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念缺失的三重基本原因
当今中国社会的道德和信仰缺乏症,可以追溯到很远。19世纪末,在西方冲击下,整个传统伦理与信仰被激进的文化决定论者所否定。说传统伦理很好,优越而高尚,但为什么在西方和日本的冲击之下,中国却不堪一击?文化决定论者最后追究到文化,尤其文化的核心——伦理层面。
我们多次搞文化批判运动,十年“文革”危害深远。不仅传统的伦理道德再次受到全面清扫,一些传统的社会主义伦理也被冲毁了。社会主义思想里,有一些所有文明都能认可的价值,如,不能损害公共利益等。太强调阶级斗争,一部分人被划为阶级敌人后,最基本的人类伦理...
作者文章归档:丁学良

中国发展与中国模式的未来
对中国模式过去20年来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就不能低估,但是对这个过程中付出的成本代价也不能低估,从某种意义上更不能低估,因为前进的政策创新来源是对问题代价方面的反思。
近5年来,国际上对中国模式的讨论非常热烈。与那些国际性的讨论相比,国内对中国模式的讨论在两点上与之有巨大差异。第一,国内讨论中国模式时意识形态化太强,而在国际上讨论时主要是从社会科学的角度,尽可能客观理性。我本人就非常反对将中国模式过分意识形态化,这是中国和国外讨论中国模式最根本的区别。第二个重要区别是,国际上讨论中国模式,有支持有反对,但基本上是将它看作多种发展模式中的一种,而不是将它看作一个就要取代其他的...
“国进民退”与“让步心态”
大陆正在发生“国进民退”现象,有必要把这个话题放在一个比较长的历史中来解读一下。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61年的历史中,“国进民退”不是第一次发生,如果我们把眼光放得更远一点,在20世纪的社会主义革命当中,“国进民退”也不是中国才有的现象。
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的时候,对所有制问题进行过好几次讨论。这个问题的核心是,1949年之后,执政党要不要继续保持40年代对中国经济结构的承诺。那个承诺的核心思想就是“不与民争利”。也即除了极少数的产业由国家控制之外,其他绝大部分产业的利润...
贫困的年轻人
上海的朋友传给我一个网上的帖子,说的是上海年轻人的收入和择偶的关系。作者把年轻人的收入分成几等,低的在2000元以下,高的在10000元以上,收入对生活选择的影响非常大。这让我想起香港社会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20岁到35岁的年轻一代的贫困化。
香港最早出现这个问题是1998年金融危机后。当时大家以为是暂时的,危机过去以后,年轻人的收入还会上升。但过去几年来的事实证明并非如此。香港的富人也受到了金融危机的打击,包括2008年秋天以后的金融海啸当中,香港富翁的财富缩水率在亚洲地区是最高的。但是它...
吕秀莲访问大陆是正面发展事态
导语: 从近期来说,这对两岸签订经贸协定有重要推动意义;从长远来说,对两岸关系的大布局有正面意义
关于吕秀莲访问大陆的事情在台湾报道有一阵时间了,我非常希望吕秀莲本人能够排除岛内的反对和负面的炒作,冷静下来把这件事做成。我之所以这样强调,一个基本背景,这件事是属于历史性质的。在20世纪80年代后半段,我正在美国哈佛大学读博士学位,曾在哈佛法学院拿到硕士学位的吕秀莲有段时间也住在我们附近。老实说,虽然那时我在美国已经待了几年了,读过不少来自台湾和美国的中文报刊,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但是跟吕秀莲在一起谈两岸关系的时候,仍然被两岸在认知方面的巨大鸿沟所震惊。
有一次谈话...
大学生就业难的另一面不可忽视
导语: 若政府不在中高端第三产业方面调整相关的法律和政策,即使到了明年下半年从金融危机谷底走出来以后,恐怕也不能有效解决中国大学生就业难这个已经延续多年的难题
现在看来,2009年大学生就业问题比过去几年都更为严重,这也是政府最关心的事情之一。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到现在为止,国内主要的批评或反思集中在多年来的高校扩招,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太大,高教本身专业师资和教学素质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不够,这些批评都是对的,但是有些方面却被忽视了。这些年来,我在大陆参加一些会议、做一些调研,发现中国经济在朝着市场化转型的过程中,国内求职的市场化机制并没有相应地跟上来。
看看国外的经...
丁学良:与有爱心的同胞分享
丁学良:向奔赴重灾区的记者辞行
丁学良按:
3个小时后,5月17日凌晨,小周告知我,他们的航班刚抵达成都,在机场听到重灾区里面已有数名记者遇难(几小时后查明是记者遇险被救,救人者牺牲);险情不明,余震不止。他们紧急会议决定,立刻奔赴地震灾难的核心地之一的北川。
收到小周的告别短讯,我不能自已,立时回讯他们:
丁学良:草根包围中国外交
草根包围中国外交 | |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丁学良 | |
2008年5月9日 星期五 | |
依 从邓小平的设计,中国从站在国际社会外面作激进的挑战,到回归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迄今已有30年。三十年后,已把对外开放奉为基本国策的中国突然发现,他们似乎非常熟悉的对外事务却遇到空前的挑战。最近的例子便是这次奥运火炬传递,抗议之声随处可闻。那些激愤的面庞,对希望拥抱世界的自信的中国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震撼。 这也许是当今的中国,或者是下一代的中国领导层要认真对待的最重要的外交问题之一。实际上... |
丁学良: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新旧思路
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新旧思路
[丁学良按:这篇短文讲的是一个很实际的社会问题,却很难发表。对这类问题其实越是不讨论,越难找到多种多样的出路。]
这些天我连续参加北京地区的几个高校研讨会,会议的主题虽然不同,会余聊天时不断涌现的有一个话题却是一样的:又到一年一度中国大学生毕业的时候了,2008年大学毕业生的总数
看看以前的相关报道,从2005-2006年度起,中国大学毕业生就有百分之五十多的找不与自己的专业对口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