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吴敬琏

《改革》杂志主编
经济学家 第九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经济委员会 副主任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高级研究员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CEIBS) 核心教授
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CICC) 首席经济学家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国际顾问理事会理事

1954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经济系后在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工作。
1983年去美国耶鲁大学经济系和社会政策研究所(ISPS)从事客座研究。
1984年到国务院经济技术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比较制度分析、中国经济改革的理论和政策。

分配改革不能止于抑富扶贫零散措施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人均收入水平较之改革开放前也有相当程度提高。然而,居民收入差距却一直呈扩大趋势。上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贫富分化更为加剧。一方面,在少数人手中积聚了巨量财富。据世界银行的报告,目前中国1%的家庭掌握了全国41.4%的财富;另一方面,对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人们,特别是“农民工”等弱势群体,未能充分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劳动者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从1980年的65%下降到1997年的53.4%,2007年再下降到39.7%,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反映分配不平等程度的基尼系数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突破0...

Read more

吴敬琏:出口导向政策酿苦果


  改革的要点,就是实现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根据供求形成利率以后,就不会出现上述东亚国家都曾出现的问题。因为本国货币规定的汇率很低,借助低要素价格和低附加价值产品的出口,花费很大的气力,搭上了资源和环境,但得到的实惠不多!所以在美元储备大量积累的情况下,美国一旦贬值,辛苦赚来的钱就缩水了。

  滥发美钞造成全球流动性泛滥

  美国经济有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美国经济学家也早就意识到了,他们喋喋不休地说了至少十年。这个问题就是,美国储蓄率非常低,美国人拥有非常高的生活水平,但同时,美国经济保持着相当高的投资。

  问题是怎么来的呢?就是利用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这个特点,滥...

Read more

关键在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一、中国经济的内外失衡

  前几年一直说,中国经济存在着内外失衡,内部失衡主要表现在投资率过高,消费率过低,消费需求不足依然存在。这种情况使得我国GDP的持续平稳增长缺乏内在动力。过去30年我国GDP一直保持着10%左右的高速增长,但因为消费需求不足,一直缺乏内在动力。前几年我们是依靠出口导向政策,用对外出口来弥补国内的消费需求不足,维持了比较好的增长。可是到了2008年以后,因为全球金融危机,连续几年出口受限,出现了经济下行趋势。2009年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把增速又拉起来了,但需求不足的问题并没有解决。

  从2009年到2010年,经过一段时间,由于货币超发和流动性泛...

Read more

用政治与经济改革扼制权贵资本主义


  改革意味着利益结构的大调整,就不能不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进行分析。三年以前,国防大学的卢周来教授提出,“我们仍然处在政治经济学时代”。这无疑是一个很重要的提醒。现在,中国改革开放所面临的很多问题,都是政治经济学问题,都需要用现代政治经济学来加以回答。下面略举几例:

  其一是社会保障制度问题。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就提出要建立以“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为特征的职工养老保障体系,十几年过去了,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完全建立?原因只能有一个:某些城市在旧体制中有既得利益的机构和个人的阻挠和反对。我在2002年的一篇文...

Read more

行政干预的功效不应夸大


  目前的行政干预并没有解决权力监督和约束问题,反而在特定时段和某些问题上有所加剧。一方面我们缺乏经济自由,国家控制太多,民营经济只有极少的自由;另一方面,中国的市场秩序并不是很理想。

  想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求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配套推进。

  政府高强度介入经济,到底是福还是祸?现在还未可定论

  中国的经济增长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在有些人看来,中国靠的就是国家的行政手段。他们把这种行政手段看作“强有力的宏观调控”,看作中国模式特有的“政治优势”。在金融危机这些特殊事件过去以后,有些政府部门还习惯于运用行政手...

Read more

应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在北京日报撰文说,政府权力的边界问题往往可归结为经济自由和市场秩序的关系问题。一方面我们缺乏经济自由,国家控制太多;另一方面,中国的市场秩序并不是很理想。

  想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求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配套推进。经济是配置稀缺资源的体系,光靠它自己不足以自行,需要其他方面制度的配合和支撑;否则,市场自由交换秩序得不到保证,就会出现混乱,权力的介入还会造成“丛林法则”支配市场,使整个经济变成了一个寻租场。

  我们的改革就面临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从一个由行政权威控制的计划经济转变成一个自由交换的经济;另一方面,...

Read more

发展转型系于改革


  在本月举行的“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将分别审议和听取“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规划的主线,是加快实现已经提出多年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惟一的出路

  当前,我们面临着许多严峻的挑战。用中共中央制定“十二五”规划中的话来说,就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具体地说,从生产力发展的层面看,依靠投资和出口支撑的增长方式的持续,导致资源匮乏、环境破坏。从经济-社会关系的层面看,腐败继续蔓...

Read more

改革要让老百姓富起来


  中国经济最近30年来取得的进步可从三方面说明:第一是中国经济以每年近10%的速度高速增长。第二是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第三是减贫取得的成效。按世界银行的标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贫困人口减少了3.5亿,人类发展指数也有很大提高。

  但“减贫”不等于“灭贫”,更不等于民众已经富裕。事实上“民穷”依然是最值得关注的问题。中国经济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还面临严峻挑战。

  什么导致贫富差距?我认为有两项:第一,腐败;第二,垄断。这都和政府权力有关。我们的垄断,不是经济自由竞争的结果,而是行政权力造成的。中石化...

Read more

成败在此一举


  最近,政府官员、产业界和学术界有一个普遍的共识,“十二五”规划标志着中国经济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但是,对于什么是中国面临的经济新格局,我们应当如何去应对这种新格局,大家却有不同的理解。有的研究者认为,新格局指中国从一个低中等收入国家,快速提升到中等收入国家,甚至高中等收入国家。还有人士认为,新格局的特点就是中国将要在国际舞台上扮演重要的角色,甚至是决定性角色。还有一种说法,新格局的特点是中国经济结构将要朝着“以人为本”的方向快速调整。或者认为新格局的特点是从非均衡发展向均衡发展转变。如此等等。

  我个人比较认同第四种看法。不过,对...

Read more

政府自身改革是转变发展方式关键


  我国在1995年制定“九五”计划时,就正式提出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到了“十一五”规划再次提出“以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主线”。到了“十二五”的时候还是提出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刻不容缓”,可见过去转变得并不顺利。为什么呢?

  首先,体制性障碍仍未消除。“十一五”讨论的时候就提出了要消除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一系列“体制性障碍”,如政府依旧保持对部分重要资源有过大的配置权力;以GDP的增长作为政绩的主要考核标准;财税体...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