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前的理性思考(2月9日)
看问题的视角和思维方式决定了立场和态度,要善于从别人的视角看我们。我们的立场和态度决定了进退和取舍策略,策略指导行动和坚韧程度,行动和坚韧程度决定了事情到底能不能成功,你到底能不能坚持到成功的那一刻。
常规的战略思维是,面向市场不要过于分散,不仅要收缩,而且要浓缩;不仅要聚焦,而要聚焦到特定的点上,聚光灯下长期被炙烤,不是被烤焦了,就是成为有强大的影响力的明星,所以只需要注意两点,首先是自己拥有被聚光灯持续照射的资本,其次是保证不被聚光灯“烤焦”。
制度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分享让更多人受益,所影响到的人群越是庞大,影响力越是深刻,成本也就可以降得越低。但在实操之中却恰恰相反。在市场中的诉求策略,是效果更好了,价格更低了,中间参与者的收益更大了,所涉及的受益人群更庞大了,受益者的受益状态更稳定了。如此才可以形成更为强悍的市场操作。
从内容到形式,从社群到沙龙,从目的到策略,从专注到格局,从节奏把控到合理调度,所有这些都是前期的脑力活动,在没有搞明白之前,最好不要轻举妄动。但是完全都搞明白之后,又很容易就会陷入虚无主义的怪圈。
当对我们的标签只有一个点时候,他们是将信将疑的,但只有持续时间和持续关注才能让我们得到信任!换句话说,我们持续保持一种特定的状态,才能换取别人对我们的关注和信任。要知道:短暂的关注是没有价值的,持续的关注才有意义。
从彼此的将信将疑到逐步信任,再到绝对信任,然后才会尝试去合作,在合作的利益获取和分享中得到在一起的动力,只有如此才能不断前行,夯实合作关系稳固的基础。问题是我们自身是否能傻傻地坚持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我们是否能在坚持的时候自带光芒,足以吸引别人的关注。
春宝有个固有的观点,那就是:
当别人所认知的你是一个单纯的标签的时候,你需要强化这个标签做到“一招鲜”;当标签被强化的时候,你需要创造机会合作,并建立合作共赢的机制,让更多的人跟自己达成共识。当机制形成之后,要懂得让利,让对方尝到甜头,逐渐舍不得跟你断了联系。
当你一直在傻乎乎地吃亏并让利于人的时候,其实你是在逐渐稳固你的市场壁垒的根基,并拓宽你的护城河,让你逐渐在自己的地盘建立绝对优势,当你的优势逐渐建立起来,你就自带光芒了,就会吸引别人来关注你了。
教育是需要付出成本的,关键是对谁去说。
虽然我们都处于芸芸众生之中,但真正听得懂你说的话的人不多,真正与你达成默契的人更少,真正在你辉煌时候抬头仰望你,在你低迷的时候坚定地鼓励你,看得清你所做的事情的意义与价值的人,只是凤毛麟角,甚至你一辈子都遇不到,那么或许在茫茫人海中与你擦肩而过的人就是其中的一个,需要你耗费巨大的气力去寻找,去识别,去验证,去珍惜;假如你得到了之后,再要让你伤害他,你舍得吗?你将何以为报?
那么假如他不图你的这些回报,你又如何对他?
决策之前的理性思考,往往会带来正确的决策。假如决策正确了,就会意识到,其实社会各个层级都遵循从上向下碾压的规律,从政策到政府部门,从投资人到交易所,再从高管到中层,再从基层到外包,再从外包的高层到中层,再从基层到外包,以此类推,那么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扪心自问:我在第几层?
随着你的定位,你的层级已经被固化,在那个时候要想升级就不单纯是打怪那么简单的事情了,还需要问问身边同一个层级的人,问问上级甚至上级的上级,再高级别的也问不到,因为是越级,所以人家也没有精力听你说并看你的行动。
决策之前需要理性思考,从与人之间的交往,到对自己内心的修炼,减是一种策略!静是一种智慧!以静制动之中蕴含魅力!静中之动自然可以产生很高的效率。
贾春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