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章 人性理论应用技术解说(六)


   随时调整博弈对方的感觉比重,是“感觉倾斜原则”的基本用法。归纳起来,在市场经济中或在人们竞争博弈中,针对感觉倾斜行为取向而引导并改善对象非理性状态的实战方法,可能出现的主要技术操作要点包括七个方面,其中,必须警醒谨记的有四点。

  之一,博弈一方主动运用“理性极限原则”,有意无意让另一方从理性思维状态被动陷入非理性选择状态。即通过不断增加对手自觉概念判断的复杂指数,掩盖真相,或通过转入陌生(全新)的环境领域、或通过情绪刺激和情绪感染等途径,使对手在行为决策取向中不得不陷入单纯的直觉判断。而在此之后,操作“理性极限原则”的博弈主方,主动面向被动方创造新的感觉优势,则成为一方主导和引导决策的有利条件。

  本书严肃地提醒:在激烈的国际竞争状态中,那些合法的陷阱和面对自觉概念系统难以判断的复杂局面,任何时候不可避免。懂得人脑“理性极限原则”是可以被人主动利用或恶意利用的人性弱点,这并非一件坏事。它将提醒和帮助更多的有道德、有良知、有远见的理智头脑不论在任何情况下,均保持头脑冷静,即使是在无法做出明确判断时也要根据已有过的丰富经验、可以信赖的自我感觉去把握趋利避害的直觉方向。

  之二,博弈一方主动针对非理性状态尽可能实施简单有效的自觉概念定则引导,以避免对方因感官之错觉导致综合知觉响应出现认知扭曲。

  实验课题(NO:43)你是否善于用简单概念校正对象感觉中的错觉?

2003114日《环球时报·生命周刊》刊登一则科技资料,题为《矮胖酒杯总是倒酒多》,文中引述了美国伊利诺斯大学韦斯克博士的一项实验。

97名青年学生参加夏令营主题实践活动。聚餐时,每人发一只玻璃杯用来喝橙汁。杯子的容量是相等的,形状有高有矮。结果发现:分发的橙汁量,总是矮胖杯子被倒入的橙汁比瘦高杯子多出许多。尤其是让女生负责倒橙汁,比量差别更大、更普遍。

  笔者认为:此项实验正好可对应人的直觉判断主要是以形象性、整体性为依据;直觉判断中有合理内涵,但此种“合理”判断只带模糊性和方向性的合理。因此,橙汁倒多倒少,很容易向日常人脑一般记忆烙印中那种最熟知的,即能够体现“深浅相比较”的简单线索产生优势感觉倾斜,它与理性判断所实测的容量,往往不相吻合。

  韦斯克在得到“矮胖酒杯总是倒入橙汁多”的心理实验结论后,他的任务好像就此完结了,笔者看到此项实验的理论分析还没有完。如何用最简单办法校正人脑被感官感觉扭曲的认知?答案是:请你选择最简明的概念定则加以理性引导即能触动人心。

  告诉人们:瘦杯子是胖杯子深度的两倍,容量是相等的。可立即矫正人们的综合知觉单纯向深浅相比较的感觉优势倾斜。除此道理外,笔者对韦斯克的上述实验还必须挖掘出第二个道理,即人们共性感觉优势与人们在各自专业领域中积累的感觉优势,有较大差别。比如,一个容器专家面对上述两种玻璃杯分发橙汁时,他所积累的整体性、形象性的感觉优势可能与他人不同。他不用测量,其直觉判断方向也会相对合理一些。

之三,博弈一方在先已把握对方的情感比重、迷信比重、烙印比重和偏好比重的前提下,可预先做一些诱导或指导决策的铺垫工作,使博弈过程充分适应和利用对方的综合知觉响应优势,即针对对方容易发生倾斜度的感觉来选择决策方案,因势利导。

之四,博弈一方立足于战略高度和长远冀图,持之以恒塑造自身的良好形象。不以一时之利失大节,不因眼前无虞忘长远,而是自始至终把握好自身形象。比如企业形象、品牌形象、政府形象;如此,把赢得众人的感觉倾斜程度日积月累成人们的直觉和本能。其为最根本的长远大计,是唯一永久制胜的选择。除此外均属于行为策略。

  在现实社会各项经济决策中,凡针对市场理性消费的制胜策略,既是一种平稳的市场预期,又是一种不必产生惊人业绩的市场预期。而针对市场非理性消费的制胜策略则恰恰相反,它是利用“感觉倾斜原则”凝聚消费者的感觉优势,造成从众心理,创造市场热点,导致万众响应,并出现难以限量的惊人业绩。许多市场“神话”只能用“感觉倾斜原则”来解释。换句话说,经济生活中发生的所有异常的经济奇迹或与非理性原理有关。

  在消费领域,创造感觉比输入概念更重要。

  在生活领域,创造感觉比输入概念更重要。

本书描述的理性与理性、理性与非理性、非理性与非理性三种冲突的规律是铁律。其中作为社会关系表现的第三种冲突,是持久理性征服非理性。

这是因为:拥有理性智慧的一方在其遭受挫折之后,他能调整方式方法,或针对非理性状态保持冷静,或寻求“间接博弈对局”,或运用非理性原理与之博弈:如多干实事、或以身作则、或以情感人、或最终改变了对方非理性状态、或顺应了对方综合知觉响应条件。凡自觉利用对方综合知觉响应条件实施心理引导改善者,都是高级理性智慧的表现。

  至于同一人因自身人格矛盾所产生的理性与非理性冲突,究竟此人的理智能不能占上风?取决于三种因素:一是此人自身两种记忆积累所构造的精神作用力比重;二是有没有他人的理性引导以帮助其理智占上风;三是有没有他人针对其不良的非理性状态施以综合知觉改善以化解精神冲突。后两条,正是心理专家化解人的思想矛盾和精神冲突所必须遵循的技术操作总纲。一切人的思想工作体现在技术层面的良策不超出这一总纲。

  当一个承担着化解人性思想冲突——指化解同一人脑内不同观念之间的冲突,或化解精神冲突——指化解人性结构两种记忆积累之间的冲突的“心理专家”,当他兼有实施理性引导和非理性综合知觉响应条件改善——两种技术良策时,他也有了化解人性矛盾的总策略。

  也是说,同时掌握针对理性思维引导方法和针对综合知觉改善方法的人,是人群中既有说服力且有感召力的人。相比之下,唯理性方法或非理性方式对他人的影响力,则只限于有限的特定条件下的预期效果。所谓“以理服人”和“以情感人”,正是崇尚以德治国、依法治国的中华民族以其体现上述总纲的主体理念且模糊照见了人脑微观领域两种生化物质积累的构成状态和适应人性人格的结构性、波动性双重运动规律的正确理念。

  其五,人的本性是可以改变的。

  “有教无类”的先哲智慧,当属于从主体理念上模糊照见了自觉概念积累对提升人性人格所起到的改善人脑生化物质积累之基础构造条件的客观作用。相比而言,“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的先哲智慧,则是以主体理念模糊照见了人脑综合知觉积累相对难改的微观介质运动特征。但凡是人的顽固个性,那都是自发体现综合知觉习惯性响应的一种脑功能。

  幸好智慧的中国古人没有把话说绝,“本性难移”不等于“不能移”。说到底,综合知觉积累不过是人脑生化介质构造的响应功能之一,是每个人在其习惯的生活环境中通过依赖性很强的各种“生活主映像”、“社会主映像”转为脑生化物质积累所构造的习惯性链接机制功能。因此,对人的既有的“本性”仍然可以通过感染力和依赖性更强的“生活主映像”和“社会主映像”实施改善。很多人认为,采用压制阻断原有“主映像”记忆的方法可改变人脑响应条件。不过,此种方法对孩子们很灵,对成人不仅不灵或适得其反。

  依据主映像链接补充定律判断:当体现微观领域自动化操作水平的“纳米技术”被医学普遍采用后,人脑微观结构中的那些代表不良非理性状态的事物映像及所积累的某些生化介质精细结构组织,是完全可以依靠微观外科手术实施“记忆摘除”的。届时,包括精神病患者、犯罪成员和吸毒者在内的人群,对其脑内那些依赖性很强、链接机制很固化的不良生化介质记忆结构,均可通过“记忆摘除术”来对其实现人性化的健康改造。

  但要提醒一句,上述可预期的新科技手段,绝不能凌驾于“信息与响应”的脑神经介质运动规律之上。其中道理很简单:过去的生化记忆可以被摘除,新的社会心理过程却仍然可能重复积累过去的映像感觉和概念定则。马克思的“存在决定意识”,还有由此演绎出来的“存在也决定响应”是永恒真理,是永远不可能被新技术革命推翻和颠倒的。

  实验课题(NO:44)单靠基因药物能否根治心理疾患?

据《科学之谜》200210期载,有西方科学家发现了维护心理自尊的生物基因条件,即大脑中某种血清素(脑内神经介质)的含量比重,是自尊或自信心态稳与不稳的直接原因。

此一科学发现,令西方媒体曾为此乐观起来,当然也忽略了“存在决定响应”的人脑微观物质运动的既有规律与家庭、与社会的密切关系,认为:完全可以研制出维护心理自尊、赢得信心满满的大脑血清药物。届时谁也不用为丧失自信心而犯愁而抑郁,想象中,只要每天带上“瓶装自尊药剂”,就能乐呵呵面对现实、面对工作、面对他人。是这样吗?

  我们的实验设计方案是:如果遇到抢银行的歹徒把先生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先生是否就立即掏出“瓶装自尊”喝一口?再喝一口!直喝到在人脚底下乐呵呵笑个不停为止?(幽默:果然如此,全社会是否看到了那位先生超级顽强的自尊和自信表现?)

  请原谅!笔者无意讽刺新科技,而是提醒:人性人格状态的最终改善离不开人与人关系的不断改善,离不开哲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进步,更离不开法律制度的完善包括以此规范人的行为的有效治理,它并非是自然科学单独解决的问题。因为,人能否产生心理自尊的根本原因,是人脑记忆存储联系外界的信息与响应过程所造就的人格问题。

正如刚刚诞生的婴儿,在他们尚未完成意识起源的初始响应那一刻,婴儿那目中无人,宣泄于世的第一声强力哭啼,原本就携带着自信自尊和自豪旋律。可后来,为什么有人连哭都不敢哭?为什么有人郁郁寡欢?有人知足常乐?有人坚强自信?有人忧柔脆弱?

是人脑以“主映像”为核心的综合知觉积累和其后链接自觉概念积累,为上述人性人格及其心态的形成和演变,构造了人脑生化物质所积累的基础性响应条件。“瓶装自尊”能够增减干扰心理自尊的血清素含量,但不能忘了,那种自然的血清素含量作为生化信息在人脑中被骤然积聚的动力根源是什么?首先是生化记忆的激活和响应状态推动生化介质的运动和传递的结果。

人的脑神经所激活的概念反应可以导致全身神经递质的链接响应。每一个人的两种记忆积累,是心态稳定和调节自尊的根本原因;而社会环境又是赢得感官感觉和人脑中枢神经链接响应并形成两种记忆积累的根源之一。

  现实中,对于那些拥有完善的自觉概念积累也具备常规理智的人来说,采用理性规则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引导,将能随时改变其人生活态度和工作态度。不过,人的“态度”改变,那只是服从理性目的的表面行为方式的改变,它并不等于其他改变,尤其是综合知觉积累所决定的自发行为取向,其在不能稳定实现自控的条件下,丝毫不会改变。

  西方国家所崇尚的管理科学,主要是基于“利己理性”而把握的行为确定性及依据可确定的利己行为所采取的管理手段。不错,用理性目标和理性规则可以改变人的行为方式和表面态度。但要指出:其中隐藏着不顾人性分裂和人脑生化物质良性循环条件的短期行为。

  正是如此,在那个经济发达的社会,管理者们因完全遵从“利润最大化”原则,也把全社会带入了过分偏重唯理性的一端,且因此率先造就了数不清的精神分裂症,显然冲犯了创建和谐社会的理念。笔者相信,全球科学家终将认识到科学管理必须留下足够的管理空间让位于“社会主映像”直接为改善人脑综合知觉服务。这其中,就包括社会各界管理者以自己贴近民众的自身形象去建立与民众之间的亲密关系和纯洁的情感联系。

  其六,人的幸福感主要来自两种记忆积累。

  美籍华人心理学家、芝加哥大学商学院终身教授奚恺元在他所创立的“幸福学”中强调:人类需要经济发达,生活方便,财富充裕,但人们最终所需要的是生活“幸福感”。奚恺元教授认为,人们的幸福感只有极少部分来自物质财富的支撑。目前,他的观点已经赢得各国科学界、经济学界的普遍赞同。注:据《财富周刊》2003第1期)

  那么,人们最终所需的生活“幸福感”的最主要支撑条件是什么?其源头又在哪里?他还在探索中。也有人在帮助探索,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一位博士说:人的幸福感来自遗传。他用一对双胞胎一个做首席执行官、另一个当管道工,但对人生满意度完全相同来支持上述他作出的理论判断。显然,博士部分违背了“幸福感”也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的道理。遗传的脑基因造就了人性的可变函数,更主要的还在于后天大脑记忆积累。

对理性头脑来说,人的多数幸福感来源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对非理性感觉来说,人的多数幸福感来源于以主映像记忆为核心的综合知觉。

山里的清贫之家比都市有钱居民更快乐;白痴的憨厚傻笑比天才负重情绪更迷人。这里的缘由究竟是什么?因为山沟里生活环境远不如城里的豪华奢侈且强烈刺激人的感官感觉和欲望;又因为白痴的脑内生化物质记忆积累远不比“天才”的记忆负担更复杂更沉重。

  2005年加注:本书2004年将书稿此章上述理论判断在北大、浙大经济学论坛挂出后,曾引起各方网友关注。也在同年,零点调查公司CEO访问笔者所在单位之后即着手立项调查。《2005中国社会蓝皮书》公布了零点调查公司有关“2004年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报告”,数据分析显示:农村居民幸福感普遍优于城市居民,证实了本书猜想。)

  如果社会日益增多的财富反而把人们引向了越比越痛苦的精神深渊,那么,财富所创造的奢侈豪华的“社会主映像”和“生活主映像”也就成了现代都市人时常陷入极度痛苦的精神陷阱。如果认为幸福就是占有财富,甚至进一步量化为“几套住房、数辆轿车和一群小蜜”,则必然导致人们精神生活中的自觉概念系统与综合知觉积累发生链接机制的错位,从而造成两种记忆的分裂和冲突,那才是真正的精神深渊,很痛苦不幸福。

  人的基本生活保障是赢得幸福感的基本物质条件,社会所提供的方便生活方便工作的现代化条件是增强幸福感的物质条件。其余幸福感均来自人脑各不相同的包括情感记忆在内的综合知觉积累和自觉概念积累——因两种生化记忆而产生的精神寄托与生活感受。

  其七,科学人性理论应用技术解说之阶段结语。

所有人都是不完全理性人。凡是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其在发展进程之中都不能万无一失地保证人脑自觉概念积累将不会面临新的挑战、发生新的紊乱。所以,把握人的精神世界必须把握综合知觉的先导作用。

此外,当人脑的综合知觉积累和自觉概念积累带有民族性和阶层性特征时,人的人性人格便会烙上民族烙印和社会阶层烙印。

  到此,有关两种记忆积累、理性与非理性、人性人格健康等对应关系和互动关系之研究暂结束。下章接续“意识起源七段论”完成意识起源揭秘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