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数字技术的下沉,每个普通人在生活中对数字技术的应用和感受,是数字技术迭代的依据,也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石。在《有数》和《未来城市》中,分别通过田野调查和专家建言的方式,描述了数字经济现有的应用过程,以及在未来城市中的可能的用用场景。而在《数字战略》和《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中,进一步描述了数字技术在企业、金融、政务和社区治理等方面的实践,以及由此引发的组织力量的深入变革。
在《有数:普通人的数字生活纪实》一书中,数字原野工作室的前媒体人,通过田野调查的方式,探讨了在大型互联网平台与县域乡村经济和普通人之间的联系,数字技术究竟给普通人带来了哪些便利,引发了哪些焦虑,数字技术的价值是如何产生的等问题。有一个视障的盲人员工成为了程序员,努力尝试开发游戏,在乡村养鸡场的大姐想在直播里卖鸡蛋——当我们放下脚步去关注掉队的弱势群体需求时,数字技术才能真正成为普惠大众的工具。数字时代的底层逻辑,其实就来自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每个人都越来越关注家庭和世界,而对社区和“附近”、邻居则越来越漠视,虚拟经济的发达,让大家丧失了“实感”,在虚无之中寻找寄托,直到疫情期间抢菜的团购群建立。
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在重塑经济模式、行业环境,也在改变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在魏江教授的《数字战略》一书中,讲述了数字技术普及后的生产要素、行业结构和产业生态的变迁,以及由此引发的经济模式的转变,经济形态在规模、范围和速度上会与以往区域发展的模式根本不同,这体现在产业会扎堆集群发展,行业和企业间的联系会更紧密并形成不同的生态体系,由此,全国统一的大市场体系和国内大循环的发展模式,会逐渐在数字技术的下沉演进中逐步完善,并为未来人类智能与机器智能的结合(人工智能)、物理世界与数字信息世界的融合(元宇宙),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对于企业来说,武良山先生的《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一书讲述的是新的经济发展机遇。在他看来,产业数字化是指在新一代数字科技支撑和引领下,以数据为关键要素,以价值释放为核心,以数据赋能为主线,对产业链上下游的全要素数字化升级、转型和再造,从而形成数字化形态和互联网生态,在工业制造、金融、医药、政务等领域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数字产业化是指以数字技术为加工手段,以意识产品为成果,以介入全社会各领域为市场,对本身无明显利润但是可以提升其他产业利润的公共产业,类似于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等。这两点,同样也是目前新基建的重点领域,数字经济与传统行业的深度融合,也是推动供给侧改革、通往高质量发展的正确路径。
数字经济的发展也伴随着制度建设的变化和完善。在政府层面,刘西友博士在《新治理:数字经济的制度建设与未来发展》一书中,从激励制度和约束制度两个方面,探索构建适合数字生产力发展的产权制度、规划制度、创新制度、开放制度,以及税收征管制度、公平竞争制度、测度考核制度和安全保障制度,从发展实景、逻辑图景、重点场景、国际情景、运行前景等维度,研究了在实现数字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同时,也要建立科学有效的制度体系,实现规范和安全发展的各种问题,包括宏观调控、投资监管、产业政策、技术经济等各相关领域。在企业层面,创业酵母的创始人张丽俊在《组织的力量》一书中,对不同生命周期企业发展的特性进行了总结,探讨企业保持良性增长的秘密。借用管理大师德鲁克的名言,“每一个知识工作者都是一个管理者”,也就是说,在数字信息化时代,每个核心岗位上的员工都必须具备管理者的素养,需要做自我驱动、自我管理,这样的组织才是高效的。同时,管理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把员工想要的目标跟公司要的目标、组织的目标相结合,这样组织的活力就迸发了。实现了这一点,数字技术时代里面,个人的价值和成就感也能得到最大的体现。
最后来看一看《未来城市:数字时代的城市竞争力重塑》。除了个人的数字生活实践,以及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中的制度建设,所最终形成的数字生态——数字城市建设,会面临全球的竞争和挑战。智慧城市的发展,已经到了人机物深度融合的场景,要通过全面数字化,构建城市的数字映像,进而将映像和现实关联,成为所谓的“全数化、建孪生”的新型智慧城市。这样的智慧城市需要通过广泛部署的传感设施感知城市动态、获取城市实时数据,并通过对多源异质的城市大数据进行融合分析,发现城市运行机理,进而优化城市资源管理,促进城市的演化。这样,我们在科幻电影中看到的虚拟城市和现实生活的对接,也即“元宇宙”的各种应用场景,就能成为现实并产生生产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