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序二——2020年10月~12月)
哲学基本概念定义很难。《智慧论》早就定稿,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具体描述不谓不周全,但是,却一直不能从哲学高度给“唯物辩证法”一个准确定义,为此又思考三年才给出定义。
基于人脑能动性的面对客观事物对等对应关系的综合辨析、推理、判断和运算的思维方法即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
至此,哲学最难定义的“时间”、“信息”、“意识”等四个基本概念全部于本书定义到位。学界还有没有相比《智慧论》更好的定义?请让时间去证明“没有”。尤其是“意识”的定义,马克思早就深刻悟解到“意识与物质”的对应关系。人类最初产生的“意识”并无“认识”的细致,更无“理论”的体系,认识和理论可以分别与实践对等对应。
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行为,因为实践发生时一定伴随着认知指向。意识,则可以在无意识中而被动“意识到”、被动产生意识。人类最初产生的意识只包含“对应物指向性内涵”(包括原始人、现代人和婴幼儿,皆是如此)。从“意识到”,到“认识了”,再到把所认知的“理论化”,这就是社会意识形态产生成长成熟的三部曲。意识之初包含模糊概念,认识之初包含经验性概念,理论则包含科学概念。从这一角度概括意识形态的生长期相比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概括更准确更全面,可以更清晰地揭示出人类意识起源的机理。那么,对“辩证唯物论”又如何定义?有了“唯物辩证法”的定义就不难了。
上述唯物辩证法的定义简单明了,是否符合唯物辩证法主旨?
定义包含七个要点。要点一:它强调首先尊重客观事物内涵,其次才是既定概念内涵;唯物辩证法是一种对多数人头脑中固有的、传统的、既定的概念内涵既尊重也不教条式遵循的思维方法;要点二:它是基于人脑能动性优势,主动面对客观、顺应客观的方法论运用;要点三:它聚焦而尊重客观事物的对等对应关系,不是死守单一的或单边的事实存在;要点四:因前三个要点,它因此又被称之为遵循对等对应关系的综合性思维判断;要点五:它在哲学领域属于哲学认识论的方法论之范畴;要点六:它在逻辑学及逻辑学运用领域被视为“辩证逻辑”的方法及运用,与单一形式逻辑思维运算方法的前提假设条件不同;要点七:唯物辩证法推崇的辩证思维在脑科学领域属于人脑生化粒子思维运动的三大基本路径之一,与直觉思维和形式逻辑思维可以互动互联。
唯物辩证法的逻辑运用也被称为“辩证逻辑”运用,其所得出的判断既可以视为结论,也可以成为接续的大前提设定,并遵循形式逻辑方法进一步推导。形式逻辑在辩证逻辑引领下常有奇迹。唯物辩证法发展到今天的3.0版,与自然科学的脑科学和社科层面的脑科学已能对接甚至融通。哲学与脑科学从不同的起点走到一起,如果你研究脑科学莫忘汲取《智慧论》营养。
面对客观事物对等对应关系的综合辨析,其最古老、最常用的范例如:“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己”与“彼”即是很明确的对等对应关系。单边主义只需知己,或者只需要通过单边错误情报的片面知彼,然后就自以为是作出主观判断并以单边之势强加于人。
哲学不能列举物质世界全部对等对应关系充分求证唯物辩证法的定义,但从习近平著作和讲话中经常强调的——用综合思维方法看问题、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用全面的眼光看问题——依据这些辩证法观点求证已经够充分了。习近平观点都在强调对等对应关系。
比如,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实则强调:你虽然立足于现实存在,但不能忽略现实存在与发展目标的对应关系。比如,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实则是规定:你在评价现实问题时不能忘记同样的问题放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对还是错?尊重历史与现实两者间的定位关系才能科学评价人和事。比如,用全面的眼光看问题,实则是强调:人脑必须具备更全面的对应关系思维能力。全面的眼光,即现象与本质的关系、点与面的关系、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关系、轻与重缓与急的关系、现实存在与发展目标的关系、历史定位与现实定位的关系,等等。不论全面的综合辩证包含多少对应组合,人脑都会遵守“二”的组合辨析,然后扩展组合之间的辩证关系,这是定理。
本书在具体描述唯物辩证法时,反复指出:这种方法论要求不断寻找和发现物质世界的对等对应关系,这与前辈经常强调坚持“两点论”不搞“一点论”一致。致力于多向对等对应关系的全面眼光,是唯物辩证法“眼光”。习近平强调的综合思维方法的运用,也是基于单组或多组对等对应关系的考量。
为什么美国在与中国的相处关系中常常会误判中国?从哲学高度看,他们所犯的错误恰恰是思维方法的错误。美国的战略决策,从未深远分析过中国历史和文化,美国不足300年历史,他们熟知的中国史也只有近代200多年,这是难免误判中国的历史根源。现实根源是什么?美国国家机器的运作是由覆盖全球的“超级情报系统”主导的,美国舆论可把绝密的非绝密的情报及时转变成国家意志。它的庞大情报网面对复杂国际关系,其情报分析手段是什么?无疑是单一的机器逻辑运算。这就等于把真假情报、臆造情报全部使用形式逻辑算术方法消化了,结论自然是有误的,而且往往不如该国某人直觉判断精准。所以,美国的对外行为常常使人感到有“单边主义”色彩,自以为是。
我们在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立场时,常用词汇是“辩证唯物论”。当我们单单强调方法论时,则使用“唯物辩证法”一词。“辩证唯物论”的定义是“唯物论立场与辩证法的融合”——这就是作者所通俗解释的马克思恩格斯的辩证唯物主义定义。“辩证唯物论”一词主要是从哲学立场上区别于“机械唯物论”、“客观唯心论”和“主观唯心论”。“唯物辩证法”一词,主要是区别于古老的“朴素辩证法”和黑格尔的“概念辩证法”——也称为“主观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的“逻辑”与适用于技术层面的单一大前提设定的形式逻辑推理是两种思维方法。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各有所长。
唯物辩证法区别于古老的朴素辩证法。朴素辩证法发源于中国,是辩证法的根。朴素辩证法把一切对等对应状态概归结为“阴阳两分”,说起来有道理,讲起来有哲理。但是,运用起来却存在无法清除的盲点盲区,因为它的思维逻辑之根很古老很朴素很原始。
唯物辩证法区别于黑格尔的概念辩证法。黑格尔的辩证法同样是基于对等对应关系的辨析,但黑格尔对“概念”的认知并非首先强调尊重客观,而是一贯强调人脑中的“绝对精神”至上,他把主观意识(包括概念)置于客观之上之先,这与唯物辩证法有根本区别。
但是要指出,概念辩证法并非绝对无客观性可言,这里要明白我们过去有误解。黑格尔辩证法也包含客观性,而且有的概念对应客观事实内涵十分丰富。区别在哪里?他把主观概念视为方法论的第一性原则或唯一原则,它不理会变动的对应状态和新实践事实内涵。
同样,主观唯心论并非无丝毫客观性可言。人脑意识是因存在而产生的,存在的就是客观的。区别在哪里?区别在于主观唯心论用既已形成的主见取代主观以外的客观,即常用主观认识排斥客观事实。固执己见、先入为主、以偏概全是其特征。本来,主观唯心论崇尚自我意识,客观上可为社会发展注入自信动力。但如果不加节制即可膨胀成一己优先,老子天下第一。很讨厌!
亦同样,客观唯心论并非与唯物论无丝毫相通之处,区别是:它信奉的最高客观物是用“心”所醒悟、所塑造的“客观事物”,取代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物。比如佛学坚信九重天以外一定有“极乐世界”真实存在着;基督徒坚信主宰一切的“上帝”真实存在着。信徒们用上述“客观存在物”支撑精神信仰和生活向往,他们坚信其所信奉的所向往的是真实的客观的存在。
哲学家会看到,不论是辩证唯物论或机械唯物论,还是客观唯心论或主观唯心论,它们的基本立场表面上看只有分毫差别。有时,人们真的分不清这些不同的哲学立场究竟之于人类有没有必要区别对待?有的。
哲学,是人类思想顶端的学问。顶端差之毫厘,末端谬之千里。你看:辩证唯物论与机械唯物论相比,前者方法论主张综合对应辨析,后者仅用直线思维,它们在战略决策上将走出远近不同的发展道路;与主观唯心论相比,前者把客观因素的主次、轻重、缓急关系尽可能纳入辩证之范围,后者则是一己优先,试图以单边力量扭转乾坤;与客观唯心论相比,前者把人类美好远景尽可能建立在科学发展基础之上,后者则建立在心有所悟的基础上,于是,前者在奋斗中修行于人间正道,后者在念佛中修心于成佛升天。从思想顶端上来判断,共产主义与“极乐世界”相比,除了建筑风格不同,其实在消除人间苦难和丑恶的祈愿上并无差别。然,两种信仰到了行为末端造就的则是两种社会、两种人生。
马克思的辩证唯物论是吸取人类上下五千年的思想史精华而成就的,“它的来源”并非只有黑格尔哲学。它继承了机械唯物论的“唯物主义”立场,摈弃了机械方法论;它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之精华,摈弃了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立场;它继承了主观唯心论尊重意识作用力的精华,用“意识的能动性”取代了意识高于一切;它继承了佛学消除人间苦难的极乐向往,用历史唯物论构建了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论。
在客观世界中,物质的对等对应关系有三种基本形态:
第一,“同心于一的二分形态”。太极双鱼图浑然一体的互动,那是同心互动的“双鱼”,它们同绕一个圆心点和同一奋斗方向。和谐互动,互为动力,这是一分为二的最佳状态,由一颗心主导两者互动。
(注释:它是一颗大脑主导下的一分为二,“一”主导“二分”即社会矛盾的互动前行,它遵循的是良性发展轨道。也因一统条件下的二分,其所产生的动力,才是可协调、可互动前行的发展之活力。)
第二,“公然对抗的二分形态”。非太极双鱼图互动,而是俨然对立对抗的双边冲突,二分无同心同向发展条件。哲学家视其为对抗的“同一”矛盾,而不是统一于“一”的双边良性互动,是这一个期望吞噬或击垮另一个的零和博弈现象,是对抗性的双边角力状态。
(注释:这种“二分”状态虽然矛盾同一却很难合一,也被称为脱离了良性发展轨道的、不得已的被动两分或是由两颗大脑分别主导的针芒相对的矛盾。由于属非一统条件的二分,所产生的动力非活力,是阻力。)
第三,“隐秘对抗的二分形态”。表面上类似太极双鱼图互动,实则隐藏对抗性矛盾。此形态亦针锋相对,突出特点是:它常无典型的对抗性表现,而是在渐变中酝酿此消彼长或突变为矛盾激化。
(注释:长远看,这种形态同样没有同心同向条件,是用表面的同心同向裹着负能量的“缓释胶囊”。由于美国新殖民主义霸权战略和手段不断扩展内涵外延,造成他国主权被侵犯状态已远不止表现为国土被分裂。还包括资本分裂、金融分裂、价值观分裂。价值观分裂又具体表现为同党体系内党性分裂和国家体制内“事权”分裂。“事权”是美国战略精英于2011年总结发明的基于立法权、司法权、执法权、舆论权之上的隐秘发力“权链”——第五大权力。意味在前四大权力落地过程中的负作用力的纠结和偏移之状态。由于是一种被遮掩的非一统条件的二分矛盾,往往会导致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眼前的或长远的互阻互碍的对抗性冲突,久之可激化。)
唯物辩证法为什么不放弃“一分为二”?就是要坚持由“一”主导二分互动,而不是任其被动分离成愈演愈烈的对抗性矛盾。遵循太极双鱼图和而不同,兄弟同心同向,才是有活力的二分组合。如果离开了统一的向心力,矛盾互动一定会酝酿偏离圆心的对抗性,致使全社会失却良性发展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