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觉的本质,是人脑生化记忆积累以其熟悉的事物映像为核心,链接感官感觉养成习惯性神经通路的自动响应状态(含模糊概念反应)。表面上看,在直觉的对外响应状态中,有时含有或经常含有“确切的概念”之选择和指向,不过,如若忽略其表面的概念反应,分析其自发携带的概念所含理性内涵是否确切?答案是:几乎都需要再斟酌。
对无意识的人脑来说,直觉是先有的脑内生化记忆介质被激活的条件反射;对有意识的人脑来说,直觉是脑内生化记忆介质在激活状态下没有遵守理性规则和自觉逻辑的综合知觉自发响应;就其“意识”到的内涵来说,是包含形象性和整体性带有模糊性方向性的非理性判断。
人脑直觉响应的正确性,源于生活主映像和社会主映像记忆被综合链接感觉记忆的客观性;人脑直觉响应的错误性,源于所亲历的生活主映像和社会主映像链接感觉记忆的局限性;人脑直觉响应的天才性,源于对熟悉的主映像记忆链接相关信息构建综合知觉的丰富性细致性。比如,只听一声虎啸,就迅速爬树躲难的猴子,比起不怕虎啸的“初生牛犊”其综合知觉链接条件更丰富更灵敏。(幽默:与初生牛犊比,那猴子是“天才”)
据《时讯》2003年8月27日报道,当代实验心理学家、美国康乃尔大学教授欧文·拉扎尔说:“婴儿是通过多种感官(感觉——笔者注)刺激大脑来完成学习积累的。儿童大脑是通过多种感官(感觉)的综合刺激发育成熟起来的,因此,(拉扎尔认为)对孩子们来说,最好的学习机会是与‘人’接触。”显然,拉扎尔已经触及到了综合知觉理论的边缘。
拉扎尔教授的上述判断,作为理论旁证完全可以支持笔者此前有关综合知觉理论的猜想。但是,他留给我们需要深入分析的问题是什么?或问:上述道理可否印证有关综合知觉理论的几个要点?
其一,可否加深理解人脑综合知觉对外响应功能确如前章阐述:不是卡尔·比勒知觉心理学所判断的单纯的“形与形的关系”,而是以“主映像”记忆为核心根系链接起来的所有感官感觉信息所构造的综合记忆关系?
其二,可否加深理解人脑综合知觉积累必须伴随事物“主映像”?没有以“主映像”为核心根系链接的相关感觉信息,是否很难在脑中构造正常的健康的综合知觉脑功能,只能构造对外界有单一敏度的特殊响应条件?
其三,可否加深判断生活主映像和社会主映像——比如与孩子经常接触的母亲、父亲、老师,越富有智慧表现和情感表现将给予孩子奠定的综合知觉条件越好?父母和幼师启蒙的价值观是否对孩子脑功能有奠基作用?
人脑综合知觉是以各种最初印象较深的“主映像”记忆经不断链接补充相关感觉所构造的脑功能。其补充链接越是丰富和细腻,相关细微信息可赢得人脑综合知觉响应条件就越好,即直觉判断力和敏锐度越高。
直觉现象被人类自我察觉的认识体验,由来已久且源远流长。所谓“神灵的启示”就是智人祖先较早对人脑直觉生发的主观感想或超级感悟;所谓“悟性”也是一种对直觉现象的模糊认识;所谓“敏感”同样包含人们对直觉特征的具体把握。而紧紧扣住以相关“主映像”为核心的综合知觉积累对内链接、对外响应的优势来解释直觉,其好处有三。
第一,避免陷入17世纪的“唯理论”,把自觉思维和直觉响应全部看作是人类的“理性”。实际上,直觉的最高理智状态只含模糊概念反应,即含有理性萌芽的模糊判断;若迈向“理性”还需进一步响应自觉概念和自觉思维。往往是头脑冷静的人才有自觉概念基础上的思维加工,也叫“三思而后行”;反之,会自动跟着感觉走,跟着模糊判断走。
与直觉最高状态相比,直觉低级状态常常表现为相关“主映像”记忆与相关感官感觉单一根系有关联的对外条件反射,包括人种动物在内,都有类似的很“灵性”的条件反射状态。直觉的低级状态无模糊概念或无模糊动机取向,而是很直接的无意识感觉定向。
(2017年8月8日加注:现代智人的大脑常在紧急和突然状态下呈现直觉低级状态,即不由自主的“返祖”。不过,智人脑常有思维能力和响应条件于瞬间把直觉的低级状态转变为有模糊概念的高级状态,更有能力经过“三思”把直觉转变为清醒的理智的行为动机。)
第二,避免陷入柏格森(注:法国哲学家,1859-1941)的直觉主义。即把直觉响应与自觉概念思维对立起来,认为“直觉是本能的最佳状态”,“只有直觉才能把握宇宙的精神实质”,即直觉主义——自觉还不如直觉。事实上,经过自觉逻辑加工后的科学概念,其所把握的客观世界的实质,相比直觉仅有大致正确的方向感,能做到更加精准到位。
第三,避免像中国过去的哲学教科书一样,把“经验”的认知与人脑自发的以“主映像”记忆为根系的链接优势没加以区别。综合知觉积累也是一种“经验”,但它只含理性萌芽,缺少科学概念定则之内涵;它是事物映像链接各种感官感觉的记忆积累,与源于经验的那些概念总结含有理性内涵不同。对于熟悉某种事物映像的人拥有易于唤醒感觉知觉记忆的优势,也可形成模糊判断的方向性,却并无遵守理性规则的自觉概念把握。
然而本书也负责任提到:法国著名哲学家柏格森对直觉的认识是有突出理论贡献的。他发现了直觉是人们“内心感觉的一种本能”。显然,此一论断有根有据,判断合理,他是正确的。笔者则要强调:这种发自内心的“本能”是以“主映像”为核心记忆的综合知觉积累形成对外响应优势而所表现的人性人格的基础部分而不是“本能”表现的全部。
当人脑以事物映像为核心的感官感觉记忆的多根系链接状态达到丰富多样后,人脑基于某种事物映像的感觉优势必然要促成含有形象性、整体性、模糊性或者方向性的直觉判断,这恰恰就是孕育理性萌芽的直觉最高状态。直觉高级状态具备了方向性的模糊判断和感觉上的整体性动机取向。人脑综合知觉寓含理性萌芽,无疑也是人脑的理性之根。
直觉的最高状态,也是人脑对外响应介于“非理性”或“理性”之表现状态的临界点和分界线,又是人脑已经进化到将产生自觉概念思维功能的转折点。如果是现代人的直觉达到此种状态,可被称作“心有灵犀的人”。此时只要有人点拨,理一讲就明,灯一拨就亮。其中少数人不用“点”不用“拨”也能从丰富的综合知觉中悟出可为全人类达成理性共识的科学概念判断。拥有此种杰出表现的人都是人类思想先驱或科学先驱。
如果把含有理性萌芽的直觉判断称之为人脑介于理性临界点的非理性响应状态,读者就能够理解到包括对未来憧憬在内的所有基于综合知觉的模糊判断及所伴随的自发行为(包括无任何概念反映的肢体动作、声音、表情),它们均体现的是人的非理性状态。而基于自觉概念系统思维的合符情理、合符既有概念共识的自觉逻辑判断及其认知动机和行为动机,均体现的是人的理性状态。两者之间,在智人头脑中是链接互动的。
获得200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前景理论”以及相关的行为经济学家,都曾运用实验心理学方法反复证实了两个理论判断:一是人们在生活中习惯运用简单线索做出选择和判断,产生行为动机(此处没有深度解释的道理是:简单线索除简单概念外,主要是综合知觉积累的某种感觉优势)。二是人们的选择和判断习惯依赖“整体性”表象。可见卡尼曼的实验可以作为基于主映像链接补充定律所决定的直觉行为表现的旁证。
实验心理学方法的缺陷,是对科学理论的“系统整合”缺少相应智慧。综合知觉理论是对人类直觉行为的脑动力机制的具体解说,它的方法论基础是“信息与响应”这对哲学范畴。丹尼尔·卡尼曼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理由是:“将来自心理研究领域的综合洞察力应用在经济领域,对不确定性情况下的人为判断和决策方法作出了突出贡献。”(摘自诺贝尔奖评委会评语)实际上,与理性判断的确定性相区隔的那些所谓“不确定性”动机和行为取向,都是主映像链接补充定律的机制效应和功能表现的“确定性”。
经过对人的综合知觉脑功能与直觉本质表现的关联性对比分析,使我们找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非理性经济学科研课题。概括讲就是:基于实验心理学的“前景理论”它所证实的每一种小原则必须联系人脑记忆积累中的“主映像”链接优势之大定律。请看下面的几个示例:
比如:卡尼曼的“前景理论”所揭示的有关“消费者优先用表面美和整体性判断物品价值原则”;(幽默:是否就是一见钟情的那种事物映像之感觉?)有关“退税优于减税刺激消费原则”;(幽默:是否突然拣来一笔钱,比印象中一笔一笔挣来的辛苦钱更容易用它去下餐馆?)
再如:有关“面对获得害怕风险原则”。(幽默:是否怀抱金娃娃不敢走夜路?)“面对损失不怕风险原则”;(幽默:是否见识过铤而走险的亡命徒?)又如:“人们依靠近况比较而产生生活幸福感原则”等。(幽默:这“原则”就更加贴近了生活主映像。熟人与熟人相比,比出了优越,才感到很幸福;自己现在与自己过去比,比出了优越,才感到很幸福。是的,谁也不会跟“外星人”比薪水、比待遇,或者比比看呀“俺们地球人好幸福!”)
以上,皆是卡尼曼等行为经济学家用实验方法所证实的原则。是否全部联系着人脑以“主映像”为核心的综合知觉链接优势?都一样表现出人脑非理性直觉响应优势对自觉概念思维有先导作用?可以明确做出的理论判断是:人脑综合知觉积累就是那些“不确定性”动机行为表现或此一领域的“精神统帅”,主映像链接补充定律是“前景理论”的根。
以既有概念共识为思维前提的自觉判断,已然是人们统一约定理性内涵的判断。以共性概念为特征的自觉思维,又明显表现出可把握的、已被统一规范过的、拥有共识规则的形式逻辑或辩证逻辑思维的确定性。
但是,以“主映像”为核心的综合知觉则只能包含人脑中各自的感觉优势,而主映像链接补充定律又恰好决定着直觉动机取向。
人脑综合知觉积累不仅是意识起源过程中具有转折意义的脑生化物质可升级平台,而且是有意识的人一生中不能摆脱的自发动机和自发行为的机制构成。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不纯粹理性的人生。建立在“利己理性人”前提条件下的经济学数字化模型、心理学数字化模型、社会学数字化模型等,至少目前还并无包含也暂时无法包容人脑非自觉概念所链接激活的言语、表情、行为等数字化定义。因此,此一领域才被诺贝尔奖评委们主观定义为“不确定性领域”。它是人类对自我认识的一块刚开始拓荒的“神秘领地”。
“前景理论”现已积累的开拓性成果,可以展示人脑综合知觉(即非理性)响应状态的“知其然”,主映像链接补充定律揭示的人脑综合知觉链接优势和响应机制则为更系统回答其“所以然”提供了理论研究方向,及至全面操作的指导原则。而且,后者可以超越“前景理论”去主动改善人脑综合知觉响应条件,使“前景理论”所揭示的“知其然”能够被改变、被否定、能够更适应另一种有利于人类进步的科学性和确定性。
在意识形态多元化的现代社会,如果没有统一的思想信仰,或人们的思想信仰被分解得支离破碎时,让社会进步的引领者积极利用正面“社会主映像”驾驭全社会综合知觉以引导并改善民众的心理定势,这是立足于人脑微观物质运动领域驾驭宏观局面的另一个现代化课题。
主映像链接补充定律为创建丰富健康的文化生活提供了更充足理论根据。经常开展有正面“社会主映像”感染力的文化活动是不容忽视的一项工作。
中国近30年来难以改变的应试教育无形中把社会引向只重视“点”的知识积累和概念形式定则的思维方法一端,轻视了改善综合知觉的另一端。
西方科学界在对人类自身认识不够充分的条件下,主观追求在一切领域建立数字化运行模式,也在无形中把社会逼向了只有理性生活的另一单边。
如果哲学能把人脑生化物质响应功能的构成基础,明确地分为综合知觉积累和自觉概念积累两个部分,才能确认:人的一部分非理性生活主要是综合知觉积累状况所决定的;人的另一部分理性生活则是由自觉概念积累所决定的。
综合知觉积累和自觉概念积累,它们共同构造了人类精神世界中两种基本的生化物质基础及大脑反应功能。人的一切活动既植根于人脑中以“主映像”为核心的生化记忆积累和各种感觉信息的链接状态,也植根于自觉概念系统转为脑生化记忆积累与综合知觉积累的链接状态。
对有意识的人来说,两者既分工也互动;对时而处于紧张状态和思绪紊乱状态的无意识或下意识的人脑响应状态来说,其脑内综合知觉记忆对外响应拥有相比自觉概念积累的响应功能更为灵敏的“先导性优势”。但是,改善综合知觉脑功能并非唯一依靠娱乐文化。
有着相同综合知觉积累的人群,其直觉根源通常来自他们所共同敬仰崇拜、或所依赖、或所恐惧的物像。“社会主映像”转为脑内生化记忆积累的深刻性,是人脑综合知觉构造的社会根源之一,是各民族文化得以沉淀并产生遗传响应条件的主因。请看下章阐述“社会主映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