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尹毅夫

尹毅夫:中国MBA的缔造者
国家突出贡献特殊津贴专家
长期从事《易经》与管理理论研究。
1948年毕业于燕京大学,获西洋语文学学士学位;
1952年毕业于南开大学,获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多年致力于培养工商管理硕士、管理学博士研究生,首位引进MBA教育到中国的先行者,先后九次应邀赴美国加州大学、南加州大学、华盛顿大学、宾西法尼亚大学等校讲学,曾代表中国科学院参加在美国洛杉矶举办的“管理科学与运筹学国际学术讨论会”。

资 历:


中国MBA的缔造者
国家突出贡献特殊津贴专家

多年研究《易经》、道家儒家哲学与企业禅,被业内人士亲切地称为中国管理学的奠基者。

多年致力于培养工商管理硕士、管理学博士研究生,首位引进MBA教育到中国的先行者,先后九次应邀赴美国加州大学、南加州大学、华盛顿大学、宾西法尼亚大学等校讲学,曾代表中国科学院参加在美国洛杉矶举办的“管理科学与运筹学国际学术讨论会”。

出版的学术专著有《中国管理学》、《现代管理思维》、《组织行为理论多维探源与应用》、《中国人的管理行为》、《中国人的管理能耐》、《中国人的管理功夫》等论著。

《道德是天地间的脊梁》之六


四论和谐稳定  注重人的本性 

人是人类社会的主人,也是社会治理的对象。任何一个国家,从中央到地方,一切政策法规都是为指导和规范人们的某种行为而制定的。而一项政策或法规能否行得通,能否达到预期的目的,就在于它是否合情合理。1995,年我在接受《中国经济瞭望》杂志记者采访时,我曾用一个情、理、法缘三角比喻情、理、法的关系。由图可知:情是基础,理在其中,法在其上。理不寻私情,法不护邪理。这其中作为基础的情是一个多层面,多角度的概念。相关“理”的产生绝不能只符合一面之情。例如甲有某物,乙有爱意,甲“愿”馈赠,乙“...

Read more

《道德是天地间的脊梁》之五


三论和谐稳定  创造梯田效应

1997年我在管理一个区域广、跨度大、战线长、环节多的大型联合企业时,为了理顺内部管理,既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有效地利用好各方面的现有资源;又要使大家都有一个共同奋斗的目标和牢固的整体观念,我便提出了一个梯田管理理论。并把它简单概括为“地无一样平,人无一样能,就势造梯田,因事论奖惩”。当时得到了全体领导骨干的一致赞成。至今我认为这个理论是成立的。所谓梯田管理,就是既要尊重基础条件的客观存在,又要注意人们面对现实差别和未来变化的各种心态。客观存在的基础条件,就像高低不平的丘岭地,只要耕耘者把梯田造好,即因势营造成面积大...

Read more

《道德是天地间的脊梁》之四


二论和谐稳定  三流以疏掌控

 

1995年在一次研讨会上,本人曾经提出“人是流,物是流,意识是流,三流汇集的海洋就是人类社会” 的说法,当时不仅没人反对,而且很多专家表示赞成,并劝把这个理论展开来予以阐述。由于时机未到,条件不备,不曾再提。而今,党和政府号召建设和谐稳定的文明社会,笔者愿借十论,浅谈一二。

 

正如以上所说,既然人类社会是“三流”汇集的海洋,那么怎样才能赢得这个海洋的平静与顺畅,这就必须学会观察、分析和把握“三流”的运动规律和方向。

 

所谓&ld...

Read more

《道德是天地间的脊梁》之三


  一论和谐稳定三元位置摆正

  所谓三元,也就是天、地、人三才。古有“事成三要素,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之说。纵观横览,古今中外的任何大事,凡是成功、昌盛者,无一不是三元皆备的。有人会说,三元本是客观实在,无时不备,何言皆备即成呢?这里的关键就在于对三元如何理解和定位。

  在笔者看来,所谓天时、地利、人和,就是前提条件,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如果这样理解三元,那么三元就和阴阳五行一样,成了各级各界,时时事事无处不在了。至于何为皆备?则绝非指其存在。而是指它们的位置正、关系顺、相互应和。

  面对建设和谐稳定社会,必须首先弄清何为天时,何为...

Read more

《道德是天地间的脊梁》之二


§3道德是天地间的脊梁》(Morals are the backbones between heaven and earth这一命题的思考。

 

立足于《中国管理学(The Management Sciences in China)》,话从《周易(经+传)》讲

的“、——三才之道”谈起:“”在上,“”在下,“”在之间。中国人常言

做人要做顶天立地的人”。...

Read more

《道德是天地间的脊梁》之一


§1、何谓“道德”?

 

根据《说文解字》、《语言学/品词论(Etymology)》、《语义学(Semantics)》释意“道德”二字的真谛,来阐述本文的主题:

 

、“道”字《说文》解:“所行道也,从辵(音:‘绰’。‘乍行乍止’之意,即今日汉字的‘辶’表示‘所走的道路’从首(头也;就是表示一个‘人’的象形)”。然后,再根据《语源学...

Read more

跨文化时代的自觉——向历史求见延伸


 

如果我们用文化的眼光来回顾人类发展的历史,现在的世界早已迈入一个“跨文化的时代”(A time of the cross-culture)了;推动这样一个时代到来的动力,乃是因为“多元价值观”的体系,已逐渐形成思想和信仰上的共识,并且广泛被先进而开放的社会所接受的原故。

 “跨文化”(the cross-culture)基本理念的出发点,乃是由关切各种社区、族群和国家文化的差异性,进而从异种文化中去寻求交点或做文化交配”。

 ...

Read more

儒家人学的现代观


管理实践欲出今日蹒跚,当求索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

尹毅夫

第二节 儒家人学的现代观

 1、人性论——管理的理论依据 

认识人性,才能知道如何管理人。因此,人性论就是管理的理论依据。 

孔子讲:“性相近,习相远也。”(《论语·.阳货》)人的本性是相近的,差别不大。在后天的生活中,人性差别就扩大了。根据这种理论,孔子强调后天的教育作用,这就是为什么毛泽东提出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这一名言的本源。

 孔子以后...

Read more

一个国家的事业是企业


  管理实践欲出今日蹒跚,当求索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

  尹毅夫

  第一节一个国家的事业是企业

  笔者认为:“中国的事业在企业”(Thebusinessofanationisbusiness)。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代表一个国家的政府的工作业绩的关键就在于她管理该国企业的绩效”。从而进一步得出:“企业、劳工、政府三者是构成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的主要组成部分”(Government、laborandbusinessformthechiefinstitutionsofanati...

Read more

《中国管理学》学术术语辨析,兼评《管理,向西门庆学习》一书


  源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我国在引进美国管理的时候,把“case”这个英文词误译成“案例”了!其实“案例”这两个汉字的意思仅表示是“用一个例子来说明一个问题”而已!相当于英文的“example”;而“case”应该译成“实情;场合;情况;事件”,在管理学中译成了“个案”,它乃是把问题或事情用富有哲理性的文字编写出来,供学生们在思维撞击中学习和讨论管理,以便学生们“独立思考、人言人殊、见...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