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彷徨


 鲁迅:彷徨

2022-02-11

鲁迅:《彷徨》,吉林文史出版社,2017年版

 

比较《呐喊》和《彷徨》,一般认为《彷徨》的战斗性不如《呐喊》,艺术性却更成熟一些。革命性和战斗性,是以往评价鲁迅作品的标准。因为鲁迅是要用文艺来拯救中国的,而不是为文艺而文艺,所以他的艺术是明显的功利主义的。

有人说鲁迅是“概念化”写作。也就是说,写作是为了阐释某个概念,说明某个道理。比如《狂人日记》就是要讲封建礼教吃人;《阿Q正传》就是要讲国民的劣根性及革命的不彻底。但鲁迅其实是有艺术天分的,他的作品也是有艺术性的。他不像某些左翼作家,只会喊口号。鲁迅在功利主义写作的过程中,还是塑造了一些在文学史有典型价值的文学形象,比如阿Q,孔乙己,祥林嫂等。从《呐喊》到《彷徨》,艺术性是增强了的。战斗性的减弱,也是《彷徨》的特点。

《彷徨》中有十一篇作品,上学时只读过《祝福》,《伤逝》二篇。说实在话,上学时对鲁迅是既崇敬又有些害怕的,还有些厌恶。崇敬是因为他是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是无产阶级文学的主将,是民族的脊梁;害怕他是因为其斗士的形象,战斗的风格;厌恶则是因为其文字的深奥且晦涩,其文风的阴郁,压抑,沉闷,黑暗。就文学作品的阴郁和压抑而论,《伤逝》应该是个极端了。爱情不是甜蜜而美好的吗?鲁迅笔下的爱情怎么会那么苦涩而幽暗呢?爱中的人又怎么会那么压抑呢?爱情果真这样,怎么还会被诗人们那样热情地讴歌呢?怎么还会有那么多人飞蛾扑火一样的向往呢?

《彷徨》的十一篇文章中,似乎只有第一篇《祝福》还是明显的概念化写作,体现明显的革命性和战斗性。就其主旨而言,与《狂人日记》很像,都是在批判封建礼教。当然是有很大进步,因为有了人物,场景,情节,过程,故事,也就是有了艺术。但概念化还是很明显,就是要讲封建礼教杀人和吃人。祥林嫂形象塑造得很成功,是文学史上受封建礼教迫害的农村妇女的典型形象。

还是觉得有很多问题。其一是很短的篇幅容纳了太多人物。因为人物太多,除祥林嫂之外,其他人物就显得不够饱满,有些单薄,且苍白。其二是很短的篇幅容纳了太多场景、情节,显得平面化,琐碎化,表达很紧张。其三是“我”在其中的出现没有必要。将“我”放在其中,可以让读者增强现场感,但是却破坏了叙述的流畅。如果没有“我”在其中,不同时间,不同场景的切换会容易得多,流畅得多。

《在酒楼上》和《孤独者》内容和结构都比较近似。都是讲年轻人在时代大潮中的沉沦,都是曾经意气风发的青年,有理想有冲劲有改变人生和社会的雄心壮志,后来却在社会的磨砺,打击和摧残之下,失去了锋芒,丧失了斗志,懈怠了,沉沦了,甚至与反动势力同流合污了。这两篇小说的风格,似乎是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悲叹,是作者身上的鬼气在主人公身上的映射。

《在酒楼上》的场景描写很细致,人物形象也很生动,情节描写也很流畅,“我”在其中的出现是必不可少的。他们二人竟喝了五斤黄酒。鲁迅是喜欢喝酒的,小说中的形象就是他自己本人。

《孤独者》是这个文集中最长的一篇。其中的魏连殳也是最典型最深刻的艺术形象。先前的魏连殳也是有理想有信念有闯劲能抗争的汉子;因为受社会的围攻,孤军奋战,不断失利,生活陷入困顿,最后就妥协了,投诚了,成为自己最初所厌恶的那种人,成为长官跟前的叭儿狗,成为行尸走肉。据王晓明的研究,《孤独者》是鲁迅作品中最阴郁的从而也还是鬼气最重的一篇。

《幸福家庭》和《伤逝》可以看成是姐妹篇吧。《幸福家庭》描写了作家生活中的一个瞬间。作家在构思,天马行空的想象时时被妻子买劈柴的唠叨打乱;他有些烦躁,又无可奈何。在现实的嘈杂的环境中构思理想的和美好的文学艺术,显得极不协调。

《伤逝》是我看过的最忧伤最阴郁的作品。子君勇敢地走出家庭,与涓生生活在一起。涓生在政府部门从事没有前途的工作,子君没有工作。一开始还算融洽,甜蜜(但鲁迅那时还没有经历过甜蜜的生活,他笔下的甜蜜爱情也是理想的,概念化的,枯燥的)。后来,慢慢的,他们得靠“温习”来保持爱情的温度。

子君不学习,不进步。她养狗,养油鸡,这些小家伙要跟涓生争食物。她因为宠物与邻居闹矛盾。他因为被邻居歧视而不痛快。

他们“温习”爱情越来越少了。爱情因为得不到滋润,正在降温。

后来涓生失业了。

他努力找工作,搞翻译挣钱。可家庭不是好的工作环境。

子君帮不了他。她的絮絮叨叨让他心烦,思绪混乱。

油鸡,小狗又与他争食。

他时常逃出去,到图书馆一呆整天。

后来他们将油鸡吃了,将狗扔了。

涓生意识到他不爱子君了。他希望子君离开。

他甚至想,子君要是死了,也是一种解脱。

他亲口对子君说的,要她离开。

子君实际上是被赶走的。她后来不知怎么死了。

涓生又陷入自责和悲伤之中。

周作人说《伤逝》伤的是兄弟之情的逝去,我以为这是他自作多情。此文完成于192510月,此时鲁迅与许广平的恋情才刚开始。许广平26岁,鲁迅45岁。鲁迅实际上是害怕爱情的到来的,他深知自己要面临巨大的挑战。鲁迅是个现实主义者,他曾经问过“娜拉出走之后又会怎样?”如果没有钱,她可能还是得回去。鲁迅深知物质是精神的基础,深知经济是爱情的条件。所以,《伤逝》可能更多的是在表现他的向往与恐惧吧,他就是这样一个矛盾的人。

说起来,很难说个小说,没什么情节,没多少细节,似乎只是刻意在传递某种观念。我很不喜欢这个作品,他的阴郁的色彩让我头疼。尤其不喜欢涓生这个人物,不负责任,无能且无赖,还相当残酷。

《肥皂》和《高老夫子》应该算是姐妹篇吧,都是讲好色的知识分子出洋相。印象深刻的是高尔础,他作为教授是浪得虚名,他到学校去,只是为了看漂亮的女生。这家伙很像我认识的某个疯子。这两篇作品只能算是小品文,算不上小说。

《长明灯》讽刺人们的迷信心理。正常的人不仅迷信,而且神经质,反倒不如疯子正常。

《弟兄》似乎是在讽刺做兄长的虚伪,主旨不太清楚,写作也不怎么好。

最差的是《示众》。情节描写还算生动,细腻,但没有人物塑造。标题嘛,其实叫“围观”更好。因为内容就是围观,而不是示众。

在我看来,全书写得最好的,艺术性最强的就是最后一篇《离婚》。有人物形象,有故事情节,故事还有高潮,有转折,有起伏。爱姑的形象最生动,最泼辣,最贴近生活。她有主见,能担当,敢说敢干,是鲁迅笔下最可爱的女性形象。七爷则滑稽,夸张,也是典型的艺术形象。最有意思的情节是七爷打喷嚏唬住了爱姑,使先前虎虎生威的爱姑一时吓得目瞪口呆,这生动反映了农民的愚昧以及农村社会封建势力的强大。就艺术性而言,《离婚》才是真正的小说。

我们一贯以革命性和斗争性来评价鲁迅的作品,从这一标准看,《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药》,《祝福》无疑都有很高价值,而《离婚》则价值不太高。但是,若就艺术性而言,《离婚》才是比较成熟的,艺术价值比较高的。

《彷徨》中的一些作品,像《示众》,《肥皂》,《幸福家庭》,《弟兄》等,革命性和斗争性不强,而艺术性更不够。

两年多的时间才写出这十一个短篇,可见鲁迅并不怎么努力,并不怎么勤奋。不过,他那时在教育部上班,又在几所大学兼职上课,可能创作的时间也不多。教育部的工作对他很重要,每个月有三百元的薪水(尽管常常欠薪)是他养家活口的重要支柱,也是他从事文学创作的物质基础。鲁迅说过,靠写字是养不活人的。所以我们也不要对鲁迅太过苛刻,说他作为政治上的反对者还要在政府中任职。如果他不屈服,连活命都困难。

从《彷徨》中各篇人物情况看,鲁迅熟悉的人物与他的职业有关,他笔下的人物,大多是教师,还有官员。他对其他阶层实际上是不熟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