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人脑初始响应积累包含未可感知的记忆积累,那么,作为无感觉无意识的记忆存储,在未能与相关的有意识的感觉发生链接响应之前,那也是构成莫名状心绪的物质基础。无感觉无意识记忆积累既包含有利信息也包含有害介质。猜想医学所指的可致病一类信息介入,若转为脑生化介质存储后被激活的心理反应如情绪烦躁、噩梦等,或与此有关。
过去,人们用机械唯物论观点来指责: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根据精神病人梦中情境来判断那些心理病患者的精神“病因”,这是唯心主义方法之表现。这样的指责,可能有点武断。弗洛伊德创建的有关人的意识与无意识的精神分析法的确是真理——虽然说是真理,但其当时直到当今时代,并无任何人对其运用“信息与响应”方法论予以综合论证过。
他所创立的精神分析学的理论猜想,尽管其“眼见为实”的物质作用力根据不足,但却在脑科学尤其是在精神病医学领域屡试不爽,捷报频传。西方人很崇拜理论猜想,尤为崇拜其后才有条件验证的那些伟大的前瞻性的科学假说。到了20世纪50年代,当西方世界普遍接受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这一开创性学说后,也就毫无保留地称他的“意识与无意识”心理学发现,是早期心理学最重大发现,属于轰动世界的著名科学猜想之一。
在欧美,弗洛伊德的名字几乎家喻户晓;在中国,很少有人知道弗洛伊德是谁。1930年,弗洛伊德自己曾经满怀信心告诉别人:“10年后诺贝尔奖评奖委员会将告知他获得大奖的消息。”可是很遗憾,直到他逝世,心理学没有被列入诺贝尔奖奖项范围。西方人士称,那是世界上包括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在内的五大科学发现的漏奖之一。另外是指哈勃的“哈勃定律”、麦克阿瑟的“岛屿生物地理学”和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
讲上述科学史上“小插曲”的目的,试想以此证明:辩证唯物论基本概念在深入到物质运动前沿探索领域和物质运动微观领域之后,其思想的涵盖性和包容性会得到显著扩展。辩证唯物论不应该把一个伟大的科学家无端推到唯心主义那一边。包括爱因斯坦在内,在中国对其评说也同样有唯心主义思想嫌疑,难免使西方科学界对辩证唯物论产生偏见。
初始响应积累对于尚未完成意识起源的前人类和新生婴儿来说,只有体内介质传递和响应、只有记忆存储、只有脑神经递质传感反应,即生化介质被激活的情绪反应或称精气神反应,但没有意识。或者说他们听到了看到了闻到了,但不能意识到是什么,即便是错误概念也没有。
在人类意识的“文明灯火”尚未点燃时,我们智人的祖先正像上述状态那样,单纯地靠感觉生活着。它们有视听感觉、有响应条件,没有意识。比如,感官响应了疼痛刺激,并不知道那种感觉就是疼,没有概念反应,只有表现为动作状态的感觉外露以及不良情绪张扬。
弗洛伊德曾用文学作品描述过儿童类似经历。如果幼童处在无意识阶段看到了某种刻骨铭心、震撼心灵、激烈变动的瞬间一幕,若当时无法产生明确意识,后来长大成人了,由于变动激烈的映像片段因记忆存储的破碎性,仍然无法依赖自觉回忆唤醒清晰概念或与后来的清晰映像记忆相互根系联通,那么,无自觉概念根系且烙印深刻的记忆即可能随时被激活,以心理情绪反应笼罩其一生。弗洛伊德将此称作“无意识”或“潜意识”。
今天,用本书阐释的新的哲学范畴来思辨弗洛伊德研究成果——那些被强信息刺激而留存于脑中的记忆碎片作为初始响应积累,其在脑内对应链接过程中是常常找不到有自觉概念根系联系的记忆积累、是不能与明确知觉关联的记忆、是没有已知概念可参照可与之根系重组的记忆。那些无意识的记忆碎片始终漂浮在脑海中不能实现有意识根系链接,没有对应概念响应,成为未“安家”的初始响应积累,可被称作碎片式的生化记忆结构。
当时,弗洛伊德曾所自创的医治心理疾患的方法,主要是鼓励医生采用“心理诱导”方法来医治病患。也就是把患者们的那些梦境般的破碎记忆诱导着讲述出来,即使讲的是破碎映像和片言只语——像虚幻梦境一样,医生也应该根据已知的“破碎的记忆片段”给患者编出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并主观解释其“合理”原因。结果,有心理疾病或有精神疾苦的患者其中多数居然解除了疾苦。看起来,那真的与唯心论原理没有什么两样!
实际上,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的理论缺陷,恰恰是他从未针对心理分析的唯物论原理作理论深究。你想:那患者发病时,是脑中无意识的生化记忆积累激活所造成的不良情绪反应;康复时,则是新的记忆积累(生化介质)在大脑激活状态下,因人为诱导过或讲述过“完整故事”,使新的信息为无法对应链接并“安家”的破碎记忆构建了新的知觉链接根系。
好了,现在请当代读者把上述医病方法用辩证唯物论方法论综合论证一下:医生根据患者的“破碎记忆”主观编造的“故事情节”是一种新的系统的信息输入并且转为脑内生化记忆存储。新的信息实现了把患者那些因破碎记忆而存储的生化介质通过构建新的记忆链接条件和知觉响应机制,整合成了有明确意识并且是积极向上的概念反应。那当然有效干预了无意识记忆碎片所激荡的不良情绪反应,它将逐渐转为健康的综合知觉记忆存储。
患者大脑中的破碎映像从此不再破碎,而且有积极释因,他还莫名其妙担心什么?还会不会继续蒙受不良破碎映像记忆表现为生化介质的反复刺激?不会。是的,表面上医生“编造”故事情节略带主观的唯心论色彩,但“信息与响应”的介质运动原理则是唯物的科学的。
这已经从辩证唯物论思维方法角度说明:许多精神病患者都需要通过医生和他人为其大脑构建新的生化介质链接条件来医治心理疾患。现实中,文学家们多创作一些贴近生活记忆的生动的好听的故事,无疑对护佑人的心灵健康大有益处。而多读一些积极向上的文学作品,脑内多存储一些可激发联想和想象的“阳光故事”,这种人可自我医治心理病患。
还有宗教信仰自由,这是不论任何国家都接受的国际法准则。没有宗教信仰的人就感到奇怪:为什么“上帝”“真主”“佛祖”不存在于现实中,信徒们却因有其信仰寄托,一个个感到精神充实?其实这和心理医生说“故事”整理人脑中记忆碎片的道理相似,宗教信仰者对现实感到困惑的事,他们均能从自己笃信的“上帝”“真主”“佛祖”和“老天爷”那里找到确切物像归因或概念归因,综合知觉稳定了就不至于感染心理疾患。
人世间,一切宗教信仰,不仅仅是人的命运之寄托而对外示人的意识形态问题,在辩证唯物论方法论层面还可认识到,它能够具备对信仰者产生有知觉根系互联的生化介质运动的记忆支撑作用。神佛是虚幻的,信息与响应的脑神经介质运动则是实实在在的“物质运动”。
应该说“上帝”、“真主”、《古兰经》、《圣经》都有类似于“心理干预”的功效和作用。本书使用宗教信仰词汇,则把上述“神佛”的功效和作用隆重而模仿地称之为:“心灵的拯救者!”“灵魂的守护神!”笔者相信,若是反过来站在宗教立场上,信徒们则无法理解辩证唯物论真理。在这个世界上真正有博大胸怀且能够包容理解和善待宗教信仰的,不是主观唯心主义思想而是彻底的唯物主义即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辩证唯物主义。
过去年代,中国“极左”思潮曾采用“一刀切”办法来与客观唯心论和主观唯心论划清界限,那样做,未免也把自己划到了形而上学一边。其实,人们在不同领域所从事的不同工作,是偏重于尊重外界信息传递还是偏重于尊重体内脑内介质运动?必须有所侧重。
脑科学就需要多尊重一点人脑微观物质运动原理,即脑神经递质激活和分泌条件下的各种客观现象;同时要稍稍轻视一点外界信息的客观性,即应当放心地去鼓励心理专家“讲故事”,多做阳光的心理干预。艺术构想和文学创作也需要多尊重一点主观创造性和属于人脑想象的东西,与此同时,也要稍稍轻视一点客观事实和生活原型的真实。
如果艺术家、作家们不那样去做,他们塑造出来的人物谁也不爱看。他们改造的是人脑微观领域的生化记忆介质传递环节和链接响应机制,不是直接改造宏观的物质世界。如果不切实尊重人脑微观介质运动过程的最佳响应状态和良性链接机制,那就背离了实事求是原则。
(2008年加注:相反,对那些直接面对客观世界而工作的人们,则应该强调必须尊重客观严守客观规律而工作。又相反,处在科技前沿领域探索的人们,如果一味蹲守前人有过的经验或被市场价值观所束缚,不敢大胆想象、猜想和突破也将一事无成。)
(2008年加注:从事经济决策、政治决策的人,他们需要拥有足够的主动适应客观和主动改造客观的智慧才能;而从事体育竞技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则要尽可能排斥客观因素介入,对运动员则需要最大限度激发其“自我霸气”和自身潜能以挑战极限。)
(2008年加注:在竞技领域,让竞技者单从主观上强调“我能!我能!我能!”是为激励赛坛选手尽其潜能去实现一己技能的自我超越。倘若离开体坛竞技领域,依然无视或排斥客观因素只强调主观“霸气”和“我能”,将会头撞南墙乃至一败涂地。)
(2008年加注:如今,可频繁观察到应试教育培育的新一代,当其进入管理层后很羡慕把“霸气”“我能”等概念引为单边大前提设定。他们尚未意识到做高管显“霸气”恰恰是缺少自信的表现。以势压人万不可用于管理,平等交流才是高层次自信。)
(2008年加注:刘翔成为奥运冠军后,有关部门为抵制客观环境干扰曾专门组建管理团队拦阻外界因素介入刘翔生活空间,就是为了创造可单纯表现“我能”的真空环境。显然,把在竞技领域中无视他人和环境因素而取胜的做法用于社会管理,行不通。)
(2008年加注:对管理者来说,保护和激励团队人才多出成果,这才是管理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也因此,其情商、沟通、关爱等管理才能才显出它的高尚价值。管理者“情商”绝不可只为一己之利服务,他的“情商”属于团队业绩和全社会的公权资源。)
在当代,仅仅把“情商”视为一己成功之“决定因素”的时代,是否应该反思一下其所遵循的思维逻辑难道不存在极端性和片面性?在彻底私有化自由化社会,那才是决定性因素。当某个团队缺少或丧失整体合力时,当社会只需要个人利益和一己成功时,该社会才要求每个成员擅长人际沟通、善用微笑面对权势、人人有情商去联结他人以为成就自我服务。社会走到此一地步就不得不把个人情商推到至高无上地位即“情商主义”。
仔细观察当今中国市场经济竞争中的多数成功者,究竟是“情商”起了先决作用,还是勤奋做事起了先决作用?其中,应所反映出来的恰恰是社会核心价值观体系在现实中的真实定位。当情商只服务于一己利益时,连那些应该成为“黑脸包公”的法官和纪检干部们,也开始怀疑自己所坚守的职业道德是否符合“做人”标准?要否改信仰《厚黑学》?
可是,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却很奇怪,他居然公开宣称:“杰出科学家不需要任何与人沟通的才能”!这位顶尖人才为何在美国有如此公然宣称?值得深思。他实际是在要求美国社会管理者认真思考一下:你的情商是为你个人爬升服务,还是在为社会整体利益服务?
(2021年12月30日加注:总之,“实事求是”的辩证内涵有三个基本点。一是对应科学探索、同道事业和人民利益的从起点到目标的全过程事实求是。二是对应特定情况的过程中采用行为策略的事实求是。若以亲情关系隐瞒至亲不治之症真相这一通常现象诋毁“实事求是”原则当属于狭隘。三是对应竞争对抗关系的以斗争精神为主导的事实求是。情商主义不可居于实事求是之上。)
接续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话题。弗洛伊德对梦的研究很深入,在其名著《梦的解析》诸多章节中曾专门讲述“梦”的来源。他用大量梦例引证得到的判断可启发梦的研究者推理成人之梦所以“离奇”的主因有二:一是儿时经历的意识模糊且刺激强烈的映像记忆碎片在梦中被随机串联组装;二是成年后正在感受的思维兴奋点推动了梦中脑神经介质运动。
虽然,弗洛伊德的理论著作并无上述原话,并无确切指出过成人的现实渴求和愿望常在睡梦中保持脑神经介质运动的局部兴奋点,可随机激活儿时所经历的映像记忆碎片,从而造成了梦醒过来难以名状的情境。但他却很明确地告诉人们:“我坚信儿时的经验(注:即初始响应积累)确是许多成人之梦的来源”。许多梦都是儿时经验“改装的”,这种“改装”不是“丝毫不变的完全重复的”。从这里能够清楚看到那种自发的唯物主义立场。
面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观点,如果用信息与响应的哲学范畴加以有对应关系的综合论证,可判断:每个人婴幼时所经历的无意识但却给予大脑烙印深刻的映像记忆碎片(含有感觉但无意识的记忆),凡不能被后来成人期以梦醒时刻的清晰概念予以自觉描述的,都应该被看作是完成意识起源之前大脑中的“初始响应积累”,且均有在睡梦中易激活的条件。
由于婴幼人脑的部分记忆在记忆存储时有感觉但无意识,尽管后来意识机能已成熟起来,可是原有的无意识的映像记忆再被激活时,却不能得到现有知觉根系的链接复合,转为有自觉概念的一种映像记忆,那么,此类属于意识产生之前为数不多的“初始响应积累”便是与人脑生化记忆板块未实现综合链接的零星记忆结构。它们容易被在梦中随机激活、随机串联、随机组装成梦境,成为人类长期以来认识自我的一种神秘现象或叫盲区。
上述理论判断或称理论猜想有两个现实意义:
其一,可从意识起源的哲学高度来提醒成年人应重视和警惕那些“婴儿不宜”“少儿不宜”的激烈映像或暴露映像刺激婴幼儿视听感觉,以避免构成不良的初始响应积累,埋下笼罩其人生和梦境的心理根源。《梦的解析》有多处提到儿童梦境中包含成年人性生活映像元素。可判断:那与婴儿期无意识进入大脑的视听感觉促成的初始响应积累有关。
其二,从《梦的解析》中可确认弗洛伊德是一位实事求是尊重人类梦境之客观现象的伟大科学家。他的探索为科学与文明做了一件不亚于相对论、在当时前所未有、到如今无出其右的开创性工作,他堪称脑科学始祖。但另一方面,他不是一个掌握了综合论证方法的科学家。他的贡献是发现了人脑中既定的“无意识”现象,因未及探索无意识现象与无感觉或无意识的初始响应积累有关,这导致辩证唯物论难免把他的精神分析学视为另类。
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是以不宜悉数的梦例为求证依据的,也可以数出他一梦多举的阐述。绝大多数读者读到《梦的解析》,是否会产生神秘乐趣或类似于《易经》方法那种机械释人、机械释梦的追求?《易经》和《梦的解析》一样都使用了朴素方法论。但不管怎样,笔者从《梦的解析》中加深了对意识起源过程中有关“初始响应积累”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