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卡尼曼的“面对获得害怕风险,面对损失不怕风险”原则
此原则,也是卡尼曼的著名发明之一。正好对应于本书所阐述的八种感觉倾斜理论格局中相关“主映像”偏好比重之倾斜程度。卡尼曼在此实验中没有弄清且有严重漏洞的问题,是人们绝非面对一切“获得”都害怕风险,也绝非面对所有“损失”都不怕风险。
显然,他没有研究过人脑综合知觉中记忆中的感觉优势,是在无创新理论条件下直接采用“实物”做技术性实验所完成的发明。比如:他把1000美元摆在你面前测试你,然后又抢走1000美元观察你。所以“前景理论”难免留下不科学、不真实、不确定的缺陷。
依据“感觉倾斜原则”所揭示的非理性行为发生真相分析,笔者认为:人们只在面对所追求、所偏好的“获得”时,才会真正害怕风险。相反,则没有任何风险顾虑,甚至获得了也淡然。
在此过程中,不论是“追求”还是“偏好”,作为非理性头脑决策的核心依据包含的情感因素,势必要融入并支配行为取向。综合知觉中“偏好”的感觉比重将决定情绪倾斜程度,怕风险和不怕风险的感觉倾斜程度决定直觉偏角。让我们在有理论指导下做“实验”分析。
实验课题(NO:41)这位平面设计师何时跳槽?
实验设计:广告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的某大学生,是一位不善于通过数据分析为自己权衡利弊的人。他经过多次挫折和坎坷,终于得到一份待遇较高、环境较好、事业称心的工作,由此形成对自我近况产生综合知觉“偏好”指数较高的优越感觉,他感觉眼前的工作很诚心如意。
当其时,如果有朋友鼓励他“跳槽”,理由是“到某某城市工作机会更多”。他会不会轻易决断?不会。然,假设他并未料到3年后所在公司转眼变成负债累累的企业,曾经珍视的各种优越感丧失殆尽。那么,再有朋友劝他不怕辞职风险到另一城市谋职,结果会怎样?
实际上,“面对损失不怕风险”之原则,在中国早有类似精辟哲理,叫做“越穷越革命”。未必因为“穷”才悉知怎样自己解放自己的一套自觉的概念系统,而是综合知觉中感觉优势可使境遇极差的人不论去往哪里、去干什么,都没有后顾感觉可倾斜、可依恋。中国古训还有一句:不要夺人所爱。几度不辞总教头的林冲,在爱妻被夺命后,逼上梁山。
人们所以称“爱是最自私的”,缘由恰恰在于感觉倾斜度呈现为极端倾斜度。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越是爱之深,越是害怕失去他(她),其风险担忧甚至侵入梦境,会把人的正常心智搅乱。而一旦他(她)毫无理由背叛他(她),则将使社会看到某些不顾一切的违法行为发生,那种不怕风险的情仇报复果然出现了。先哲们曾说过:“爱和恨在同一深度”。所揭示的就是偏好的感觉倾斜度有多大,失去所爱所好的痛恨感觉也相反在同一倾角。中外古人博大精深的哲学理念模糊照见了人脑微观物质运动规律,即感觉倾斜原则。
关于卡尼曼的“最后阶段的痛苦将决定整个记忆过程”原则
卡尼曼完成的一项很繁琐很著名的实验,是关于682名做结肠镜检查的患者对该项医疗检查实施之后的决策选择。他由此认定人们做出决定和产生动机的一种原则:“最后阶段的痛苦将决定人们对整个经验过程的记忆和评价”。
从实验结果看,此一结论是确定的。倘若仔细分析实验过程,就发现卡尼曼没有意识到“感觉倾斜原则”所体现的感官感觉将自动向相关“主映像”烙印深度倾斜的基本道理。他“发明”的原则有漏洞。
分析卡尼曼的上述实验过程,他首先把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病人在经历肠镜检查痛苦后,令医生不宣布检查结束,而是让肠镜保持在体内,让病人静静躺一段时间,虽然不舒服,但患者并无痛苦。另一组病人在经历肠镜检查痛苦之后,令医生立即抽出肠镜,告知检查结束。结果,两组患者当场决策是这样:问前一组,下次检查是选择肠镜还是钡餐?大都平静接受肠镜检查。而另一组,则离开检查室就痛悔宣告:“真像下地狱啊!”
卡尼曼由此认为,人们在评价某种经验并做出选择时,取决于最后时间点之决定因素。笔者认为,真正的科学道理是:在非理性行为取向中,某种事物映像给予感觉记忆的刺激程度和烙印程度将起决定性作用。在此过程中,时间点只是表面原因,一些事物因其突然发生后又瞬间结束,虽只经历了一个急剧变动的短短过程,但给予人脑的记忆烙印程度却能终身影响此人的直觉洞察力和响应力。因此,时间点判断不如烙印深度更准确。
笔者还认为“最后阶段的痛苦将决定人们对整个经验过程的记忆和评价”原则,之所以存在不科学、不确定缺陷的原因,还在于“最后阶段的痛苦”所起到的决策与判断作用,根源于它是最新感觉。既然是新的,那就是感觉烙印未消散、还在强刺激中的感觉。因此在感觉比重上,应该比任何过去曾经经历的感觉更现实,给予人脑刺激也暂时更倾斜。
然,生活真相是什么?综合知觉记忆中的所有新烙印在客观上与过去记忆中一些不能淡忘的感觉相比较,是不是还存在比重权衡关系?若是记忆激活条件下的感觉比重存在新旧两种感觉的关联性,比如对刚刚经历的“医生和肠镜”构成的主映像感觉,能否在其当时,其大脑又浮现出向死于肠癌的同事遗体告别时产生的那种永恒恐惧感?且烙印最深的是哪一种感觉?(幽默:想到这里,下次做胃镜依然“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再比如,中国古人的至理名言:“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那是曾经恐惧的感觉链接事物映像概念,而难以磨灭的直觉敏锐条件。何以并非最新时间点,且十年恐惧,永不磨灭呢?是谓同理。恕直言,卡尼曼先生!您的实验所以不完全是时间点问题,主因,是您没有给第二组患者产生更多记忆联想的机会,您所限制的实验条件并非是综合知觉记忆被烙印的实状。
实验课题(NO:42)给胃镜检查患者一段人生经验思考机会如何?
我们帮助卡尼曼做实验分析:第一组患者在经历肠镜检查痛苦后,静静地躺了那么长时间,恰好那就是患者联系自身健康,让大脑“过电影”的机会。卡尼曼能不能保证被实验者此段时间没有产生烙印更深的事物映像感觉,比如对同事死于胃癌的恐惧感?可是对第二组病人,卡尼曼恰好限制了他们综合知觉记忆的自由唤醒。就好像只给孩子苦果做食物一样,他暂时尝不到、想不起别的滋味,当然只能评价:“凡是食物都是苦的”!
本书的结论是:“感觉倾斜原则”所含烙印程度或决策当时的优势感觉,均能决定人脑直觉行为取向。这比“时间点因素”和“最新感觉因素”判断依据更科学。由于人脑的一般感觉记忆会伴随时间而淡忘,自然有人“好了疮疤忘了疼”如第一组病人;若是最新痛苦则痛定思痛不愿再痛,如第二组病人。
两组病人都是根据问答时的感觉倾斜程度做出的选择,可见时间点只是表面原因。当然,这种选择绝非不可更易,如果当时没有付诸实施,过一阵,记忆烙印使感觉倾斜程度再生变化,原有的选择也会变。
卡尼曼的实验,未能明确的道理还有:人脑的非理性行为取向即感觉倾斜取向,均有“烙印时效”,有长效有短效。长效心理烙印和最新感觉烙印以及尚未消散的喜悦或痛苦,均能决定直觉取向和临机选择。
因此又认为“卡尼曼原则”适用范围仅限于极其单纯的最新感觉优势。所有实验心理学家的发明都存在实验环境和条件的局限性,正如黑猩猩“产生思想”的科研成果一样,实验样本与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判断,是两样。
不过,上述实验所寓含的道理也给了后人一些正确启发,即启迪那些拥有理性智慧的头脑在针对非理性状态引导决策时,他应该自觉做到让对方良好的感觉优势保持长效烙印,或深刻烙印,或者保持新鲜烙印,让不利于引导决策的感觉优势尽量淡忘。要借着对方的感觉优势“乘热打铁”,避免时过境迁,必须去适应或改善对方的另一种感觉优势。
最后需要提醒,“感觉倾斜原则”不适合于管理者用公权资源处理多边利益关系。在经济管理和社会管理中,管理者应以理智或以公心处理人与人、团体与团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兼顾多边利益,遵循公平原则。
退一步,管理者因利己目的处理他人关系时,也必须考虑通过兼顾他人利益的实现之途径来达到利己目的,即达成双赢结果。发展权利均等和利益机制公平的大理智,才是处理多边利益关系的原则和遵循。如果在此出现非理性感情用事或情感倾斜程度,将可导致难以消除的矛盾和隐患。
在解决社会群体利益冲突中,强调法律制度、强调利益均衡、强调“一碗水端平”,尤其强调社会主义的公平公道和正义,这是不容违逆的理性智慧选择。“纳什均衡”决策律不仅表面上适应了人权平等和交易公平的理性规则,而且,它所掩盖的某些不公平也能为多数理性人接受,它需要博弈双方都有共同的规则遵循和理性思考。
与此相比较,“感觉倾斜原则”却截然不同,它不需要被决策人必须具备要遵守自觉概念的理性智慧,它是通过决策人的高度理智创造感觉或调整对象的某种感觉,使被决策人自发响应的。而且,不论结果如何,被决策人都会感到是自愿的也是合理的。
在社会管理过程中,绝大多数人无权决定别人的事;在个人生活领域,所有人都有权自己决定自己的事。即便是被授权干预他人生活,管理者也不能对被管理者运用自觉概念判断超过复杂指数的方案,去单纯“理性地”决定别人的事。积极引导或适应人脑非理性行为取向的确定性规律,应比“纳什均衡”原则适用范围更广,它符合“以人为本”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