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辩证解析“王道和霸道”
“王道和霸道”是人类社会自古以来的两种“道”。
“王道和霸道”是两种不同的为人之道、处世之道或治国之道。人们采取不同的道,必然会不同的心理、思维、思想、品德或言行等,如果人们能够辩证理解、把握或解决这两种“道”,就有可能促进搞好“辩证养心”。
至此,我们先来看反映“王道”的一个古代故事《治国者克己自制之要》。
三千年前,就有人做过这方面的总结。周文王向姜太公请教:“怎样才可以治理好国家?”太公答:“君王的胸怀开阔,度量宽宏,才能包容天下;重信义,天下才能信服,而后才能约束天下;仁德足以覆盖天下,天下必然归顺;恩泽百姓,才能安定天下;权力鼎盛足以威震天下,才能不失天下;遇事能当机立断而不犹疑,则天运不能移动,时事变化也不能改变。这六个方面都具备的君主,将会为天下人民所爱戴并统治天下。”
宇宙有自己运行的轨道,百姓有自己生活的常规。统治者如能遵守休养生息的规律,以百姓之心为心,顺民心而治,遵自然之理而行,天下自然平安无事。天道无为而生长万物,百姓无所赋予或尽量少予而自然富足。
政治的根本是民富国强。如果悟求到了,就要藏之于心,将心里想的付诸实行,不必明告他人,或与人争论。宇宙并不明示自己的规律,而万物自然生长,统治者不把功绩宣扬,其仁德自显,其名自彰。
统治者要谨守中道,无偏无党,王道荡荡。
统治者的气质,要像龙首一般,高耸在云端能看得很远,俯视又能看得很深,洞幽察微,威仪庄严,令人畏惧,喜怒哀乐不形于色,令人莫测高深。统治者要以静制动,默默聆听下属的看法,既不首肯,也不拒绝。
统治者克己自制之要首先是端正己身。“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木心不正,脉理皆斜。”“未有身正而影曲,上理而下乱者。”“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人主严明,其下畏法。”
统治者要安定民生,决不从民众那里取利。表面上看是给予,实际上因广布恩泽,而获天下人的爱戴,予取之道神妙之极,不为常人洞察和所见。
若做一贤明的统治者,还须安详冷静,千头万绪,均合变通。谦和尊敬地待人接物;广开言路,从谏如流;任人唯贤。严厉而又能宽容待人;刚柔相济处世;克己奉公,励精图治。切忌“一言堂”,打杀谏诤者;君暗臣谀。
该古代故事生动形象地反映了“王道”的本质内涵、内在要求或现实表现等。
该古代故事给人启示:作为统治者要想治理好国家,就要研究、理解或秉持“王道”。
中国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在这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不但有较长的“王道”历史,还有较长的“霸道”历史。至此,我们再来看一个古代故事《一鸣惊人》。
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在历史上曾为楚国的发展建立过显赫的功业。可是他登基的头三年内,没有发布过一项政令,在处理国家政事方面毫无建树,终日不理朝政,每天不是出宫打猎游玩,就是在后宫和妃子们昼夜游戏,猜谜作乐,并且不允许任何人劝谏,并扬言:有敢进谏的,处以死刑。宫廷上下都十分着急,国家有这么个愚顽的国君怎么怎么得了!
一个担任军政官职的人叫成公贾。他看到天下大国争霸的形势对楚国很不利,而现在楚国又不理朝政,长期下去,国家命运岌岌可危。于是,他就想对谏楚庄王放弃荒诞的生活,励精图治,使楚国成为继齐恒公、晋文公之后的诸侯霸主。然而,楚庄王有言在先,他不敢触犯禁令去直接进谏。他绞尽脑汁想使楚庄王清醒过来。
有一天,他看见楚庄王和妃子们一起做猜测谜语的游戏,楚庄王十分高兴。他灵机一动,决定用猜谜语的形式,对楚庄王进行暗示。
于是第二天,成公贾进宫觐见楚庄王。楚庄王一见到成公贾,就说:“你知道,我是不准谁提意见的。”成公贾说:“我只是想来跟大王一起凑趣解闷,猜猜谜语玩。”楚庄王说:“既然这样,那你说个谜语我猜。”成公贾说:“好哇。”于是给楚庄王说了一个谜语:“高山顶上有只鸟,羽毛丰满志气高;栖在树中三年整,既未展翅又不叫。”
楚庄王稍作思考,便胸有成竹地说:“这只大鸟停在南方的大山上,整整三年没有动,目的是在坚定自己的思想和意志;它三年不飞,是在积蓄力量使自己羽毛丰满;它三年不叫,是在静观势态、体察民情,酝酿声威。这只鸟尽管三年来一直没飞,必定会声振四方,惊世骇俗。成公贾先生,你放心吧,你的用意,我已经猜中了。”成公贾惊喜地点点头,欣然离去。
第二天,楚庄王上朝处理国事。他根据三年来的明察暗访、调查研究和对大臣们政绩的考察情况,提拔了五位忠诚能干的大臣,罢免了十个奸诈无能的大臣。楚庄王的决策和魄力,使文武百官大为佩服,因此大家都十分高兴。楚国的老百姓也都奔走相告,庆幸有了一位贤君,从此国威大振。
不久,楚国发兵讨伐齐国,在徐州战败了齐国。又出兵讨伐晋国,同样也取得了胜利。最后,在宋国召集诸侯国开会,楚国代替了齐、晋两国,成为天下诸侯的霸主。
该古代故事生动形象地反映了一个人是如何才能成为霸主?什么是“霸道”?这里所谓的“霸道”是指一个要想成为霸主就要遵循“道”,先要“大智若愚”,后来“大展鸿图”,如此之“道”是“霸道”的“道”。
该古代故事给人启示:“霸道”并非一定是“霸气”、“霸权”或“霸凌”,“霸道”主要指如何才能称霸一方之“道”,其“道”也许是智慧、阴谋或方式方法。
就“王道和霸道”而言,在春秋时期的人们提出过王道与霸道这两个概念,孔子及后来的墨子也都使用过这两个概念。在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中,王道最初是指尧舜禹等古代圣王的治国之道,即先王之道。后来经孔子、孟子、荀子等的总结归纳,进而就成了儒学的政治理想。王道代表着完善的伦理道德境界和完美的社会政治秩序。王道以仁爱为基本精神,以仁政为基本主张。它的基本内涵就是实行仁政。霸道最初指诸侯之长,随着周王室衰弱,诸侯实力增强,各诸侯不再遵从周天子,而纷纷采取措施实现富国强兵,进而通过发动兼并侵略战争以求称霸诸侯。以春秋五霸为代表的霸主为称霸诸侯而采取的治国之道即为霸道。王道是推行仁政,那么霸道就是推行暴政,追求以强大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为基础的强权政治。
孟子明确区分了霸道与王道两种政治理念,并对给予二者各自不同的评价。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孟子·公孙丑上》)。此意:孟子说:“依靠武力又借用仁义的人可以称霸,称霸必以大国为基础。依靠道德施行仁义的可以称王,称王不必以大国为基础。商汤以七十里为基础创王业,文王以百里为基础称王。依靠武力使人服从的人不能让人心服,只是由于力量不足而不敢反抗;依靠道德使人服从的人让人心悦诚服,就像七十二弟子敬佩孔子那样。”在此,孟子界定王道与霸道的分别在于“以力假仁”、“以力服人”还是“以德行仁”、“以德服人”。所谓王道实即真正地实行他所讲的仁政,霸道即以仁义为标榜,但实际上是靠武力实行强权的政治。从真诚地“以德行仁”还是“以力假仁”的意义上说,两者是对立的,这是孟子强调的重点。不过,在孟子看来,这种对立并不是绝对的。孟子曰:“尧舜,性之也;汤武,身之也;五霸,假之也。久假而不归,恶知其非有也?” (《尽心上》 ),其意:孟子说:“尧、舜,天性具备仁义,汤王、武王,亲身实践了仁义,五霸,借用仁义之名。借久了而始终弄虚作假,其恶性而自知哪有仁义呀?” 总之,王道与霸道可以说是两种不同的政治理念,其区别就在于是否真正实行仁政。
过去的历史学家刘向对王道和霸道有些评论,在他所著的《新序•善谋篇》中写道:“王道如砥,本乎人情,出乎礼义。”又写道:“三代不同道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看来刘向是称赞王道,而不赞成霸道的。这样说来,所谓王道,实际上就是人们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处理一切问题的时候,按照当时通行的人情和社会道德标准,在不违背当时的政治和法律制度的前提下,所采取的某种态度和行动。反之,如果不顾一切,依靠权势,蛮横逞强,颐指气使,巧取豪夺,就是所谓霸道。
用我们现在的眼光去看,古人的所谓王道和霸道,从本质上说是没有多大区别的。在古代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实行王道和实行霸道,结果可以完全相同;而赞成王道的人和赞成霸道的人,虽然有时分为两派,甚至互相攻击,各不相让,然而,有时是同一种人,甚至是同一个人,忽而提倡王道,忽而又提倡霸道。特别是春秋战国时代的所谓“纵横家”之流,往往随机应变,朝秦暮楚。他们既能宣扬王道,又能宣扬霸道,完全是以政治投机为目的。在这一方面最突出的代表人物是商鞅。据司马迁写的《史记•商君列传》所载:
(商鞅)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罢,而孝公怒景监曰:“子之客妄人耳,安足用邪?”景监以让卫鞅。卫鞅曰:“吾说公以帝道,其志不开悟矣。”后五日,复求见鞅,鞅复见孝公,益愈,然而未中旨。罢,而孝公复让景监。景监亦让鞅。鞅曰:“吾语公以王道而未人也。”请复见鞅。鞅复见孝公,孝公善之而未用也;罢而去。孝公谓景监曰:“汝客善,可与语矣。”鞅曰:“吾说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诚复见我,我知之矣。”卫鞅复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
同是一个商鞅,他前后四次见到秦孝公,说的话却变化了几个样子。头一次,他敷衍地说了一通所谓“帝道”,目的是做一下试探,觉得不对头;在第二次谈话的时候,他就改变了腔调,说出了关于所谓“王道”的一些议论,结果仍然不好;在第三次谈话中,他就又改变了腔调,说了一套所谓“霸道”,结果显然比以前两次谈话要好得多,却还不够满意;因此,在第四次见面的时候,商鞅就索性充分发挥他关于实行“霸道”的一大套意见,结果就完全达到目的了。由此清楚地表明,古人有时不管谈论王道和霸道,或者随便谈论其他什么道,都只是当作进行政治投机的一种手段。
从古代的历史中,人们不难找出经验教训,王道也毕竟要比霸道好得多。《汉书》的作者班固,追述秦汉以前诸侯争霸的局势时,在好几个地方都对霸道有所讥刺。例如,他说:“晋文公将行霸道,遂伐卫,执曹伯,败楚城濮,再会诸侯。”这使人一看就会感觉到当时要想做霸主的,到处树敌,多么不得人心!至于历来也有一部分人,对于王道和霸道两派之间的斗争,采取所谓不偏不倚的态度,企图找到一条折衷的道路。如汉代韩婴的《韩诗外传》写道:“怀其常道,而挟其变权,乃得为贤。”这便是想在王道和霸道之间,寻找折衷的“常道”,加上某些权宜变通的方法,并且自夸为“贤”人政治。其实,这种折衷的道路也只能用以自欺欺人,因为它事实上是不存在的啊!
中国古代战略文化与外交思想应一分为三,即以孟子为代表的“纯粹王道”、以荀子为代表的“务实王道””、以韩非子为代表的“霸道”。“纯粹王道”外交的内涵是:外交不以追求本国利益为主要目的,而以仁义道德的实现为最大目标,道德并非外交手段,而是外交的目的。“务实王道”外交的内涵是:外交以维护与追求本国利益为主要目的,在追求本国利益同时兼顾道义原则,反对滥用武力,尽量和平解决国际争端。“霸道”外交的内涵则是:迷信武力与唯利是图,只顾本国利益,以争夺霸权与取得霸主地位为外交的最大目的,仁义道德至多只是外交工具而已。在中国古代外交史上,“务实王道”占主导地位的时间最长,包括两汉、唐及清朝(1840年前)。“纯粹王道”占主导地位的时间为第二长,包括两宋与明朝,郑和下西洋就属于纯粹王道。“霸道”外交只在秦、隋、元三朝占主导位置。
由此可见,“王道和霸道”是有一定时代背景、政治意义和文化内涵的一个矛盾问题,而且“王道和霸道”与“仁政和暴政”的含义有相同或相近之处。
时至今日,“王道和霸道”是一个比较突出的社会矛盾问题,如今美国时时处处施行“霸道”、“暴政”,在政治上实行“资本主义社会制度”、“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或“美国优先”等,在世界范围内到处搞“政治干涉”、“武装占领”、“经济制裁”或“长臂管辖”等。如今中国时时处处施行“王道”、“仁政”,在政治上实行“社会主义社会制度”、“人民民主专政”、“和平外交政策”或“互利共赢开放战略”等,在世界范围内都是讲“平等相待”、“开放包容”、“维护世界和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等。
今日的社会矛盾问题,正如2000多年前的历史重演,一篇佚名网络文章《今日世界的战国时代格局:千年的轮回,惊人的相似》讲:
在中国的古代曾经有一个战国时期,那个时期里有七个国家:齐、楚、秦、燕、韩、赵、魏。七国互相争雄,战伐攻和,被后人称之为战国七雄。当今世界其实也是处于一个“战国时代”,而这个时代也有七个国家美、英、德、法、日、俄、中,相互竞争,我们大可以称之为当世七雄。细细想来,两个遥隔数千年的七雄之间有很多相似之处:
一、美——秦
美国和秦国在地理上都是处于西方,秦国是战国七雄里面最强大的一个国家,而美国也是当今世界的龙头。秦国地处关中,一边瞧着关东六国互相攻打,一边发展壮大。美国远离欧亚,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捞足了好处。
秦国经过商鞅变法一跃而成强国,美国推行罗斯福新政后执了世界经济的牛耳。秦国瞧谁不顺眼便挥师讨伐,美国看哪个不爽便丢几枚炸弹。秦国从来未将东西周放在眼里,美国一向不把联合国当一回事。秦国兼并战争一统六国,美国以军事实力称霸世界。秦国与美国之间有太多相似之处,美国便是当今七雄中的秦。
美国的强大很大程度是由于象秦国一样“士不产于秦而忠于秦” 。
二、俄——楚
楚国是战国七雄中最大的一个国家,俄罗斯是当今幅员最广的国家。楚国曾经威风一世灭国无数,苏俄也曾一度令世界恐慌不安。楚国在与秦的文攻武斗中逐渐衰败,苏俄在美国的暗算下解体没落。楚国是夕阳西下的贵族,俄国是滑向深渊的强国。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俄罗斯就算只剩下一半儿核弹,也能把美国炸个乌七八呼。
三、欧州三国英、法、德——三晋赵、韩、魏
赵国在历史上率先胡服骑射从而强盛一时,英国也曾因为产业革命不可一世。赵国骑兵纵横天下,英国海军无限风光。赵国有李牧廉颇,英国有冰海红魔。
现在的法国虽然实力不俗,但是在历史上(除了拿破仑时代)却窝囊的紧。在同英国的百年战争中被敲了一头包,普法战争中输的一塌胡涂,二战时更遭亡国之运。情形很有一点儿像韩国,经常被两个老乡赵、魏欺负。
德国,席卷了欧州大陆的疯狂帝国,最终因为战争不容于世界而受到重创。魏国,用庞涓为将四处征战,但也因为战争被诸候合力讨伐。
赵、魏、韩,同为晋室,英、德、法皆属欧盟。
四、中——齐
中国处于世界的东方,齐国位于战国的东部。中国曾经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齐国则是第一个称霸的诸候。齐国曾经被小小的燕国重创,中国也被小日本蹂躏。齐国出了个田单临危受命,中国有卫国战争击水中流。齐国是最后一个被秦国灭亡的国家,那么中国呢?她是抵抗美国的最后一个国家么?
五、燕——日
小小的燕国做了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情,演了一幕易水悲歌的千古传奇。小日本偷袭了珍珠港,上了一出军事史上的奇谋妙计。燕国用了一个军事奇才,乐毅。小日本出了一个战争赌徒,山本五十六。燕国将传统强国打得体无完肤,小日本把中国弄得差点儿翻不过身来。因为荆轲刺秦,秦将燕打得抱头鼠窜。由于太平洋战争,美国向日本丢了两枚核弹。
该文章反映了一个事实:如今一些人的心理、思维、思想及言行仍然停留在2000多年前的野蛮、落后或战乱时代。
该文章让人思考:时代格局、千年轮回,这也许是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一种规律反映。然而,现实情况是非常残酷的,如今的人类社会正在走向自我毁灭的边缘,个别国家大搞核武器竞争、核武器扩散或核武器待发,稍有不慎就有可能用核武器灭掉对方或被对方灭掉,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呀!
为了阻止这种可怕的事情发生,人们应当立即行动起来,采取可以采取的一切办法,最根本的办法也许是搞好养心,其中要搞好对“王道和霸道”矛盾问题的“辩证养心”,即要辩证理解、把握或解决“王道和霸道”矛盾问题。
一、“王道”和“仁政”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内容略)
二、“霸道”和“暴政”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内容略)
三、“王道”和“霸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内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