析人体基因,绘制了基因图表。”

  发生在英国剑桥城那间“老鹰”酒店里的这一幕,是20世纪最重大科技喜讯之一。它预示着现代人从此将改变自身进化的某些局部进程。因为有此一幕,所以,笔者相信:当另一位科学家在另一家校园酒店里喝酒时,将会传来人脑生化介质实现记忆存储动态过程与静态结构被解密的特大喜讯,从此揭开人脑“意识”产生过程的基因排序与重组规律,从此缩短需要经过漫长学习和经验才能达到的记忆积累和思维响应的智能提升进程。

  到那时,在关系人脑的手术领域,必将被智能医学手术实现统领,经过人工排序和编码的大脑生化结构将部分替代学习记忆过程。到那时,人脑“意识”的模拟起源,将在实验室里被人工操作完成!到那时,人的各种不良嗜好——如吸毒,还有那些极度不良心态——如凶杀,或将通过记忆摘除手术来治疗!到那时,我们的后人将更加健康长寿和谐美好!

是的,脑科学技术是比电子信息革命和DNA遗传工程技术更加惊心动魄的新科技。它不需要耗费地球资源,即可望把人类的共同追求引导到健康与幸福轨道上来。

相比之下,DNA遗传信息的解密仅可赋予人体一部分类似先天性的优秀遗传条件,而“意识”起源和人脑生化记忆机制的解密,将直接赋予人脑某一种(未必全部)可与“天才大脑”媲美的后天响应条件。只有到那时,托夫勒先生才应该说:我们部分改变了人类进化进程。其在《第三次浪潮》中只为DNA解密许下的那种诺言,不仅天真且为时过早了。

目前,脑科学的研究成果已经证实:“人的多数神经元具备综合知觉存储功能,也发现少数神经元只存储个别零碎信息。”(注:据《世界新科学总览》493页)据此推断,那些只存储个别信息的少数神经元正是无意识无知觉根系链接的“初始响应积累”。如果发生在尚未完成意识起源的前智人或新生儿脑中,则是意识产生前奠基部分的生化机能和各种无意识情绪反应的物质基础,是人脑产生意识前必须经历的、根系简陋的记忆积累。

由于现代人他们绝大多数都是脑生化链接根系很丰富很发达的人,他们的多数记忆存储是通过有感觉、有意识的知觉根系链接保存记忆介质的,更是经过思维加工后的记忆重组和再存储,所以,现代智人种群大脑中的那些分散零星的个别信息存储单元不占主要成分。

然而本书,正在哲学和脑科学领域想方设法探讨的,并不是“有意识的”人脑状态,是基于意识产生前的大脑初始状态的响应积累过程。脑科学生化解析技术能确认和解密现实人脑生态;辩证唯物论的眼光则不能忽略人脑功能从愚钝到聪慧的演变过程。

可以判断:前智人种群与现代婴儿在尚未意识起源时,存储无知觉根系链接的生化信息和零碎记忆介质的神经元可能占多数。其大脑响应外界信息促成记忆积累的初期,那些记忆存储仅仅是各种感觉的积累,也是各种无意识无感觉且无知觉根系链接的零散信息的积累。

依据上述脑功能状态来判断:此时,对已经列位于人种人属的动物,还不能称之为“智人”。它们依靠自身比其他动物更优秀的响应条件,正在无意识生活着,无意识地增进大脑的初始响应积累。初始响应积累不断增量的结果,将成功筑起意识起源第一级大脑响应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