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活变轻松,从虚无主义开始(1月14日)


让生活变轻松,从虚无主义开始(114日)
 
所有的事情都是基于认知而得出结论,基于结论寻找论据,用论据去坚定所得到的结论。而不管是初步得到结论,还是去寻找并采纳论据,或者是去坚定结论,其实都是具有选择性的。
我们做的到底什么才是有意义的?看不到结论与看不清方向,都会导致虚无主义,而虚无主义者往往会是生活轻松的,换句话说,要想让生活变得轻松,就需要先让自己变成虚无主义者。
 
虽然在常规的价值观上,虚无主义者因为貌似颓废而为人所不齿,但虚无主义者总是有一套根深蒂固的思维逻辑。比如赚的钱都是要花出去的,或者被骗或者被换成其它东西,那些在有生之年没有为自己所赚到的所有的钱都能找到有意义的归宿,没有把自己辛苦所赚到的钱全部花出去的,那些钱就不能说是自己的。所以人需要赚多少钱是需要参照自己能花出去多少钱的。
再比如不管是情窦初开两情相悦,还是单纯在沉重的压力下的“奉旨成婚”,所交往的女友即使走到婚姻的归宿,都会让我们时时纠结,刻刻痛苦,最终还不一定是谁的家人。
还比如,我们买的房子车子的绝大部分作用是帮我们娶了个老婆,但这个老婆却是为我们增添绝大部分烦恼的那个人。我们赚的钱绝大部分是用来养育后代的,但我们在极大概率上是无法指望从TA身上得到回报的。既然我们养的孩子或许会不孝,或许会夭折,或许会成为我们的累赘。但有一点是已经逐步达成共识的,那就是在养老的时候,根本指望不上,我们即使再有前瞻性,还是要看客观条件是不是可以匹配。既然如此,那么我们此生的意义是什么?
 
当我们对自己的孩子无怨无悔地付出的时候,所看重的根本原因是孩子的基因。而孩子的基因不应该仅仅是体貌特征,而且也应该包括行为与三观等看不见的地方。
我们总是强调物质的重要性,却忽视了精神层面的财富积累。让孩子看到自己的未来和未来的自己。在很多时候父母就是影子,我们养孩子,都喜欢“类我”,跟自己不像的孩子,我们总是会不由自主的厌弃,但其实厌弃的恰恰是自己在孩子身上的投射。
古代君主在选择继承人的时候,也很看重孩子们的德行与品性。善仅仅是基础,慧也仅仅是核心,贤是体现在细节把握上的,仁则是更值得追求的目标。当这些标准都达不到的时候,就只有退而求其次地追求部分达到,当这些都不具备的时候,也只有单纯地追求“类我”这一点;当“类我”也达不到的时候,就只有追求“让我喜欢”。
当我们对后代寄予厚望的时候,扪心自问,我自己能做到吗?只有自己能轻而易举地做到,并保持成为习惯,才可以影响到孩子身上,为其播下健康而自信的种子。
 
亲子教育,很重要的是做好人生规划,不仅是职业规划,更包括人品规划,这些规划不单纯是量化的,也包括质的成就,比如个人,家庭,家族甚至民族的责任与担当。
越是在青春期就越是需要强化,而作为父母要做好表率,不能在自己跟孩子之间有双重标准。而这样的父母年龄阶段大体都是40岁左右,是压力最大的时候,也是需要承担责任的时候。
 
到底什么才是有意义的生活?无聊地用各种方式打发时间算吗?重复地做着随时会被清退甚至清零的工作只图能养家糊口算吗?自己的在病床上的贪生已经成为别人的累赘和负担算吗?每天醉生梦死如行尸走肉算吗?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与生命信条,有人为名节,有人为享乐,有人为祖先,有人为后世,有人为升职加薪,有人为行侠仗义,其实结局都一样,都是在无奈中给自己寻找一个生存的理由,哪怕是强硬加上去的也好。
 
当自己存在的意义已经不复存在,就会无所谓意义而只保持一种状态,那种生命每多延续一分一秒,似乎都是赚的,就如租用别人的东西,或者借了别人的钱财,或者需要提交作业与述职报告,不拖延到最后一刻都不会着急,而拖延到了最后一刻依然可以免责,似乎就是赚到了。这种与生活对抗的拖延方式与高效的生活,充满密度甚至强度的生活,与相对闲散的生活相比,是在享受吗?
 
闲不住与忙不起来是两个极端,前者总是要把所有的时间填满,后者则任意挥霍在别人看来如黄金一般的光阴。我们认为无所事事,能给自己找点活干就是生活的意义,会让自己感觉充实,但另一些人偏偏认为难得偷生半日闲,闲适的生活需要倍加珍惜。
其实无须管别人,自己过好自己的生活就可以了。我们认为的必须立刻马上去做,而且要按照自己的方法,以自己的标准,自己设定的节奏去做,那些要求不仅要从行动上积极回应,在内心也不能有丝毫抵触,而且自己还一万个不放心,要亲眼看着,看到细节甚至内心的态度让自己宽慰的程度才放心,活在这样的心境下,谁会心甘情愿地为我们所用,换个角度,我们不累吗?
 
虚无主义者认为,什么都没有意义,一切都会归于零,这跟佛家的“缘起性空”一样。其实不管是佛还是道,甚至是披着科学外衣的技术进步,其本质都是虚无主义。既然一切都没有意义,一切所得都将失去,所有名利都是过眼云烟,那么还有什么努力的必要吗?
一切恩怨和矛盾都源自是非,都基于得失的算计,因为我们总是有设身处地,有具体的时间和地域概念,有具体的标的参照,有期待有需求,有满意有失望,纠结于其中的是非与得失,那不过是为了满足自己在特定环境下的安全与生存,被传播之后达成共识与被追随的需要。
 
在与人交往上,总是有言行,但言多语失,有行动就会犯错误。因为不仅我们无法看到更远的未来,更无法判断面前的人是什么样的人,其内心是否如外表所呈现的一样,人与人之间是否存在价值观的彼此认同,即使如此,让第三方去做判断,我们的当下的行为与观点,是否也会得到认同。
在言辞与行动上,单纯从兴趣爱好出发,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却不懂得换位思考,这些都是成年之前和老年之后的人做的,做选择时财务收支是肯定必须要有的,算计起来,最好财务收支仅仅是最后再考虑的,如此才会内心平和。
任何事情,都是先看目的(有所图)再看策略(有方法)再看思路(有节奏)再看是否值得(有收益)的。所以我们习惯了以利益为切入点(比如就业升职加薪获得更高的业绩与授权),或者是以实操为立足点(比如诉求资源整合得到更多的助力)
 
虚无主义盛行的原因,不仅是努力之后结果无望,而且即使有结果又能怎样?我们在绝大部分时候都会无奈无助,面对压力只能自己去扛,当发现世事无常,最终不过空忙一场,内心的失落与纠结又是难以抑制的。很多貌似高大上的事情,其实都跟现实息息相关,具体执行过程中,需要注意把握节奏。
通常的观点是:人有两只耳朵一张嘴巴,所以成熟的人都是多听少说,毕竟祸从口出,一旦说错话,就会得到覆水难收的效果。但春宝认为,其实听得太多也不好,因为会阻碍自己独立思考。
我们身边的每个人,都在竭尽全力地证明自己有道理,希望别人多听自己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且如果愿意,可以不停的听别人的言论,不管是严谨的,学术的,理论的,还是消遣的,放松的还是单纯消磨时间的,但人的时间和精力总是有限的,听的太多难免内心杂乱,而且一概地遵循拿来主义,总是会让人有被注满了水的感觉,而无法再产生新的有创造性的东西了。
毕竟人的容量都很有限,接受别人的多了,属于自己的就少了。当我们听着别人的观点不停地点头称是的时候,我们也就失去了独立思考的习惯。意识如水,有时要收,有时需放。收的时候要先找到容器(比如纸和笔)慢慢收集,放的时候要保持绝对放松,任其流淌。
 
春宝认为,人应该多听少说不假,但更重要的是用独立思考的方式来反刍,留下精华,把糟粕清理出去,就如古人读书要做眉批,写读后感一样,吸收的同时反刍并跟自己固有的东西相结合,才能产生有价值的东西。否则听课和学习除了浪费时间之外,也没有什么本质的收益。
 
贾春宝
2022114日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