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帝城诗十五首
1、《早发白帝城》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1、白帝城:在今重庆市奉节县城东瞿塘峡口。杨齐贤注:"白帝城,公孙述所筑。初,公孙述至鱼复,有白龙出井中,自以承汉土运,故称白帝,改鱼复为白帝城"。王琦注:"白帝城,在夔州奉节县,与巫山相近。所谓彩云,正指巫山之云也"。前人或以此诗为李白青年出蜀时所作。然细审"千里江陵一日还"诗意,可知曾从江陵上三峡,此当为返还之作。应是乾元二年(759)被流放夜郎途中,到白帝城时忽遇赦命,即回舟抵江陵时所作。
2、彩云间:因白帝城在白帝山上,地势高耸,从山下江中仰望,仿佛耸人云间。
3、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从白帝城到江陵约一千二百里,其间包括七百里三峡。《水经注》卷三四《江水》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障,隐天蔽日,自非亭午时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泝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时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啭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这首有名的七绝,不无夸张和奇想,写得流丽飘逸,惊世骇俗,美轮美奂,但又不假雕琢,随心所欲,自然天成。一般读者不必知道作者写诗时的心境,只单纯地体会诗中所传达出来的三峡顺水行舟的快感就会觉得很美了。其实诗人是把遇赦回江陵时愉快的心情和江山之壮丽多姿、顺水行舟之流畅轻快融为一体来表达的。明白了这些情境内涵,美感就更为丰富。前人对此诗好评如潮,如《唐宋诗醇》卷七:"顺风扬帆,瞬息千里,但道得眼前景色,便疑笔墨间亦有神助。三四设色托起,殊觉自在中流。"又丁龙友云:"此是神来之调。"吴昌琪《删订唐诗解》卷一三:"插猿声一句,布景着色之"。应时《李诗纬》卷四:"等闲道出,却使人揣摩不及"。
简析 :这是一首传诵千古的七言绝句。
公元758年春,李白因参加永王李璘幕府事被牵连,流放夜郎(今贵州省西部),行至白帝城才得赦免。在返回江陵途中,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朝辞白帝彩云间”,首句写诗人的回想,点出开船的时间是早晨,地点是白帝城。“彩云间”是写白帝城的高。彩云缭绕与诗人遇赦的喜悦之情十分和谐。 “千里江陵一日还”,次句写诗人的意愿,形容船行之速,千里江陵只要一天即可到达。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了长江一泻千里之势,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第三、四句形象地描绘轻舟快驶的情形。“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两岸猿猴的叫声还没停止,可那轻快的小船已经驶过了千山万岭。这两句诗人先写猿声,继写轻舟,用一个“已”字把“啼不住”和“过万重山”联结起来,借猿声回响衬托轻舟的快捷,这种修辞手法是十分巧妙的。诗人急欲东归的心情,洋溢于诗的明快的节奏之中。 全诗写景抒情,写的是轻捷明快之景,抒的是轻快愉悦之情,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地步。
2、《瞿塘峡》清·张问陶
峡雨蒙蒙竟日闲,扁舟真落画图间。便将万管玲珑笔,难写瞿塘两岸山。
3、《八阵图》唐·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存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4、《夔州歌》唐·杜甫
中巴之东巴东山,江水开辟流其间。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唐险过百牢关。
5、《竹枝词》唐·杜甫
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朝宗人共挹,盗贼尔谁尊?孤石隐如马,高萝垂饮猿。归心异波浪,何事即飞翻。
6、《竹枝词》唐·白居易
瞿塘峡口冷烟低,白帝城头月向西。唱到竹枝声咽处,寒猿暗鸟一时啼。
7、《白帝城怀古》唐·陈子昂
日落沧江晚,停桡问土风。城归巴子国,台设汉王宫。荒服仍周甸,深山尚禹功。岩悬青壁断,地险碧流通。古木生云际,归帆出雾中。川途去无限,客座思何穷。
8、《蜀先主庙》唐·刘禹锡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9、《观八阵图》唐·刘禹锡
轩皇传上略,蜀相运神机。水落龙蛇出,沙平鹅鹳飞。波涛无动势,鳞甲避余威。会有知兵者,临流指事非。
10、《竹枝词》唐·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11、《永安宫》宋·苏轼
千古陵谷变,故宫安得存。徘徊问耆老,惟有永安门。游人杂楚蜀,车马晚喧喧。不见重楼好,谁知昔日尊。吁嗟蜀先主,兵败此亡魂。只因法正死,使公去遭燔。
12、《昭烈庙》宋·王十朋
老臣苦欲争天下,嗣子何曾思蜀中。古屋数椽犹庙食,伤心地近永安宫。
13、《白帝城》
清·傅作辑
瞿唐峡口彩云间,白帝城南不可樊。西控巴渝收万壑,东连荆楚压群山。
花开香锁鱼凫国,月上寒侵虎豹关。别后天涯漫留恋,几回搔首鬓毛斑。
14、《白帝城》清·王士祯
赤甲白盐相向生,丹青绝壁斗峥嵘。千江一线虎须口,万里孤帆鱼复城。
跃马雄图余垒迹,卧龙遗庙枕潮声。飞楼直上闻哀角,日落潮头气不平。
15、《白帝》唐·杜甫
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腾日月昏。
戎马不知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
傅作辑简介
傅作辑,字济庵,又名傅恒。生年不详,原籍巫山。清顺治三年(1646年),郝摇旗、袁宗弟、李来亨等十三家在奉节、巫山、大昌、房县、竹山、施南、建始等县起事,史称“夔东十三家”。其父傅汝和避乱迁居奉节(夔州)城。磬家财、耗心力,建圣泉书院于白马寺之西,招奉节、巫山两县学子来学,人才辈出。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傅作辑考中举人,任黔江教谕。未久,出知花县。时百姓苦于徭役,独出于库藏以给军需,减轻百姓负担,政声特著。因迁直隶良乡县令。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遇内监蹂踏禾稼,傅杖击太监、扣御马。内监奏请康熙惩傅,康熙以傅有御史风骨,改为内用,委以直隶主考。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以举人殿试浙江,复由河南道巡视北城升太常寺少卿。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升左检都御史,越五月升副都御史。监察御史等职。因直言上谏,遭遇谗谤,遣戌边方。不久,康熙醒悟,遂将其召还。时外寇犯边,傅请缨杀敌,愿效前驱,众人争随。“转戌筹边、勋名卓绝”写有《雪堂诗钞》、《筑云楼》、《燕山》、《辽海》、《西征》等行世。四川学政许汝霖赞傅为“一代人豪、两川隽望”、“文锋清丽”“品格端凝”。后告老回乡。临行,赐御书六言诗曰:“危石才通鸟道,青山更有人家。桃源意在深处,涧水浮来落花。”署款为“赐巡视北城河南道监察御史加三级臣傅作辑”。
傅作辑返回奉节后,生活简朴,乐育后进。撰有《郡司马毛公书院记》,强调重教兴学。其子傅亮叟为康熙庚子科解元,任成都县教喻。后家道中落。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夔州知府方旭与杜翰藩从傅氏后人家中取御书六言诗双钩摩勒上石,并建碑亭。解放后,其后裔傅相贤将御书诗轴捐赠奉节白帝城文物管理所。“康熙六言诗碑”是清康熙帝深感奉节籍巡视北城河南道监察御史傅作辑为官清正、不畏权势而作,光绪三十一年,夔州府吏从傅家后代索得六言诗轴刻于石上,是为六言诗碑。原件存白帝城文物管理所,长96厘米,宽33厘米。除诗文外,左上铃长方形起首章一枚,题跋:“赐巡抚北城河南道监察御史加三级臣傅作辑”。左下方有玉玺和朱文铃印二方,保存完好。
关于傅作辑的身世与为官情况,清史档案中有明确记录。清代奉节县志与夔州府志以及现在的新编奉节县志内均有记载,但在傅氏宗亲家谱却没有这段历史,这是为什么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时间较早
傅作辑是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的举人,先任黔江教谕,后任直隶良乡县令。后因鞭打太监被康熙重用,从直隶主考、河南道巡视北城、太常寺少卿、左裣都御史、监察御史(四品)到都察院副都御史(正三品),只有16年时间,从一个举人变成受康熙重用的大臣,以致告老回乡时,康熙帝还亲笔赐御书表彰其功绩。由于时间位于清朝前期,加上康熙帝正值当年,平三藩、收***、斗沙俄、定回疆,有许多丰功伟绩在青史留名。所以一个大臣的政绩无法与帝王的伟绩相提并论。以致傅作辑在清史上着墨不多,也在情理之中。
二、家道中落
傅作辑告老回乡后,在家乡奉节从事教育办学,培养后人。其长子傅亮叟于康熙丁卯年考取四川省(举人头名)解元,后任成都县教谕。其次子傅恒叟于雍正元年被选贡。以后就逐渐家道中落,没有什么名人。直到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夔州知府方旭才从其后人傅梅松家中取得康熙帝御书双钩摹勒上石,称为康熙六言诗碑,并建碑亭。解放后,其后裔傅相贤将康熙御书原件和石碑捐赠给政府,使人们才了解傅氏宗族在清代还有这么一位名人。
三、两个傅恒
凡看过清史演义以及《还珠格格》、《康熙微服私访记》等电视剧的人们对傅恒这个皇帝的重臣并不陌生。人们一般都知道这个傅恒是满族人,经常为皇帝的江山代兵打仗,战功显赫。但却不知道这个傅恒是乾隆年间的人,而在康熙年间还有一个为皇帝带兵打仗的傅恒(又名傅作辑),他带兵战辽东、平青海,也是战功显赫,并写有《辽海》、《西征》等作品。而文学创作却把康乾盛世中的两个不同年代傅恒的情况集于一体,所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四、家族源流
明代湖广首次移民巫山,居圣泉峰下。清顺治年间移居奉节(夔府)。其世系因家谱丢失无法考证,经资料查找和后裔介绍已历经14代。
第一代傅汝和,傅作辑当县令后其父被封为文林郎和承德郎。其母向氏被封为安人。 第二代傅作辑官至都察院副都御史(正三品)。第三代傅亮叟,作辑长子。 康熙丁卯科四川省举人第一名解元。后任成都教谕。傅恒叟 ,作辑次子。雍正元年选贡。以后由于家谱丢失无法考证。第十代傅梅松 ,生一子。第十一代傅宰学,生一子一女。第十二代傅相贤,生一子一女。解放后当过小学教师,62年病逝。第十三代傅家驹, 现住在奉节县兴隆镇,有两女一男,均大学毕业参加工作。
傅作辑坟墓,据光绪年间《奉节县志》记载,位于现今奉节县城长江边,原地名叫白马寺的地方,墓碑已经丢失,方位还可辨认。明年长江三峡工程第三期蓄水后,傅作辑的坟墓遗址将像他在历史上的的功绩一样,永远沉落于江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