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七年十一月/黔西南州委党校)
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有三个:一是全球化进程加速推进,二是知识经济迅猛发展,三是贫富差距继续扩大。可以说前两个趋势令人振奋和欣慰,而后一个趋势则使人十分担忧和困惑。
一、全球化进程加速推进
经济全球化,是指以交易为纽带的各国经济在生产、分配、消费等各个领域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相互依赖的程度越来越高,商品、资本、服务、技术、信息、劳务在全球范围的流动空前加快,势必形成一个统一的世界大市场。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要靠闭关自守和完全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模式来发展经济,已经成为不可能。因此对外开放、加入经济全球化的整体推进过程,是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现代经济的必然趋势,也是其必然的选择。
(一)经济全球化的内在驱动力
到底是一种什么力量,要促使人类经济活动形成全球化的趋势?这个问题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看。
从宏观方面看,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开展大规模对外贸易的国家是英国,最早对全球自由贸易作系统论述的人是英国人。我们学过经济学说史的人都知道,十九世纪初英国有个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1772—1823),就极力主张发展全球自由贸易,他还举例说明各个国家开展对外贸易的好处。他举了这样一个例子——葡萄牙和英国生产葡萄酒和毛尼这两种产品具有不同的生产率:
葡萄牙 英国
葡萄酒 80人/年 120人/年
毛 尼 90人/年 100人/年
在这个例子中,葡萄牙生产一定量的葡萄酒需要80个工人劳动一年,而英国则需要120个工人劳动一年;葡萄牙生产一定量的毛尼需要90个工人劳动一年,而英国则需要100个工人劳动一年。那么大家看,就生产葡萄酒和毛尼这两种产品来讲,英国和葡萄牙哪个国家的劳动生产率高呢?很显然是葡萄牙的劳动生产率比英国高。因此从国际分工效率的角度看,这两种产品都应该由葡萄牙来生产,这就是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的绝对成本学说。我们上周讲《现代管理理论与制度创新》这个专题的时候,提到过亚当·斯密这个人,他是18世纪到19世纪前古典管理理论阶段的代表人物,在前古典管理理论阶段这个时期,最重要的管理理论就是亚当·斯密提出的分工理论。但亚当·斯密的国际分工理论是一个基于绝对成本学说的理论,就是说哪个国家生产某种产品的劳动生产率高,这种产品就应该由那个国家来生产。那么在当时的世界上,就生产绝大部分工业品而言,哪个国家的劳动生产率最高呢?是英国,因此英国应该成为世界工厂,世界各国应该成为英国工厂的原料供应地和工业品销售市场。所以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认为,斯密的这个国际分工理论是为英帝国主义服务的。
但是李嘉图的国际分工理论与斯密不同,李嘉图认为葡萄牙应该只生产相对成本较低的葡萄酒,英国应该只生产相对成本较低的毛尼。那么葡萄牙需要消费毛尼,以及英国需要消费葡萄酒怎么办呢?这两个国家就要开展对外贸易,互相做买卖。这个买卖怎么做?葡萄牙可以用它80个工人劳动一年生产的一定量的葡萄酒,去交换英国100个工人劳动一年生产的一定量的毛尼。那么这个交易葡萄牙愿意做吗?它愿意啊,因为这个交易对葡萄牙是有利的,如果它自己生产这一定数量的毛尼,需要90工人劳动一年,而它现在只用80工人劳动一年的产品,就交换到了这同样数量的毛尼,它节约了多少个工人的劳动量呢?节约了10个工人的劳动量。那么我们来看,英国愿不愿意做这个买卖?英国也愿意做,因为这个交换对它同样是有利的。虽然英国用100个工人劳动一年的产品(毛尼),只交换到了葡萄牙80个工人劳动一年的产品(葡萄酒),看起来是亏了;但如果它自己生产葡萄酒的话,则需要120个工人劳动一年,而它现在只用100个工人劳动一年生产的毛尼,就交换到了需要花120个工人劳动一年生产的葡萄酒,它节约了多少个工人的劳动量呢?节约了20个工人的劳动量,因此对比起来是合算的。可见这个买卖做下来是一个什么结果呢?是个“双赢”的结果。“双赢”是国际贸易的本质,是国际贸易得以开展的首要前提,这就是李嘉图的相对成本学说。根据李嘉图的相对成本学说,最有效、最合理的国际分工原则应该是:各个国家只生产自己的自然条件比较有利的、成本比较低的产品,并用这种产品去和其他国家交换自己所需要的其他产品。实行这一国际分工原则必须具备一个前提——那就是——对外开放自由贸易。
我另外打个比方,再来说明一下李嘉图的这个相对成本学说。比如说我们两个人都做写文章和帮人打官司这两件事,这两件事情我都做得比你好;但是我写文章比打官司做得更好,你则打官司比写文章做得更好,于是我就专门写文章而放弃打官司,有打官司的人来找我,我就推荐给你。曾经有不少企业和地方政府对我说:“哎呀!陈老师,你去做律师我们要请你当法律顾问!”我说我不干,因为我最擅长的工作是写文章。所以根据李嘉图的相对成本学说,如果你最擅长而做起来成本比较低的事情有市场的话,你就要放弃那些你会做并且做得比别人还要好的事情。我在三十岁以前,在家里最会做洗衣服和擦皮鞋这两件事,而且做出了专业水平。上个世纪末搬家到兴义之后,发现街上有洗衣店和擦皮鞋的人,我就把家里的皮鞋刷和鞋油全部丢了,不再擦了,衣服也拿到街上的洗衣店去洗。搬到兴义上网以来,我多数时候是整天都在写文章和看书,到现在已经写了两千多篇,如果要印成书,100篇印成一本的话,印出来就有这么一大堆了。这就是相对成本学说讲的分工效率。
以上我们是从宏观方面,从国家的角度,从国际分工效率的角度,来看经济全球化的内在驱动力。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知道,对一个国家和地区来说,经济全球化的内在驱动力,就是用自己可以低成本生产的产品,去交换别国低成本而自己却要高成本生产的产品,从而节约本国、本地的劳动,包括活劳动和物化劳动,这就节约了资源,提高了本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从微观方面看,对生产者和消费者来讲,经济全球化的内在驱动力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产和消费需求。消费者追求消费物品的价廉物美和效用最大化,就必然要突破各种自然距离和社会人为的障碍,在全球范围内的广阔市场上来购买消费物品。我们国家在改革开放之初,有许多出国的人在回国时,都要带回来大包小包的消费品甚至耐用物品如电冰箱之类,这就是一种追求价廉物美和效用最大化的跨国消费行为。现在进出口商品已经很多了,所以效用最大化的消费需求也是促使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因素。
生产者要追求低成本、高利润即效益最大化,也必须在力所能及的广大市场上来配置生产资源。生产者在全球范围内来配置生产资源,可能是主动的,也可能是被迫的。如果消费者没有跨国、跨地区购买的条件,或者消费物品不能在全球范围自由流动,而生产者出于追求低成本的本能在全球范围内配置生产资源,那么它就是主动的;如果消费者具有跨国、跨地区购买的条件,或者消费物品能够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生产者如不在全球范围内配置廉价资源,降低生产成本,将被全球性的竞争市场所淘汰,这时它的生产行为全球化就是被迫的。
无论是从消费的角度讲,还是从生产的角度讲,人类经济活动的本能都是社会化和全球性的,因为只有消费和生产的社会化、全球化,才能获得效用的最大化,效益的最大化。
(二)经济全球化的障碍是什么
我们前边分析了经济全球化的内在驱动力,是主权国家利益、消费者和生产者追求的效用、效益最大化;可是这些利益、效用、效益的需要,是人类一直都存在的,难道一千年、两千年前的人们就不追求效用、效益的最大化吗?为什么那个时候的这种驱动力没有促成经济全球化?而经济全球化在今天才成为世界的发展趋势呢?原因就是那个时候的人类经济活动,存在着全球化的不可逾越的障碍。这个障碍有两个,一个是物质性的,一个是社会性的。物质性障碍是交通和通讯问题,社会性障碍是国家主权支配的市场规则问题。
经济全球化是伴随交通、通讯条件的改善而产生的,从前由于受到交通、通讯条件的限制,全球化就不可能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我给大家看这张世界地图,可以说千百年来世界各国都在努力突破国际交往的交通障碍。我们居住的地球像一只螃蟹。在解决交通障碍的问题上,有两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情,就是“地球螃蟹”的两只“翅膀”被割断了。大家看地图的右边,在我们这个地球上以船只作为主要国际交通工具的时候,在苏伊士运河没有拉通地中海到印度洋通道的时候。早期西欧的经济、军事列强就想“国际化”,但它们要“化”到东亚、南亚这些物产丰富的地方怎么走呢?它们要备足船只、燃料、食品甚至武装,从英吉利海峡和直布罗陀海峡出发,花上几个月时间,沿非洲西部的大西洋南下,绕道南非南端的这个什么“角”啊——大家在中学历史和地理书学的——对,好望角,再沿西印度洋北上,到达印度、新加坡、中国和东亚其他国家。这个交通的成本太高了,甚至要发生无数的死亡事件,这个“国际化”它怎么也“化”不了。
同志们,后来有人把这只“地球螃蟹”的“翅膀”给“吃”了。这个“吃”的过程十分精彩,我给大家简要回顾一下。其实早在2600年以前,当时的埃及国王尼奇,就想修一条连接红海和地中海的水道,但当他听说将有12万奴隶会在工程中丧生的时候,就放弃了这个想法。公元前525年波斯人征服埃及,杰出的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就着手这一伟大工程,并竖碑文宣布,他已完成了这一伟大工程。原来运河并非取两点之间的直线距离,而是始自尼罗河,向东流入现在苏伊士运河航道途经的几个湖泊中的一个。也就是说这个大流士国王挖一条沟,把尼罗河水引到现在苏伊士运河途径的几个水塘塘中的一个水塘塘,当然我这里说的“水塘塘”,至少也比我们兴义的万峰湖大,就树碑立传宣称,他完成了从地中海到红海的航道工程,这个航道其实是一条河道。在罗马时期,虽经疏浚改善,泥沙依旧堵塞了河道,最后这条河道不得不被放弃,此后两千多年无人问津。直到1854年,法国外交家德莱斯帕斯向帕夏总督提出修造苏伊士运河的计划,法国的股东热情支持,但刻板而实际的英国政府却指责它“耗资太多、无法赢利”而不予支持。后来苏伊士运河耗时十年修成开通,固执的英国人仍然绕过非洲的好望角传递他们的邮件。苏伊士运河长161公里、深15米、宽137米,打通了从欧洲到印度、从大西洋到印度洋的海运通道,为所谓的“欧洲文明国家”来“国际化”亚洲,提供了一条便利捷径。
大家再看这个地图的左边,中南美洲又是一只“地球螃蟹”的“翅膀”。西欧国家和北美东部要到太平洋、夏威夷,而尤其是澳大利亚以东太平洋中的这一大堆数不清的群岛,至今这些群岛仍然分属于英国、法国和美国,同样也要备足船只、燃料、食品甚至武装,花几个月时间沿大西洋西岸南下,绕道南美洲南端的麦哲伦海峡,才能进入太平洋。那么大家想想,要是从南北美洲相接的这个地球陆地最狭窄的地方开一个“口子”,打通大西洋到太平洋的海运通道该有多好。这个事情在400年前就有人想到了,在从16世纪初到19世纪末的将近300年时间里,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就几次梦想、勘察、筹划过修建巴拿马运河,但这些“心动”总是无果而终。最后还是由吃过苏伊士运河那只“螃蟹翅膀”的伟大外交官德莱斯帕斯,来吃巴拿马运河这只“螃蟹翅膀”。可是德莱斯帕斯遇到了不可克服的黄热病和痢疾,开工不到十年就死亡近万人。一些法国建筑工人从法国来时就自己带着棺材来,结果那些棺材还是没有空着回去。德莱斯帕斯无法坚持下去,被迫在开工十年之后的1889年中止了运河工程。14年之后的1903年,巴拿马政府和美国政府签订条约,美国政府获得开挖这条运河的权利。美国人在两年时间内彻底消灭了黄热病,并将痢疾绝对控制在发病区。美国政府从1907年到1914年,共用7年时间修通了巴拿马运河,现在每年有1.2万-1.5万只来自世界各地的船舶经过这条运河。同志们看,在人类第一次产业革命接近尾声的时候,欧美列强在赤道以上的地球中部打通了大西洋连接印度洋、太平洋的海运通道,从此以欧美强国为代表的大西洋文明就从东、西两个方向来包围和“国际化”广大的亚洲太平洋地区。
在人类历史上从工业革命以来,尤其是从这两只“地球翅膀”被“吃”掉之后,全球水路、铁路、公路、航空的发展都非常迅速,产生过许多里程碑似的变革。交通条件的改善极大地方便了国际贸易,而运输工具的飞速发展更使国际货物贸易如虎添翼。1950年,商船的平均运载量小于1万吨,而现在却超过了10万吨。在航空运输方面,1958年引进远距离喷气飞机,1967年又引进宽体飞机,使空运货物更加快捷便宜了,例如以色列种植的鲜花可以空运到美国销售,南半球的新鲜水果和蔬菜可以空运到北半球销售。全方位的、立体的交通和运输工具革命,把人类历史截然地划为完全不同的前后两段,前一段的几千年是一个非国际化的世界,后一段的几十近百年则是一个国际化的世界。全球交通条件和运输工具的改善,极大地降低了运输成本,扫除了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消费和生产的自然地理障碍,给国际贸易、经济全球化奠定了最重要的物质基础。现在全球的交通条件和运输工具还在迅速发展之中,因此全球化趋势还在加深和扩大。
物品种类和形式的改变也促进了国际贸易。例如体积大的原材料如钢铁等不便于运输,而利用钢铁生产的物品如汽车等就可以运输了。例如食物等易腐烂物品不可能长距离运输,而经过保鲜包装后就可以运输了。利用现代技术生产的物品往往体积小、重量轻而易于运输。随着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发展,电影拷贝、图书等均可做成电子产品通过网络传输、营销,而电脑软件则更是完全可以通过网络销售了。
我们再来看通讯。20世纪以来一直处于快速发展中的通讯,扫除了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消费和生产的技术障碍。1958年以前,世界上还没有一条海底电缆,而现在的海底电缆把五大洲全部联系起来了。1966年的通讯技术,只能使北美和欧洲之间138个人同时通话,而90年代,通讯卫星可以使100多万人同时通话。尤其是近五十年来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突破了地域时空的限制,互联网使世界各国之间的距离缩小,什么“信息社会”啊、“地球村”啊这些概念已经形成,地球人类被构筑在一个全球化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态环境中,生活在一个没有国界的信息世界里。二十年以前,我们接受信息是有级别和等级限制的,那时要县团级干部才能看港台的报纸,现在任何一个小学生都可以上网去看全世界的报纸、电视。计算机网络把地球变成了一个村庄,在这个信息社会的“地球村”里边,商品、资金、技术、信息的流动空前加快,成本空前降低。例如纽约到伦敦的长途电话费,2001年是每3分钟1美元,现在已经降到了几美分。有人说这个信息社会往后发展啊,我们将会进入一个“零话费”时代,就是打电话不开钱,那么电话公司靠什么创造收入呢?靠短信广告和铃声广告,短信广告资源有限,短信发多了用户会烦你,但是铃声广告是无限资源的无限利用。它把铃声变为广告,比如你打一个兴义的电话,那个铃声就变为“亲爱的移动用户,欢迎您到中国最佳休闲旅游城市观光旅游”,如果对方老不接电话,你就一直听铃声广告。现在有人不看电视、不看报纸、不上网,但是在不久的将来没有谁不用手机。大家看我们外边建筑工地上,那个挑泥巴的民工腰上都别着手机,我们在座的各位领导,你家里有几个成人,就一定有几部手机。将来买手机可能只花几元钱,就像买一块电子表一样,又是零花费,谁不用手机啊,所以手机铃声广告是最大的广告市场。也就是在明年后年,12岁以上的人,每人有一部手机,地球上的几十亿人可以随时通话联系。我们还可以上QQ面对面聊天,聊它个三天三夜不开一分钱,加上交通又这么方便,你这个经济还不“全球化”吗?所以计算机网络的迅猛发展,它降低了通讯成本,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交通和通讯的问题解决了,但是经济全球化还有一个人为的障碍,就是国家主权支配的市场规则问题。我们看刚才李嘉图的这个例子,李嘉图建立在相对成本学说基础之上的国际自由贸易理论,是一个理想化的理论。人们实际的做法是:葡萄牙不会原封不动地用它的葡萄酒去交换英国的毛尼,而是要征收和提高英国毛尼进口的关税,使这个产品在本国市场上失去竞争优势,目的是为了保护本国的毛尼产业;同样英国也不会原封不动地用它的毛尼去交换葡萄牙的葡萄酒,而要征收和提高葡萄酒进口的关税,甚至采取非关税的阻碍措施,目的也是为了保护本国的葡萄酒产业。世界各国在开展国际贸易的时候,都是我希望你不要设置和提高关税,你希望我不要设置和提高关税,最后大家都设置和提高了关税,因此而造成众多人为的贸易障碍。我们把这个不理性的主权国家行为叫作经济民族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这种非理性的经济民族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指导和影响下的主权国家市场规则,就是五花八门的国家封锁、国家壁垒。国家本身是地区民族私有利益发展的产物,因此国家在性质上必然是地区民族私有利益最大的保护伞。但是人类经济活动在获得一定的交通和通讯支持以后,就必然要冲击自私封锁的国家壁垒。各种国际经济组织的建立,各种国际协议的制定,就是在平衡人类经济活动社会化、全球化趋势与国家私有制之间的矛盾。为什么人们会主动采取这种平衡全球化和国家主权矛盾的理性行为呢?因为国家封锁、国家壁垒造成了全球资源的极大浪费、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阻碍了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为了充分、合理利用全球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全人类的共同福利,各个国家不应在全球资源和产品的跨国流动中设置障碍。
为达此目的,世界各国有必要建立一个专门的政府间国际组织,来保证国际自由贸易的实现。不少主权国家都为此做出了巨大的努力,最后建立了一个十分有效的世界贸易组织,我们中国也在2001年底加入了世贸组织。目前WTO成员已经发展到160多个,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关税从1980年代的30%降到了目前的10%,全球贸易的95%是在WTO成员之间进行的。这说明世界各国为了自己和人类的长远利益,都表现出空前的合作精神,都能理性自觉地牺牲一定的国家主权,作出一定的妥协让步。WTO的成立,统一的国际经济规则的形成,对民族国家的约束力逐步加强,极大地推动了全球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进程。从目前来讲,全球政治环境对经济全球化是有利的。从整个世界政治环境看,对和平发展有利,大国关系进入磋商、协调、合作为主的发展阶段,出现了冷战结束以来相对稳定的时期。
(三)目前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成果
我们从前边的分析看,阻碍国际贸易的交通、通信、市场规则问题解决了,政治环境又十分有利,因此经济全球化就成了当代世界经济发展最大最不可阻挡的趋势。那么现在经济全球化已经达到什么程度、发挥了什么作用呢?首先是促进了商品、资本的国际流动。1913年世界商品出口和国际直接投资占全球GDP的比例为8%和5%,而到2005年,这两个数字分别达到了20%和21%。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资本在全球的流动空前加快,而且规模巨大,目前全球游资高达七八万亿美元,全球外汇市场每天的交易量达1.5万亿到2万亿美元,其中90%以上的交易是短期资本。金融市场的开放和全球化给各国投资融资发展经济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第二是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增加就业和减少了绝对贫困人口。据世界银行统计,1980年以来,全球人均收入增长近1倍;1990年以来,全球有4.5亿人摆脱绝对贫困状态;发达国家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得丰厚利润,出口扩大,生产率提高,消费物价降低,民众生活水平提高。以经济全球化程度最高的美国为例,近几十年来,按2003年价格计算,经济全球化使美国每年GDP增加约1万亿美元,人均收入增加2800至5000美元。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增大,美国进出口贸易占GDP比例从1970年的12%提高到2005年的24%;近十多年来,出口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年均为25%,支持了国内1200万个就业机会。外国对美国直接投资每年为美国创造600万个就业机会。近几年,美国还从其他国家输入数千亿美元资金,以弥补其“双赤字”。再从企业的角度看,除老牌跨国公司外,许多西方中小企业也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获得大发展的机会。芬兰诺基亚公司得益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从一个乡村小型公司发展成全球首屈一指的移动电话制造商。从发展中国家来看,通过参与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国家获得了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市场、资源等,从而加快了经济增长步伐并提高了民众生活水平。据世界银行统计,发展中国家GDP年均增长率从1980-2000年的3.4%提高到2005年的6.6%,其中东亚和南亚国家经济持续快速增长,GDP年均增长分别从8.5%、5.4%提高到9%、8.1%。不少国家还利用经济全球化机遇提升产业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成为世界重要技术产品出口国,其跨国公司也在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投资设厂。如韩国1960年代仍是个穷国,参与经济全球化使其经济快速增长,从而进入了工业发达国家行列。
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也是加入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我们改革开放取得的成果多数是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中国近10年来吸收的直接投资是印度的10倍,例如2004年中国吸纳的直接投资有550亿美元,而印度只吸纳了53亿美元。例如汽车行业,我国汽车的生产、消费是最早开放的领域之一,全中国的每条公路上都有洋车在跑,我国汽车生产也是引进技术最多的生产行业,也就是说我国汽车行业的国际化程度最深、范围最广,那么发展得如何呢?在我国改革开放的第一年1979年,邓小平访问美国参观了福特公司的一家汽车工厂,当年这家工厂一个月生产的汽车总量比全中国一年的生产量还要高。这一年中国汽车生产量是1万3千辆,那么改革开放加入经济全球化进程25年之后到2004年,中国汽车年产量达到了500万辆,比1979年增长了385倍。2005年中国汽车的出口量首次超过了进口量,主要出口地是中东和非洲的一些国家,而进口的大多是西方的豪华轿车。同志们,有一个问题值得反思,就是在中国没有“入世”而将要“入世”以及刚“入世”的时候,好多人都叫“狼来了”,以为搞得不好中国的汽车业要面临灭顶之灾,这个说明什么问题啊?说明我们对国际化、对市场博弈有一种无端的恐惧与无知。
(四)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点
经济全球化有几个主要的特点。第一是以跨国公司为主要载体。经济全球化实质上就是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和流通的经济发展过程。哪里的市场条件适合、成本低廉、潜力巨大,跨国公司就往哪里推进。现在全球已有6.5万多家跨国公司母公司和将近40多万个子公司及附属企业,它们以资金、技术、品牌和销售网络的优势驰骋世界市场,控制着全球1/3的生产、2/3的国际贸易、70%的技术专利和90%的国际直接投资。这些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最重要的推动力量,成了一种超越国家的特殊组织——企业帝国。
第二个特点,是竞赛平台和竞赛规则以世界为单位。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由于突破了各种自然和社会障碍,主要是交通、通讯和市场准入的障碍,许多活动都是以世界为单位来进行,以世界为一个市场和参照来展开生产和交易活动。比如你这个酒,你这个西装,你就在我们兴义的店里卖,你也加入了全球化的过程,因为洋酒、洋装也在我们兴义卖,甚至那个洋酒就和你这个国酒摆在同一个货架上,所以你这个产品虽然没有走出国门,但你的竞争环境也是世界性的。再比如我们现在还有没有全州、全省的歌星呢?没有了,因为交通和通讯的发展突破了空间障碍,使人们能够欣赏到全球范围的音乐信息。我们小时候看到县里边、省里边的文艺宣传队来,就高兴不得了,现在你这个全省、全州的歌星站在大街上唱,不要一分钱,可能都没得哪个听你的,因为他随便打开电视、上个网或买个歌碟,就能看到、听到全国全球一流的歌星演唱。所以如果一个华语歌星不在全国乃至全球华人区唱出个名次来,就不会有人买他(她)的账。我们的教育、科技、人才、体育等等都全球化了。很多国家的年轻人可以跨国、跨地区接受教育,如果你这个国家的大学只在国内办得最好而在世界无名,你这个国家最优秀的学生和最有经济实力的学生家庭就会抛弃你。1998年北京大学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一百周年校庆,当时江泽民总书记要作主题发言,北大党委给江总书记写的讲话稿,是提出“把北京大学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社会主义大学”,后来总书记把其中的四个字划掉了,大家想一下是划掉哪四个字?对,就是划掉了“社会主义”这四个字,“把北京大学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社会主义大学”,被改成了“把北京大学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学”。为什么要划掉这四个字?因为开放了、国际化了,不同制度都在一个共同的国际化舞台上展开交流和竞争,社会主义的一流大学不能显示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如果你的大学只是社会主义的一流大学,那么社会主义国家的优秀学生都要抛弃你,要比高低就必须站到共同的舞台上,进入共同的国际大市场。邓小平提出教育的三个面向,其中之一就是“面向世界”,就是说你这个教育要走向超越制度界限的国际化舞台,才能真正比出一个世界性的高低水平来。你的学者教授、企业家、科学家、工程师、运动员只是国内第一,那个没有大用处,不能为国争光。据说法国、德国三分之二的老百姓不知道中国的国家主席是谁,但他们知道中国有个姚明,会说“姚明的中国”。全球50位管理大师之一、美国著名未来学家、世界畅销书《大趋势》的作者约翰·奈斯比特,在今年4月份出版的《定见》一书中说:“姚明这位世界最高的篮球运动员已经成为联系中国和美国的重要纽带。”为什么这个年轻人会这么重要,因为他活动的范围是以世界为单位,他在体育的国际舞台上有杰出的表现。
既然国际化的竞赛平台是以世界为单位,那么你要参与这个国际化的竞赛活动,就必须承认和遵守国际规则,国内的规则要和国际规则接轨。熟悉和能够熟练应用国际规则,往往是参与国际竞争的一大致胜法宝。
第三个特点,是区域经济合作即区域经济集团化,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形式。与经济全球化一道,区域经济合作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趋势,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形式和组成部分。现在全世界的经济合作组织有140多个,但是占有最大市场份额和起决定作用的只有三个,即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正在筹划并形成中的东亚自由贸易区。世界经济的兴衰起落,与这三大区域经济板块密切相关。欧洲联盟经过五次扩充,已经成为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地区组织,大家知道现在欧盟连货币都统一了,建立起欧元区了。欧盟现在有25个成员国,人口达4.5亿,GDP超过10万亿美元,占世界GDP的30%,是目前在经济领域惟一能够与美国抗衡的力量。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建立于1994年,包括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三个国家,人口近4亿,GDP达11万亿美元,占世界GDP的33%,是世界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准备向南美扩张,美国认为拉美是一个比欧盟更重要的市场。如果拉美进入,北美自由贸易区便可形成一个包括34国、8亿人口、占半个地球的大市场。
在我们亚洲,一个以双边为基础的东亚自由贸易区网络正在形成。这个“双边”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这个东盟贸易区它已经存在,但是经济实力和规模太小,中日韩三国还在它的外边,现在是中日韩三国分别和东盟谈,没有大家坐下来一起正式谈。2000年11月,在新加坡召开的东盟首脑会议和“10+3”(东盟10国+中日韩3国)首脑非正式会议上,就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达成共识并转入具体实施阶段。中国与东盟已确定在2010年建立自由贸易区,日本与东盟自由贸易区也将在2012年最终建成。在此基础上,以“10+3”组成的东亚自由贸易区,可望2015年左右建成,并逐步走向建立“东亚经济共同体”的宏伟目标。而实现这一目标,占东亚地区GDP90%以上的中日韩三国的合作至关重要。一旦东亚自由贸易区建成,将成为拥有占世界1/3人口、GDP达到7万亿美元的全球最具发展潜力的市场,其规模可与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形成三足鼎立局面。
世界三大经济板块之间,相互交叉,相互合作,相互竞争。我国的主要市场、主要贸易伙伴,都在这一范围,美、欧、日三大家占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近一半。因此密切关注世界三大市场的动向尤其重要。正如有专家所说,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动机、地域分布、组织形式、影响及出现的一系列变化,将对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方向与格局产生决定作用,对世界各国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