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王东京

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湖南安乡人。199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获博士学位。长期从事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研究,担任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班主讲教员。著有个人专著《国际投资论》、《中国经济难题》等多部,近年来撰写出版的《与官员谈西方经济学》、《与官员谈中国经济》、《与官员谈经济政策》、《与官员谈经济学名著》、《与官员谈西方经济史》等,在国内广大党政官员中引起强烈反响。

提高劳动报酬有待政府出“重拳”


有朋友说我是彻底的减税派,我承认。说来也是,近两年关于减税的文章我一连写了五篇,外界这样看我不足为怪。上月初在西安参加全国党校经济学年会,广东党校张长生教授发言力主提高“两个比重”(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分配中的比重与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听来言之成理,我赞成。可细想之后,又觉得此事非同小可,操作起来会有相当难度。不是不可以做到,而是要看政府到底会怎样做。

 

早在10多年前,中央也曾强调要提高“两个比重”,不过此“比重”非彼“比重”,当时中央说的,一是提高财政收入在GDP中的比重;二是提高中央财政收入在全国财政收入中的比重。中央要坚持那样做,自有中央的道理,于今回顾,原因大...

Read more

社会集资并非洪水猛兽


去年“湘西集资案”东窗事发,湖南境内一时被闹得满城风雨,政府手忙脚乱,前后差不多折腾了一年,到今天才总算尘埃落定。上周我在吉首,听说那里不少老板被捉,也有不少平民蚀了本,为息事宁人,省财政还贴了30亿。痛定思痛,这中间确实有教训要总结,更何况当下搞社会集资并不只湘西一地,全国其他不少地方也有。问题既然有普遍性,那么从体制上作点反思应该不算多余吧!

 

为避免误会,有一点要先指出,政府将湘西这次“集资行为”定为“非法”,我无异议,且完全赞成。理由简单,荣昌、三馆、福大、伟业、金浩等多家房地产公司在向民间集资前,既没有依程序报批,更未获监管当局的许可,纯属胆大妄为,是胡来。不过即便...

Read more

通货膨胀会卷土重来吗


大约四个月前,学界就曾有人提出要防通胀,而我却在多个场合表示过不同意见。并非固执己见,也非中国未来无通胀可能,而是那时国内经济刚企稳,“防胀”我认为不是当时的重点。看上半年的物价数据,CPI(1月份除外)与PPI双双为负,“同比”“环比”皆如是。形势并不妙,故我担心操之过急会令通货紧缩,政府扩需效果会因此前功尽弃。

 

然而现在几个月过去,转眼到了九月底,正所谓此一时彼一时也。就在不久前举行的大连达沃斯论坛上,我注意到温总理的讲话,一方面,他强调宏观政策要保持稳定,但又同时指出要警惕和防范通胀风险。寥寥数语,但这却是个重要信号,表明决策层已预感通胀的压力。本来也是,年初央行计划...

Read more

反贸易保护不必以恶治恶


美国宣布要对中国轮胎开征“特保关税”,消息传来,国内媒体一片哗然。中国历来不怕事,当然不会束手以待。作为回应,商务部立即表示要对美国出口到中国的肉鸡与汽车零部件展开调查。美国有错在先,中国以牙还牙完全占理,无可厚非。可英国《金融时报》发表社评说,美中双方应该保持冷静,否则一场全球性的“贸保战”将一触即发。

 

是危言耸听吗?恐怕不是。然而现实却令人遗憾,奥巴马政府在此事上确实有些欠冷静。不知发什么疯,美国这次对中国发难,并非应国内轮胎制造商的诉求,而据说是来自钢铁业工会的压力。莫名其妙,中国输美轮胎价廉物美,怎会伤到钢铁业的利益?再说,轮胎业美国本来就不想保护,何况“特保关税”...

Read more

对"小产权" 不应赶尽杀绝


写这篇文章实在有些难,话题太敏感,苦想多日竟不知从何处下笔。困难明摆着,国土部门目前态度很坚决,要叫停“小产权”;而下面的乡镇受利益驱动对建“小产权”却情有独钟,欲罢不能。另外还有消费者,当初买房花了钱,现在政府说拆就拆,他们怎能答应呢?大家立场不同而利益复杂,剪不断,理还乱,怎么说都难免有人要反对。

 

明知不好写还得写,勉为其难吧!不过为避开锋芒,恕我先不对“小产权”的“好坏”表态,而是换个角度,转而探讨中国为何会出现“小产权”房。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在我看来价值判断不是经济分析的重点,而且我也相信黑格尔的一句名言,“存在即合理”。是的,任何现象存在都有它特定的约束条件,或者...

Read more

政府采购不得限制竞争


德国前经济部长艾哈德曾写过一本书,名为“来自竞争的繁荣”,一九五七年问世,不仅题目好,书也写得好,当年做研究生时读过,至今二十多年还记忆犹新。眼下我这篇文章也谈竞争,不过人贵自知,当然不敢与艾氏比,而且是专栏文章,篇幅受限不可能展开谈。其他不论,这里就专说“政府采购”吧。我的观点是,政府采购不得限制竞争。

 

之前我的想法,政府采购因购买批量大,与厂家谈判有筹码进价会相对低。此为经济学常识,照理不应该错。而且两年前我有同事对北京社区医院药品集中采购做过调查,结论是,2006年北京市府直接向药企集中采购312种、923个品规药品,结果社区医院药价平均比二级、三级医院便宜了36.1...

Read more

成本推动通胀是无稽之谈


我上月撰文说,明年二季度可能有通胀。文章发表后总也不踏实,诚惶诚恐。倒不是怕自己推断出错,而是国人历来对物价敏感,我担心又会有人谈“胀”色变,草木皆兵。并非杞人忧天,就在两年前,CPI不到5% ,当时社会上就风声鹤唳,如临大敌。结果去年金融危机全球经济保增长,唯有中国防通胀,现在看,政府明显是出错了招,代价有目共睹,近7万家企业倒闭,2000万农民工下岗失业。

 

回想起来,政府去年所以要“防胀“,误判形势是原因之一;但主要的还是迫于社会压力,或说是源于人们对通胀有认识误区。很多人以为,物价上涨侵害民生,但凡通胀皆须严防死堵。其实这种看法是错的。高通胀当然不好,我们要反对;但适...

Read more

质疑“国进民退”


前不久在一家央企作讲座,有人问我对“国进民退”怎么看,听到提问我很吃惊,一头雾水。曾怀疑是自己孤陋寡闻,但细想不应该。在中央党校任教,近水楼台,假若是中央精神我怎会没听说?加上常年往各地跑,倘真有这回事也不可能一点不知情。相反我所接触到的地方官员,关心的大多还是中小企业,至少还未见有哪级政府是主张打压民企的。

 

我虽这么看,然而无风不起浪。“国进民退”今天如此受关注,相信也不全是空穴来风。何以如此?我想这大概与最近山西煤企重组、山钢收购日钢、中粮入股蒙牛等事件有关。这几起并购案经媒体报道后,有人推波助澜在网上热炒,给人感觉,似乎国企正在攻城掠地,大有取代民企之势。于是有人批评...

Read more

土地换社保应当慎行


学界讨论“土地换社保”好些年了,是老话题。不过时至今日,此建议已不再是学者的纸上谈兵,不少地方有实施。我最早看到的案例,是五年前福建邵武市的试点。那次赴邵武考察,拜访过政府官员,也走访了农民工家庭,对当时市府推行土地换社保,赞成者明显地多。既然大家都拥护,我一个旁观者当然不好反对。改革总得往前走,而自己又拿不出比这更好的办法,边走边看,摸着石头过河也是可取的吧。

实话说,我当初赞成土地换社保,主要的考虑有两点,一是土地要适度集中。关注“三农”多年,有个观点我始终坚持,那就是农民致富必须规模经营。粗略算帐,当下农民人均耕地不足2亩,每亩净收益不过500元,满打满算,种地收入人均也...

Read more

明年财政政策将何去何从


前段时间学界一直在议论,“积极财政政策”该不该淡出?参加过几个座谈会,智者见智,赞成与反对的声音皆有,但总体还是主张淡出者多。两周前中央召开经济工作会,明确说明年积极财政政策不变。中央定了基调,照理我不必再写文章。然而与多方朋友交流,感觉不少人有误解,以为“积极财政政策”就是政府举债投资。这样理解虽非全错,但也不全对,事关大局,我认为有必要再澄清一下。

 

何为“积极财政政策”,国外是否有文献解释过我不知,但可以肯定,在今天的西方经济学教科书里绝对找不到,应该是朱镕基总理的发明吧。10年前我接待过几位美国学者,谈到“积极财政政策”大惑不解。他们问:财政政策只有扩张性(赤字预算)...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