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绝大多数的孩子已经不再为吃穿和义务教育的短缺而困苦,心理问题的侵蚀已经严重影响到每一个孩子的身心健康,每年因心理问题自杀的学生数量逐年上升。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收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社会和时代的发展需要,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你关注孩子心理健康吗?
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 或正常的状态。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美、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来源于《百度百科》)。
关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
积极和谐的心理状态,是一种高效、满意、持续的心理状态,包括认知、情感和人格等内在的心理活动与外部行为的和谐、协调状态。心理问题是个体在适应和发展中产生的个体意识到或意识不到的主观困惑或不良状态。根据学生心理的实际状况,可分为三个层次:心理变差、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
(1)心理偏差
心理偏差是比较轻微而又极其普遍的心理问题,主要与一个人的不良态度、不良习惯、不良行为倾向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关。如自卑、骄傲、虚荣、多疑、自我中心、说谎、怯场、懒散、逆反、烦躁、任性、厌学、畏难、多愁善感等。心理偏差,习惯上可称为心理品质的缺点或缺陷,每个人都不同程度、不同角度地存在,它在总人口中的比率为100%。有心理偏差的学生一般能正常地学习和生活。
(2)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是中等程度的心理问题,是心理偏差与心理疾病的过渡阶段,是在诸多心理偏差的基础上积累起来,出现了心理要素的结构性失衡,即认知、情感、意志、欲望、需求等心理要素严重失调、失衡而形成的。如焦虑、恐惧、孤独、苦闷、冷漠、嫉妒、狂妄、情绪冲动、心境压抑等。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往往内在心理冲突、心理矛盾比较激烈,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出现许多不适应、不协调、不理智甚至错误的行为反应。
(3)心理疾病
心理疾病是严重的心理问题,是个体生理和心理受到了较严重的创伤,出现了诸多有违常理、常情、常规的言论和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常表现出许多不可理喻的异态反应。学生中常见的心理疾病主要有精神焦虑症、神经官能症、抑郁性精神病、躁狂性精神病、幻觉、社交恐惧、感知缺损、青春期精神分裂症、病态人格等。据有关资料预测,学生中心理疾病的比率由增长的趋势。
这三种心理问题的层次划分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他们之间既有差异性又有内在连续性,在心理危机程度,心理冲突的广度和深度上均存在加重的趋向。
中小学生心理问题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学习方面、自我方面、人际方面及社会适应方面。
(1)学习方面的问题
我国正处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时期。由于学校和社会只看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而不注重学生心理及性格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压力非常之大。由此而引发相关的一系列问题,比如学生厌学、逃学、恐惧学校、考试焦虑,并由此导致亲子关系、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的紧张,导致学生在性格、行为上的问题。
(2)自我方面的问题
伴随着青春期的来临,生理的改变激起中小学生的自我形象不断的变动,而由此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为自我意识不够清晰,不能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优点和缺点,不能悦纳自我,不能正确面对成败得失,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等。
(3)人际关系方面问题
中小学阶段的人际关系的重心是与同伴的关系,如何处理好竞争与合作,克服自己性格上的缺陷,都会影响与同学、朋友的关系;同时,教师和家长等成年人于中小学生的关系的调整也是一连串的人际关系问题,中小学生的许多心理困惑也与此有关。
(4)社会适应方面的问题
随着中小学生的认知能力的提高,不仅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还会受到思维、价值观和风气、流行的直接影响。能不能适应变化多端的社会和文化,使他们必须面对的课题。如果适应不当,这就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适应方面的问题。
影响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因素比较复杂。主观原因:中小学生的心理正处在一个幼稚与成熟、冲动与控制、依赖性和独立性错综复杂的时期。在这个阶段,生理迅速成熟,而心理发展相对滞后,容易造成中小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客观原因:1.社会的影响。社会变革带来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同时也引起人们心理的震荡和行为失范,消极因素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每一个人,尤其是心理尚未完全成熟的中小学生。2.学校的影响。学生课业负担沉重,一定程度上剥夺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所必需的时间和空间。3.家庭的影响。家庭是中小学生生活、生存的最主要的场所。家庭教养方式的不当、家庭气氛的不好、家庭结构的不良,使中小学生产生诸多的心理问题。
关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
在此,呼吁全社会广大爱心人士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关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活动”,助力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
如果您有什么想法或者建议,欢迎评论区留言!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