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李敬泽

出生年月:1964年1月       祖籍:山西芮城 毕业院校:北京大学中文系 代表作:《颜色的名字》、《集体作业--实验文学的理论与实践》(合著)、《通往故乡的道路》、散文集《看来看去或秘密交流》、评论集《纸现场》等

孔门弟子做好事


 

    孔子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孔子的弟子都是“活雷锋”,在乱糟糟的春秋时代努力做好事。做好事分为两种,一种如颜回,躲在破巷子里哪儿也不去,天天思考人生的意义,有个窝头吃,有一瓢清水喝,颜先生就乐呵呵的了。在孔子看来,这就是做好事,世道这么乱,一个人呆在屋里不出去添乱就是最大的德行。

    帕斯卡尔说:世上一切灾难都起于人不肯呆在自己的房间里,做一棵“思想”的芦苇;颜回有芦苇之风,孔子在众弟子中对他评价最高。说起来,孔老先生也有些凡人的毛病,看《论语》就知道,他也喜欢背后议论人,但他对颜回是一贯地夸奖,这可能...

Read more

“短篇衰微”之另一解


   

    ——《2008年短篇小说》序,春风文艺出版社

 

    这个选本收入二十篇我以为值得一读的短篇小说,均发表于二00八年。在一米多高的一堆杂志中游荡十多天,最终有了这样一本书,我很满足——我无意对二00八年的短篇小说在总体上提出责难。

    满足了就无话可说了。只好谈谈小说之外的事:一个短篇小说文本形成后,印在纸上,等待读者,而我们这些读者在浩如烟海的纸页中何以恰好能够找到它?即是说,短篇小说是如何流通、如何消费的?

  ...

Read more

一篇序,关于远方,关于一种可能


 

    写序的人是作者的客人,他有义务谈论作者。

    但对于萧耳,我所知甚少。她是哪儿人呢?我是在杭州认识她的,那时她是一家报纸的记者,后来,再见到她时,她已经在上海了,主编一份杂志——杂志的名字,说老实话,我忘记了;这再度证明了我的记忆像戈壁一样干燥,但我保证,我记住了那份杂志巨大的开本,简朴到傲慢的装帧——是的,是傲慢,那份杂志似乎随时要去千里之外,是否带你玩,它还要把你打量几眼再说。蒙萧耳不弃,一直向我寄赠这份杂志,那两年里,我通过它窥探另一种生活,因为我知道这杂志不是给我看的,它是给极少数人、想象中的极...

Read more

中国之体与心——《推拿》外文版序


 

    “推拿”,是中国古老的医术。医者的双手之力施加于患者的身体,患者隐秘的病痛被另一人、另一双手所感知,这双他者之手或许比你更懂得你的身体,在一种审慎、巧妙地运用的暴力下,你的身体与侵蚀它的力量达成和解或平衡。

    在中国,推拿者大多是盲人——或许没有比推拿更适合他们的职业了,按照中国古代哲人的看法,人的感官缺陷必会获得补偿,上帝蒙上了他们的双眼,但给了他们一双灵敏的手。推拿诊所低调、谦卑地隐藏于市井,在那狭窄的门面内,一群盲人等待着——人们走进来,躺下或趴下,放松,卸去铠甲,卸去对这世界的警觉...

Read more

新浪排行榜,小团圆之莫名其妙


1·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长江文艺出版社

2·张承志:《敬重与惜别——致日本》,友谊出版公司

3·雅歌塔·克里斯多夫:《恶童日记》,上海人民出版社

4·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人民文学出版社

5·阿来:《空山》第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延安、西安、甘肃,西行路上我带的唯一的书是张承志的《敬重与惜别——致日本》。

    历史也许真到了如此时刻:我们需要这样的书,需要这样忠直诚挚、严厉和痛苦(而不是廉价甚至愚蠢的痛快)的思想,我们必须正视我们的邻人和对手,进而正视和剖析我们自己。

 ...

Read more

以太行山为自家园子——一篇序


 

     朱熹论文、论心,喜说“活泼泼地”。现代汉语里,活泼泼省了一泼,就是活泼,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细思量,此“活泼”与活泼泼略异,盖因上下文不同,活泼泼是一种生命境界,君子之风,无所不适,“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而活泼则是对革命干部的要求,说的是昂扬向上的集体风貌;当然若用到个人身上,这个词就基本上是阴性的:属于妇女或儿童。

做到“活泼泼”大难。——顺便说一句,朱夫子对现代中国政治语言其实是有隐蔽的影响,不唯活泼,诸如活学活用、狠斗私字一闪念,其实都颇具理学风范。“活”这个范畴在朱子是体也是用,当然现代中国人更强...

Read more

庄之蝶论


 

庄之蝶在古都火车站上即将远行而心脏病或脑溢血发作,至今十七年矣。

十七年后,再见庄之蝶,他依然活着。

在此期间,《废都》遭遇了严峻的批评,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对《废都》的批评成为了重建知识分子身份的一个重要契机:偶然的遭遇战迅速演变为全力以赴的大战,人们终于找到了一架风车:这个叫庄之蝶的人,这个“颓废”、“空虚”、“堕落”的人。十多年后重读对庄之蝶连篇累牍的判词,我能够感到当日诸生诚挚的人文关切,但我也注意到有一件事不言自明地成为了立论的前提:作为文学人物,庄之蝶是知识分子的镜鉴——也不知是不是风月宝鉴,反正,揽镜自照的知识分子们感到大受冒犯。

我当然能够体会受到...

Read more

思想性断想


 

    1·谈到了思想性,有作家朋友沉吟片刻,曰:我是个艺术家,我关心的是人类生活,我希望人们在我这里看到真实的经验、鲜明的形象,我并不生产思想。

我不得不动用思想能力,费力地理解他在说什么。我当然同意文学要保持对人类经验的忠诚,但是我恰恰认为艺术家要保持这种忠诚就需要思想。

人们对“思想性”的本能警觉很大程度上是源于过去的文学经验,把“思想性”的尺度理解为对作家的强制性要求,理解为公式化、概念化。

先让我们思考一下“真实”。真实并不是一块石头,等着你抓到手里,它首先是个动词,是有巨大难度的认识过程和表达过程,思想的惯性,话语的成规,...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