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本質上是一種重視“此岸世界”的文化,儒家總結性提出了“活在當下”。這個“活在當下”它可是我們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的命題,它宣導的就是重視“此岸世界”。這與佛教文化提出的“活在未來”的重視“彼岸世界”的文化是衝突的。
現代社會,由於唯物主義世界觀的主導和流行,越來越多的人不再相信有“彼岸世界”的存在,於是,“此岸”即是全岸,終極之“岸”。於是,“活在當下”便成為一種社會大眾主流的生活態度。
尤其中老年人:他們努力退出人生的戰場,積極投入“活在天堂”的運動中:迎朝陽而練太極,乘餘輝歌舞於廣場;冬去海南,夏避黃水;油菜花叢翩然多姿,挑李樹下恬然成趣;一派“人間天堂”之樂神絕景圖。
“彼岸世界”正在被人們在現實的感觀快樂中選擇性遺忘,古刹鐘聲,價值更在“網紅打卡”,正在遠離它“靈魂擺渡”的崇高地位。
殯儀館,火化場只是在警示“活在當下”的重大意義。
誰來“延伸記憶的空間”?誰來使人“感悟生命永恆”?
這個重大的關乎人類生存根本意義的命題,又由誰來做歷史性和新一輪的創新發展?時代呼喚哲人.
2022年3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