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阳货》: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汝。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六言六蔽,一字以蔽之:学。
《论语.述而篇》: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黄宗羲:自古圣贤,盛德大业,未有不由学而成者也。
你看那么多书,你都记得吗?
这是我多次听到过的一个问题,一个最糟糕、最愚蠢却也最重要、最聪明的问题,类似于苹果为什么从树上掉下来?
某些从不读书的人,某些又懒又愚的人,某些从来不知甚至终身不知书趣的乏味平庸至极的人,往往喜欢问这问题。意思是:你要是读了,却不记得,那也白读了嘛!这样一来,读不读书,又有什么两样呢?这就不但给他们自己找到了不读书的沾沾自喜的借口,还给他们找到了一个貌似有力的贬低读书人的理由。同样的理由,不读书的人,也能够确保自己不因懒于读书而被贬低。在这一无论如何都绝不会自降身价的话术之下,读书人,你们还是认清现实吧!乖乖的承认你们的错误吧!
问这种问题而又鄙夷读书的人,往往不但愚昧,而且极为懒惰。所谓吃不了读书的苦,就得去吃生活的苦,说的往往正是这一类人。即便这一类人过的比一些读书的人更好,那也可以说,如果他们读书的话,他们会过得更好,因为他们所仰仗的,仅仅只是通过阅世与阅人而来的一手知识以及这种从生活环境中直接获取其所用知识的天资。对于他们而言,知识获取的深度和广度,仅仅局限于其所生活的世界。这个世界很重要,但却太小了。哪怕只是从人类文化财富之中截取仅仅一百年,也会在传播层面发现无数的更为深广的世界。而被拿来与之进行比较的过得不那么好的读书人,如果这些读书人不读书的话,会过得更不好,因为他们要么是天资愚钝到读不懂始源之书,要么就是命运不济,实际是为其或内或外的生存条件所限制。除非你生活在一个充斥着无数糟糕的坏书籍而好书却如凤毛麟角的世界,而你又那么不幸的全都读了些糟糕的坏书籍。不可否认,历史上的许多地理性的或语言性的封闭区域,正是这样一个世界。但在今天,如果你懂得多国语言,又接触着世界各地的人们,读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书籍,你不可能如此不幸。
《论衡卷一•命禄篇》:才高行厚,未必保其必富贵;智寡德薄,未可信其必贫贱。或时才高行厚,命恶,废而不进;知寡德薄,命善,兴而超逾。故夫临事知愚,操行清浊,性与才也;仕宦贵贱,治产贫富,命与时也。
然而,从出生以来,你所接触的人和环境,你所面临的种种选择,甚至于你在面对这一切的时候的倾向性,都是命运的一部分。而读书,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因为读书首先就改变了你。读书改变了你在面对一切的时候的想法和选择,让你在作出选择的时候,有了更多的参考资料。不仅仅如此。读书也改变了你的脑力,使得你的思脑力更强。脑力就类似于体力。那些很少干体力活的人,干了一点点体力活,就觉得很累,因为他们的体力,平常没有得到训练和提高。那些很少干脑力活的人,干了一点点脑力活,也会觉得很累,因为他们的脑力,平常没有得到训练和提高。读书就是一种脑力活。不健身和不干活的人,会缺少可证明其强大体能的肌肉。不读书的人,在他们的大脑中,也会缺少一种可证明其强大脑力的物质与生理构造。读书就是对于脑力的训练。这种训练过程的好处,是非常明显的。比如我,在小学和初中的时候,分别遭遇两次严重的脑伤,因此而丧失了平常人所具备的某些大脑能力。但因为我痴迷于读书,这些大脑能力,都在后来得以逐渐恢复。虽然读书没能给我带来肉眼可见的明显好处,常被嘲笑你也过得不咋地嘛,但如果我不读书的话,或许我就连应付生活,都会成问题。
我走访过几百户的贫困户,除因学致贫的,在家中孩子上学用的教学用书以外,从没在这些人家里见过任何一本其他的书。倒是经过一些相对富裕的人家,屡次三番的见到门口有个老头,捧着本破破烂烂的旧书。
2017年,我曾与意大利数学家Germano Resconi谈论人工智能与人类大脑的问题,我提出一个观点:人类大脑是一种三维与多维的镜子。
人类大脑这一种镜子,会不断的在其内部复制外部的世界。在成长阶段中,人们会主动寻求构造精神世界的材料,此时如果没有书籍可读的话,只能仅仅复制其所置身的环境,而这一种环境,同样也是其父辈所置身的世界,如此,便大概率的复制了父辈的命运。父辈所置身的有着明显局限性的世界,只能提供其有着明显局限性的知识和信息。在同样的知识和信息的条件下,上一代和下一代的精神世界,不会有质的差异,是处于同一层次与同一阶层的。所谓耳濡目染,个人成长的氛围和环境不行,就决定了未来的黯然。
书籍是个人命运和社会命运的最大变数。当书籍参与到人类的世界中来,书籍就成为了人类世界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部分。当一种社会之中的大多数人,其大脑所复制的世界,并不包括书籍这一部分,或者,这一种社会的书籍,其出版和传播,受到了过多的限制,那么,这一种社会是很难有进步的。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个人。
大脑对于外部世界的复制,其成果的绝大部分,是以隐性知识的方式存在的。
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是哲学家Michael Polanyi于1958提出的概念。Michael Polanyi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通常被描述为知识的,即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只是一种类型的知识。而未被表述的知识,像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是另一种知识。
Michael Polanyi将前者定义为显性知识,是能够被人类以一定符码系统(最典型的是语言,也包括数学公式、各类图表、盲文、手势语、旗语等诸种符号形式)加以完整表述的知识。与之相对的后者,Michael Polanyi将之定义为隐性知识,是指那种我们知道甚至在实践之中熟练运用但难以言述的知识。
Michael Polanyi更进一步认为:信仰的因素是知识的隐性部分所固有的。
20世纪60年代以来,心理学家Reber、Weiskrantz、Warrington在内隐认知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证实了隐性知识的存在。
隐性知识是一种并非存在于传播层面的知识,是一种你可能自己都不知道你已经熟练掌握的知识,这些知识存在于你的头脑之中,你甚至都没法用语言的形式,将之分享出来。
我可以自信的说,我记得我所读过的每一本书。这些书籍,全都形成为我所掌握的隐性知识了。虽然,我不能背诵出来,但我能用的上。这样说,或许他们还不肯相信,但事实如此。更让他们不能相信的是:我英语入门,就是在我做梦的时候。有一段时期,因为完全听不懂,又能够催眠,所以我睡前就会放英语来听听,完全不用心,听着听着就睡着了,梦里还继续听。可是,偏偏是这样,我就能够听懂英语了。对于英语的听力,这就是一种隐性知识的体现。读书也是一样,读书所获得的,往往只有极少数为显性知识,就是你能够复述的知识,而绝大多数,实际为隐性知识。这样一种学习隐性知识的过程,科学家们早就已经研究明白了,并且将之定义为内隐学习。内隐学习所得到的,就是隐性知识。个人所掌握的知识,绝大多数,其实是隐性知识。读书所获得,只有极少数是显性知识,绝大多数都是隐性知识。
人会记得自己读过的每一本书。因书籍而被改变的大脑构造,就是这一种记忆确凿存在的物质证明。
你的大脑构造,会因为你读过的每一本书而改变,而这一被改变的部分,就是你所获取的隐性知识的证明。
天道酬勤。世界从不会亏待用功的人。
《增广贤文》:世间好语书说尽,天下名山僧占多。
抛开功利不言,读书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在一个大多数人过着动物一般的生活的世界上,这种享乐生活,是难以被理解的。读书,其实就是以最低廉的成本,对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进行最大化的提升。
《论语•里仁第四》:朝闻道,夕死可矣。只要一个人想读书,什么时候都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