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尊道贵德
学道而尊道贵德,是中国人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的,是中国人至少有七千多年的古老传统。此正如我在本书第一章第七节《道学产生于有文字之前的历史上》所阐述的那样,“中国历史上,在没有文字以前就已经有了社会教育活动,其内容就是学哲学。”其具体方法,就是用六十四卦挂画为教材,而教授学子学习道理。用以修身、正心、整齐家庭、服务于社会。由于教授所用只是用八个经卦挂画,依次相重为六十四卦,所以就以教学所用的八个经卦挂画,而称中国道学的原始载体六十四卦系统为“八卦”。
在有了国家制度、有了中国的文字发明和使用之后,就以中华道理为指导思想,而制定法律、伦理、道德、礼仪等人们的日常社会行为规范,以为人们日常遵从的标准。所以,尊道贵德在中国,就成为了做人的第一要务。评论上至帝王,下至庶民,第一就是看其是否“有道”“有德”:
黄帝说:“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绳,而明曲直也。故执道者,生法而弗敢犯也,法立而弗敢废也。故能自引以绳,然后见知天下而不惑矣。道虚无形,其督冥冥,万物之所从生。生有害,曰欲,曰不知足。欲必动,动有害,曰不知时,曰逆时而动。动有事,事有害,曰逆,曰不称,不知所为用。事必有言,言有害,曰不信,曰不知畏人,曰自诬,曰虚夸,以不足为有余。故同出冥冥,或以死,或以生,或以败,或以成,祸福同道。”①
管子说:“道也者,口之所不能言也,目之所不能视也,耳之所不能听也,所以修心而正形也,人之所失以死、所得以生也,事之所失以败、所——————————
① 《黄帝经·经法·道法》。
得以成也。凡道,无根、无茎、无叶、无荣,万物以生,万物以成,命之曰道。”①“德者,道之舍。物得﹝道﹞以生…故,德者,得也。其谓所得以然也。”②
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③
社会的实践则处处说明,做人是否有道德,确实是对个人、对国家有益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对此,我们可以举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以做说明:
晋代有个叫做皇甫谧的人,“年二十,不好学,游荡无度……目不存教,心不入道”④,先前就读书甚少,做学问的功底首先就不扎实。其后,虽经其婶娘极力规劝,稍有志向,就以“以著述为务”⑤,但却无可供研究的历史资料。其所能读到的,唯有“帝送一车书”⑥。而古之简牍,一车又能装得了多少?更何况,魏晋间的帝王都极其敬神信鬼,经汉代后已鼓噪成风,其皇帝所送之一车书中,谶纬书籍必然不少。这是皇甫谧著书立说,在所用资料上的一个客观限制;在其主观上,既“以著述为务”,且又用心不专,先著史书,又著医书,在不重视伦理道德,对历史无敬畏之心,对社会无负责之意的状态下,其所编撰之《帝王世纪》就成了对古史资料、神话传说、谶纬杂谈、不加分析地杂相连缀,再加上自己臆度的大杂烩,其中,只对炎帝的一段记述,就出现了十四个错误。由于上古史料匮乏,后世的人们见此好像很有系统的书视之为宝,到处引用,这就客观造成了对历史的篡改而不知觉。其中,就一个“炎帝八代”说的危害,就已经是触目惊心的了:一是搞乱了中华文明史;二是搞出了很多虚假的“历史遗址”;三是其伪造的“历史”极其严重地影响到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所以,由学道而尊道贵德,对于做人、做事、齐家、治国、平天下,
————————————
① 《管子·内业》。
② 《管子·心术》。
③ 《论语·为政》。
④ ⑤ ⑥ 《晋书·皇甫谧传》。
是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的。
但是,由于历史上中华道理的被“神道设教”所歪曲,所篡改,今人能知之者甚少,所以,重新阐释中华传统的道学理论,为其申冤、洗尘、正名,并广为传播,就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了!
中华道理,是谁学谁用,用于自我修习,而不是用来教导别人。所以是否尊道贵德,完全是个人的事。这是来不得半点虚假的。因此,轩辕黄帝就说:“道高比于天,道明比于日,道安比于山。故言之者见谓智,学之者见谓贤,守之者见为信,乐之者见谓仁,行之者见谓圣人。故唯道不可窃也,不可以虚为也。”①
尊道贵德,贵在学道而有心得,以道行事而有深切体会,绝不是摆样子,让别人看。故于道而言,圣智者以道行事,而愚者佩之。
——————————
① 贾谊:《新书·修政语》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