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解析“暴政和仁政”


 

辩证养心

 

第四章  辩证解析“暴政和仁政”

 

“暴政和仁政”看似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其实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现实矛盾问题。

我们从理论上辩证解析“暴政和仁政”矛盾问题,也许能促使我们搞好“辩证养心”

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那时的中国有许多小国,国与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因此,统治者对内对外施行的政治大部分是“暴政”。在这种政治背景下,出现了“诸子百家”学术百家争鸣的空前活跃景象,涌现出大量的著作,如道学有《道德经》、《庄子》等著作,儒学有《四书》、《五经》和《论语》等著作,中医家有《黄帝内经》、《内经》和《外经》等著作,阴阳家有《邹子》著作,纵横家有《苏子》、《张子》和《鬼谷子》等著作,法家有《商君书》、《韩非子》等著作,兵家有《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等著作,农家有《神农》、《野老》等著作,其中道学和儒学比较反对“暴政”,道学从“道”思想出发,提出了人们所思所想、所作所为要遵循“道”,尤其要遵循“天道”,“天道”之中有一道“顺其自然”,人们遵循其道要像水一样由高处向低处流——“处下”、“上善若水”、“不争为争”而成为“百谷王者”,如果人们,尤其是统治者能遵循其道,就不会施行“暴政”,而会像先祖圣人一样“无为而治”。然而,由于道学的“道”思想是逆向思维或辩证思维的一种思想,这种思想有些义正、深奥或难以操作,因此不被多数统治者看好,屡次遭到排斥;儒学反对“暴政”从“仁”思想出发,提出了人们所思所想、所作所为要以“仁”为最高道德准则,以“义、礼、智、信、恕、忠、孝、悌”为最主要道德准则,从政治上要施行“仁政”,如此儒学思想浅显易懂、方便实用,因此被多数统治者接受,因而从总体上由“暴政”变为“仁政”,由此成为了两千多年以来最有影响的一种文化思想。

当时,孔子深恶痛绝“暴政”,提出了“仁者爱人”、“克己复礼”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伦理思想、政治主张。那时,“暴政”又叫“苛政”,有一个孔子故事苛政猛于虎》讲:

有一天,孔子坐车经过泰山下,看见一位妇人扑倒在坟上,哭得非常伤心。孔子坐在车里听了非常同情,便叫他的学生子路去问妇人怎么回事。

妇人回答:“我当然伤心呀!从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咬死,我的丈夫也被老虎咬死,现在我的儿子又被老虎吃了!”

孔子便问她:“那你为什么不离开,还要住在这里呢?”

妇人说:“这里虽然老虎多,但是没有苛政,苛政猛于虎

该寓言故事给人警示:暴政(苛政)比老虎还要凶猛,人们害怕老虎,更害怕暴政;作为统治者,要想治理好国家,就要放弃暴政,施行仁政。

后来,孔子思想继承人、儒学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孟子对“暴政和仁政”矛盾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把自己的理论成果转化成了自己的政治主张,经过他的一系列努力,他受到了一些国王邀请而向他们游说,向后人留下了一些非常有政治价值的理论及故事,至此讲一个孟子故事《论道议政》(选自《孟子》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李家/著)。

齐宣王堪称圣明之君,有着宽容的胸怀与大度,他频频召孟子入宫,尊之为长,奉之为师,促膝交谈,聆听教训。

一次,孟子问齐宣王:“陛下认为,什么是诸侯之宝?”

齐宣王道:“珍珠美玉,是诸侯之宝……”

孟子笑道:“诸侯之宝有三:土地、人民、政事。以珍珠美玉为宝的人,殃祸一定要及其身。”

齐宣王与孟子对几而饮,孟子乘着酒兴问齐宣王:“一国之内,什么是贵?”

齐宣王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道:“自然是君为贵。”

孟子这时摇摇头,摆摆手,笑了笑。齐宣王被孟子笑愣了,不无惊奇地问道:“怎么,错了吗?”

孟子严肃地答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认为,人民是与天齐平的,民便是天。君王、诸侯,他们的责任是造福于民,人民奉养他们,是为了让他们为自己谋福利,倘若他们不能很好地尽职尽责,人民便有权改立他们,所以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该故事生动地反映了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政治思想、政治主张。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而言,这是孟子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仁”思想,同时借鉴和吸收了老子的“处下”思想,转换成自己的“仁政”思想,其“仁政”思想也可以简称为“民贵君轻”思想,其思想又可转换成“以民为本”或“以人为本”思想。从当时来讲,其“民贵君轻”思想极具颠覆性、辩证性和思想性,以及划时代意义。也可以说,其“民贵君轻”思想是孟子萌发、延伸或拓展“仁政”思想的根基。

“民贵君轻”而言,是人们需要认真思考的一个政治思想,也是人们要想解决好政治问题的一把金钥匙,只要用好这把金钥匙就有可能打开“理性”、“善性”、“良性”、互爱”、“互尊”、“互利”、“和睦”、“和谐”或“和平”之门

“民贵君轻”而言,是“过去式”,“现在式”——我们讲:“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当家做主”、“人民利益至上”、“人民生命至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行政治民主、经济民主、军事民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我为群众办实事、我为企业解难题、我为基层减负担。”、“我们是人民的勤务员,不是官老爷”和“以人为本”等。

“以人为本”而言,“以人为本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宗旨的体现”、“以人为本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治国理念的重要内容”、“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以人为本”而言,有丰富内涵:(1)要自尊、自爱、自信、自强、自立、自谦、自律或自责等,相反,不要“以己为本”,即不要唯我独大、唯我独尊、唯我是从、自私自利、损人利己或为所欲为等;(2)要爱护人、尊重人、理解人、善待人、欣赏人、赞扬人、鼓励人、平近人、友好人、帮助人、方便人、让利人、造福人、信任人、谦让人、依靠人、感恩人、谅解人或宽恕人等,相反,不要“民贱君贵”,即不要目中无人、盛气凌人、咄咄逼人、仗势欺人、嫁祸于人、骂人打人或整人害人,以及要记住孔子的一句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要合情、合理或合法领导人、管理人、教育人或监督人,其中不要搞“形式主义”而要用“辩证唯物主义”,踏实、切实解决好“民心”、“民意”、“民权”、“民主”、“民生”或“民事”等现实问题。

在当今人类社会中,许多国家,尤其是西方国家缺乏“民贵君轻”、“以人为本”或“仁政”的政治思想,总是用“丛林法则”“斗争哲学”“个人主义”做人做事,从而始终存在较轻较重的种族矛盾问题、上下矛盾问题或内外矛盾问题等社会矛盾问题,如果人们,尤其是西方国家能用“民贵君轻”、“以人为本”或“仁政”的政治思想做人做事,就有可能使各种社会矛盾问题迎刃而解、不攻自破或销声匿迹

两千多年以来,孟子的“仁政”思想深入人心,一些国王施行“仁政”成为了一种自觉行为,一个典型故事《死刑犯回家过年》讲:

唐贞观时期,社会秩序可谓名副其实的“夜不闭户,道不拾遗”。公元630年,全国判处死刑的囚犯只有29人。632年,死刑犯增至390人。这一年岁未,唐太宗李世民准许这些死刑犯回家办理后事,要求第二年秋天再回来就死(古时秋天行刑)。次年9月,390个囚犯全部返回,慷慨就死。

《资治通鉴》中有一段记载:“辛末,帝亲录系囚,见应死者,闵之,纵之归家,期以来秋来就死。仍敕天下死囚,皆纵遣,使至期来诣京师。”“去岁所纵天下死囚凡三百九十人,无人督帅,皆如期自诣朝堂,无一人亡匿者,上皆赦之。”

唐太宗纵遣天下死囚,约定第二年秋天来京受死,所谓“朕不负卿,卿亦不负朕”,白居易《新乐府》诗“怨女三千放出宫,死囚四百来归狱”说的就是这事。太宗与死囚的约定竟然坦荡如斯,难怪人们将信将疑,疑问“死囚何以能视死如归,何不逃之夭夭?”。

歌功颂德方面认为唐太宗以一个明君的胸襟气度,同情囚犯、相信囚犯、信任囚犯让其回家。囚犯以同样的诚信回报太宗,如期自诣朝堂,所以死囚的诚信并非是无因之果,他是基于唐太宗成其孝道、夫道、父道之后,回报唐太宗。死囚无一亡匿成了唐太宗的明君之道,贤人之道,王者之道。死囚的诚信是基于爱人如己的原因衍生出来的。

唐太宗历来被称为有道明君,不仅表现在他的文治武功上,更表现在他的胸襟气度上。《资治通鉴》中的一段故事让人读来不禁会为唐太宗的气度折服,更感叹死囚的诚信。

该故事反映了中国古代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唐太宗李世民气度非凡,准许390个死刑犯回家办理后事,要求第二年秋天再回来,次年9月,390个囚犯全部返回,慷慨就死。

该故事给人启示:要想治理好国家,就要施行“仁政”不要施行“暴政”,施行“仁政”能国泰民安、政通人和,不但能让百姓信服、而且能让罪犯信服。

在人类社会中,人们无论是治国,还是治人、治家或治世,都需要思考“暴政和仁政”矛盾问题,思考要辩证思维,辩证地理解、把握或解决其矛盾问题。

一、“暴政和仁政”具有狭义性和广义性。

(内容略)

二、“暴政和仁政”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

(内容略)

三、“暴政和仁政”具有矛盾性和方法性。

(内容略)

四、“暴政和仁政”具有因果性和利弊性。

(内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