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致安徽省人社厅并2021年阜阳中小学高级教师评审委员会


     以前多是在一些邪不压正,公共利益被漠视,被侵犯的社会现象出现时才非常生气,心痛,头痛,乃至到不把声音传出去,就睡不着觉,感觉自己的心脏快要承受不住的样子,比如2005-2006年建议中央进行打黑除恶,因为地痞,黑社会在许多事务中都有话语权,也主导着各种利益分配的格局,再如2021年对万亿,甚至十万亿的超级资本的发声,呼吁市场理性,都说明在公共利益被漠视,甚至受损时,作为公民所应有的责任担当,敢于把黑暗,把不理性的因素披露出来,凝聚更多人的共识,普及正确的价值观,投资观,伸张社会正义,促市场理性;而这一次竟然是为了自己的职称评审,让我感觉到心寒。我本对利没有什么强烈的欲求,绝大部分的时间我只想安心的做本职的事,做喜欢做的事,再苦再累也心中有乐,但是这一次我想为自己,同时也为全市几十名落选的同仁发出呼吁:希望能够像省委郑栅洁书记说的那样:多一点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我增加的是多一些感同身受,多一些担当。

  对近代经济史有所了解的人士都会知道上世纪90年代的市场转轨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先有计划转至计划与市场并轨,而后才逐步建立并深化市场经济的,同样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社保政策接轨过程中对老人,中人,新人是采取不同的入轨并轨政策的即老人老办法,中人中办法,新人新办法即企业与个人统筹结合,而今年是安徽省中小学职称评审改革的试行年,在实际执行时竟然就一刀切了,我想问的是有没有考虑改革的渐进性。我也亲历许多领域改革的呼吁并对后续改革实施过程给与追踪,我所理解的渐进改革主要出发点在于使改革平稳过渡,得以顺利推进,根本的方法就是兼顾新老群体的利益,减少改革的阻力,然后逐步往改革方向行进,而今年是安徽省中小学职称评审改革推进的第一年,就搞一刀切,我感觉是不合适的。据我了解,在今年评审被否后,一些申报者之前努力获得业绩将归零,曾经的努力不说,短期的希望也很渺茫,那么这样的改革它意义何在?难道本意是把之前通过努力获得的业绩归零吗?然后让许多教龄长的再重新开始吗?我想渐进改革是中国各项改革的主要特色,职称评审改革也不应该例外,也应该遵循渐进的特点,并尽可能对不同年龄段有所区别对待。试想谁乐意跟职称评审过不起,一直做教师谁不想把职称早早评上,为什么现在变成拒绝评高级的样子?除了无奈,心酸,气愤,拒绝等等,可以怎么样,还能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