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书也是做生意


 

 
做书也是做生意
曹秀
    30多年前,我忽然想岀本书,可是岀版社费用高,于是我决定利用作家协会申请一个内部书号,印刷2千册,投到市场全部销售一空。书出山了,引起重视,有人说我穷疯了,销书卖钱。还有人举报我卖书,说的话五花八门,什么难听的话都有。据说还要处理,证据是一个业余作者岀书犯天条了。我没料到第一本书引起轩然大波,上上下下接受不了个人岀书,尤其是接受不了我这样的人岀书。对专业作家来说,写了十几年,出本书很正常,可是不知为什么,对我这样的小人物岀书他们普遍认为不可以,他们都没出书,我出书,很多笔杆子叫嚣,我们没出书,他岀书,整他。于是,围着这本书的背后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风波,真的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坦白说,这本书给我留下了后遗症,至今为止影响并没有排除,后来又岀了几本书,摆平了这件事,身边的人都是耿耿于怀。值得一提的是,30多年过去了,岀书已经家常便饭,很多人都出了书,我的所在地先后出了一百多本书,想到了我的第一本书真的是感慨万千。
    一本书是一个公司,做生意不是只有吃喝拉撒睡方面的产品,还有文化自信,中国自古以来出书都是由私家制作,开一个先河也是正常。几年前,当地政协出书,他们没有计划随便出书。当有人提出由我写书时,有人冷落我,问及原因,有人告诉我鞋拔子事,意思是他们出书有谱,我出书没谱,哪怕他们约我写书也是如此。后来,果然如朋友所料,我写书他们要求带人,我不同意,他们重新约人写。其他书更是提不起来了,写了也是白写,还有人要求自费,凭什么他们出书赚稿费,我出书要自费,对此我很反感。不是作家出十本书,我是作家一本书没出,权力把普通人抬高了,又把文学踩下去,对个人更是不屑一顾
    其实我很会做生意,小时候建议乡村建疏菜大棚,改革开放初期写论文时提醒设置商业网点五星分布式,利用电视销售,建楼一个小区一个小区建,避免死楼,烂尾楼。我的想法几十年后都有人做了,不同的是我没参与,只动笔不动手,成为旁观者。现在想起来我是可笑之人,除了文学作品我什么都没有,而文学作品可有可无,不值一提。我出第一本书的目的是想探索问题,当时我想办一个岀版公司,并在北京选了落脚点,在此之前试一下,我有没有能力,会不会办好,结果发现里面水很深,北京去过多次,什么也没做。我知道做可以,压力大,不如不做,一心一意写小说,当个穷作家也很好。人生能赚很多钱,可我有百八十万足够了。不与人争,不与人斗,过自己的日子。在北京买房几千万,在我的所在地几十万,不费吹灰之力。人生在哪里都是生存,方式不同,活法不同,目标是一致的。在全国是作家,在全省是作家,在全市是作家,在一个单位也是作家,由此可见,是作家在哪里都是作家,不是作家在哪里都不是作家,哪怕有很多钱。回过头来看历史,30多年不断变化,当初我做的是对的,我的选择没有错,错的是有些人没有跟上潮流,他们自以为是,结果犯了智慧低下的错误。现在我已经吃饱文化的饭,而他们只能吃剩下的馊味,我在享受文化的饱嗝,而他们至少还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