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海生态廊道“不等于”洱海


  在潜意识里,我把洱海生态廊道与洱海划了等号,去廊道就等于去洱海边,就是去看海。直到有一次遇到初来大理的游客向我问路,问生态廊道怎么去,我说如此这般就到洱海边了。结果人家补充问道:“到洱海边离生态廊道还远吗?”我甚是诧异,我以为去生态廊道就是要去看洱海的,我以为我已经非常详细地说明了如何前往。于是快速的在脑子里过了一下——生态廊道难道不是在洱海边上吗?难道还有人专门去逛廊道的吗?

  确实,是在边上,不是洱海。而且廊道只在海西,在原先的环海西路的基础上改扩建而来。若是住在海东的游客,不来海西,确实也无关生态廊道,洱海就是洱海,洱海的那边是苍山,生态廊道也就无足轻重了,苍洱毓秀才是最经典的景观。

  于是发现,廊道原来有自己独特的地位。当然这并不是说洱海和生态廊道是相互独立的,生态廊道是洱海的廊道,附属于洱海,只是如今它有了新的功能,拥有相对独立的身份,新的景观产生了。

  廊道是一条边界,也是一个场域,没有将人们与洱海隔离开来,反而让两者更加亲密、友好、和谐。以前人们到洱海边,沿环海西路走走停停拍照打卡都是一片海。如今,早晚晨练的人们、规模不小的滑板青年、草坪上的飞盘小分队以及环海骑行的游客等等,在享受洱海风光的同时,将廊道作为休闲娱乐的理想场地。

  且不论是否超越的问题,新的景观在依附原有景观的同时获得了独立的功能和属性,形成了新的旅游目的地吸引力。当“洱海”和“生态廊道”成为两个旅游目的地选择时,两者之间产生的不是替代效应,而是积极的互补效应。这一点让我对旅游目的地吸引力构建产生了一些新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