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之禅定与道之静修
中条山客
【题记】云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宋代张升
佛之修
佛之养生修行,以“灵情”修行作为修习的基础,以期超脱世俗,达到一种高层次的修养境界。这里的“情”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感情,而是人体中本原的精妙之物,一种绝对的安静、无思无念的精神境界——涅槃。
何谓涅槃?东晋时期慧远法师讲:“反本求宗,不以生累其神;超落尘封者,不以情累其生。不以情累其生,则生可灭;不以生累其神,则神可冥。冥神绝境,故谓之涅槃。”
唐代玄奘法师(即《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主张的“唯识”修身论,认为修佛者应该以“意念”入手进行人体身心的修行。“心为实有,万法唯识”、“一切唯识所现”,将人体摆放在宇宙之上,将宇宙万物看成是“识”(意念)创造出来的“影像”,让人体与宇宙万物进行意念的交流,在“人体——宇宙”的交流中达到“唯识无境”的境界。在修习方法上,提出了“我”与“法”的人体身心修习方法。“我”者,生命的主体也;“法”者,生命的客体物(宇宙世界万物及其运动、生成规律)也。“法”由“我”变,“彼相皆依识所较变而假施设”,一切现象源于意识,通过人的意识力去汲取自然界诸物的营养能量,补充我体。
无论是慧远法师还是玄奘法师,他们的修养方法都是“禅定”,由“定”而生“慧”,炼性修心以达到益寿延年。
佛教的养生修持,分为大小二乘:小乘佛教采用“戒”、“定”、“慧”:戒者,戒掉、摒除一些不利于人的道德修养的不良之习俗;定者,禅定也,安静也;慧者,一种身心修养的高境界也。
大乘佛教采用“布施”、“持戒”、“安忍”、“禅定”、“精进”、“智慧”六学来进行养生修行。前三者实际上还是“戒”,后两者是“慧”。“
道之静
静修是道家养生中最基本的功法。通过练习静坐法,不仅可以帮助人缓解压力,还可以治疗很多种疾病,以达到养生的作用。
静坐之法,从理论上说要在一个静字。静之要是心字,静心是入门的要诀,若心不能清静,则一切修行之法,皆无从落脚生根。静心之要则在养心息心,或曰收心炼心。
天玄子曾曰:“养心之大法有六:心广、心正、心平、心定、心静、心安。”
从而去掉凡常之时的欲念之心,攀缘之心,忿恨之心,恐惧之心,好恶之心,浮竞之心等。
《玄关秘论》中则说:“心牵于事,火动于中。心火既动,真精必摇。故当死心以养气,息机以死心。”因为种种念虑皆由心生,故当息心不动,让思虑的心死而无生。只有思虑之心死而无生,才能显见到我们真心。
也就是我们的道心,如若父母未生前的本来之心,如此才能归根于静。
吕洞宾祖师曾说:“无念方能静,静中气自平;气平息乃住,息住自归根;归根见本性,见性始为真。”
息心以静
息心可以通过数息或听息的方法锻炼。所谓听息,就是听自己的呼吸之气。初习练时只用耳根听不用意识,只要自然觉得一呼一吸就行。
至于呼吸的快慢、粗细、浅深皆任其自然变化,不用意识去支配。
所谓数息,用两眼观看自己的鼻尖,并同时用意数鼻中呼吸出入的次数,要诀贵在勿忘勿助,数到几百次后,心中自然安静。
对首做功夫的时候,不论是坐是卧,总要周身放松,不使它有局部的紧张,不让它有丝毫的拘束,自己感觉非常的适意。
做得恰到好处时,时间虽然经过长久,心中并不厌烦,身上也没有酸疼、麻木各种难以忍受的情况。
这样就是肉体已经得到安静了,但思想上的缠缚尚未解除。
再进一步,做到心无杂念,万缘放下,已往事情不回忆,眼前事情不牵挂,未来事情不预计,脑筋、意识得到完全休息。
这样就可以轻松自然地息心清静。
2023年12月11日星期一,陕州上阳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