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服务:为冰冷的机器人增添人情味(1月30日)


养老服务:为冰冷的机器人增添人情味(130日)

 

虽然社会制度有悲天悯人的情怀,虽然每个人的内心都有未泯的良知,但是依然不能不面对一个残酷的现实,就是需要被照顾的老人越来越多,而可以提供照料与服务的人群会出现失衡,不仅是人数规模问题,而且有人员基本素质问题,人员的辅助技能问题,人员的体力与精力、情绪与心理支撑问题,还有是先“老吾老”还是先“及人之老”之类的灵魂拷问。

即使没有那么多不婚者不育者,即使未来每个人所需要承担的责任与压力都有所缓解,即使未来每个人的道德情操与专业技能都足以胜任专业化的老年护理的细微需求,即使以后形成了产业和人才的顺利迭代,我们依然要面对相当严峻的养老服务产业的供需之失衡。

遗憾的是,那么多“即使”都仅仅是美好祝愿,更接近梦想中的愿景,毕竟因为需要面对更远的未来,而不能在现实的泥潭中难以自拔。以后专业的服务人员会越来越少,而更多地需要借助设备设施,甚至是通过人工智能的方式来解决。通俗地说,就是用机器人去护理老人!

 

虽然从伦理上和心理上令人难以接受,但还是需要从理性上逐渐想得开。至少因为机器人不会嫌弃,对于内心的不适会更能自主调节,机器人没有体力和精力上的极限,而无须考虑诸如效率低下、状态倦怠、情绪低落甚至心理逆反等“连班倒”所带来的各种负面因素。

进而机器人会比普通人更有温度,更有耐心,更有服务意识,更少地基于兄弟姐妹之间谁的付出更多一些,谁的时间成本更高一些的横向比较,而在相对不是那么高龄的人之间带来内心失衡,同时给老人内心带来的道德沦丧的苍凉,所以未来那种机械而可复制的照顾老人的工作将会被机器人逐渐取代。

因为人的成本会越来越高,所以未来的养老机构注定将会跟科技结合,不仅仅是结算系统,还有培训系统,还会在某种程度上形成行业的标准,将培训标准化,做成程序,批量植入机器人的“大脑”。

 

康养产业从劳动密集型逐渐到智力密集型,再逐渐从资本密集型到科技密集型转化,这应该是每个从事泛养老产业的人的共识,也是越来越多的国家从老龄社会逐渐演变成为以失能老人、无法自理的老人甚至进入临终关怀阶段的老人为主体的社会结构,这不仅是个人的无助,也是机构的无助,更是社会的无助。

在康养大健康领域的未来,培训执行必然是以标准而非个性化需求满足为主,在此基础被夯实之余,再去满足特定老人的特定需求的过程。

 

机器人的研发以及批量“列装”涉及租赁和购买等两种方式,租赁主要用于家庭养老和社区养老,购买主要用于机构养老和专业分工养老,所以这会倒逼相关科技研发与产业制造的快速迭代。

老人躺在床上,耗费自己的心力,耗费别人的精力,有多少子女都不够用,而且子女的嫌弃很多都是发自内心的,甚至会出现越是亲近的人对老人的态度越不好,职业化的护工反而会保留基本的职业道德,即使仅仅因为看在钱的面子上,都不大可能会做出过于出格的事情。

只有将其职业化才能维持,将自己收入等级与客户满意度结合,将精神激励与物质刺激结合才能实现良性循环,只有与科学技术结合,用AI机器人和声控的方式,才能实现简单单调的工作不至于出现情绪性的反击。

从科技研发与批量生产的角度,就是需要打造有温度的机器人,让机器更像人,可以给机器装上人的面部,装上人的皮肤,有人的体温,有人的情感,有人的触感,是不是就不仅可以替换作为子女的陪护和照顾责任,还可以形成产业化应用?换句话说,只有让人感觉像人,才能从根本上把人解放出来,缓解来自老年时代的冲击,从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速度看,这种应用场景将会越来越从理论接近于现实。

 

会有越来越多的机构尝试着用技术实现培训方面的人才复制,把简单而且重复操作的事交给机器人去做。而且逐渐赋予冰冷的机器人以温暖的情感。而如何让机器人有温度?不仅是体温,摸上去不像金属一般,而像皮肤一般。而且要有温情,能用眼神和表情交流,这是更难做到的。但机器人对于需求再刁钻的老人,都不能有情绪,因为情绪会让人类对机器人产生恐惧。不至于因为情绪而给老人以压迫感,并带来心理层面的生活品质下降,这才是根本!

养老产业服务机构所培训培养的是标准型的人才团队,而非精英,培训的初级阶段是为劳动力创造工作机会,而在高级阶段就是在剥夺普通人的劳动机会了。

 

从迎来到送往,从迎接新生命到送走老生命,人生就是轮回,什么可以在生命的轮回之中被保留下来?留下来的东西是否还被珍惜,是否还有用途?我们熟视无睹并认为必然的,是老人在百年之后,绝大部分遗物会被付之一炬,有人说是怕与之有感情的人因“睹物思人”而伤怀,真实的原因又有谁能说得清?!

很多失能老人,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属于自己的时代一去不复返,自己从被人敬仰的英雄到被人唾弃的废物之间的心理落差,这种悲悯的情绪让自己无助而又绝望,真正能感悟到这种细微的心理感受的又有几人呢?!

 

贾春宝

2022130日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