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刘军宁

1993年北京大学政治学博士。曾为中国社科院政治学所研究员,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访问学者。现为文化部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作为年轻一代政治学者的领军人物,刘军宁策划了《公共论丛》、《民主译丛》、《公共译丛》、《政治思潮丛书》,著有《民主、共和、宪政》、《权力现象》和《保守主义》等著作。

一场游戏,一场梦!


美国总统老布什邀请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和中国领导人邓小平访美。一次这三位要人从白宫出门时,老布什的汽车在前面引路,叶利钦的车紧随其后,而邓小平的车则跟随在叶利钦的后面。在一个路口老布什的车往右拐弯了,叶利钦的车也跟着打了右灯往右拐,此时邓小平的司机赶紧请示小平该怎么办,邓小平毫不犹豫地下了指示:“打左灯,往右拐!”

  民间政治笑话

 

  中国的改革,从三十年前的轰轰烈烈,到今天的死气沉沉。不论官方与舆论如何打气,始终不见起色。中国的改革事业,难道真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使命?难道真的要寿终正寝了吗?今天,中国改革所处的困境,使我想起了自二十多年前至今一直流行的一个民间看法。这个不知谁发明的...

Read more

刘军宁:亨廷顿的三重身份


对中国政治学界乃至整个学术界而言,刚刚去世的亨廷顿教授也许是当代海外政治学家中影响最大的一位。有趣的是,他对中国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的兴趣,我也没有查到他有来过中国进行过任何正式学术访问的记录。本世纪初,我在哈佛流浪期间与亨廷顿教授曾有一面之缘,当时聚会的人很多,我们只是做了简单的寒暄。没想到七年之后,先生已经作古。


就像亨廷顿发现人类历史中有三次民主化浪潮一样,亨廷顿的学术立场也在中国掀起了三次小小的浪潮。中国学术界的第一次亨廷顿浪潮是他的《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初版于1968年)一书。这本书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来到中国,打开了中国的政治学界认识比较政治学、政治发展研究的大门。政治稳...

Read more

普世价值与“文明冲突”


案:本文是对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评论,写于1994年。在亨廷顿去世之际,重贴此文。原标题为:“殊别价值与普世价值之间:文明冲突的另一面”



普世价值与“文明冲突”


刘军宁



文明与文明之间只会摩擦,文明与野蛮之间才会冲突!



判断文明间会不会发生冲突,首先要探讨文明为什么冲突,即是否存在导致文明冲突的重大肇因。这种肇因首先又必须从文明的内部去寻找。本文试图通过对文明内部价值构成的剖析来对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 1作一个简要的评估。
从价值构成上看,每一种文明都含有殊别价值和普世价值两种成...

Read more

刘军宁:对亨廷顿教授的一次虚拟访谈


刘军宁 (进入专栏)
民主化军师视野中的中国转型---对亨廷顿教授的一次虚拟访谈

问:亨廷顿教授,你的每一部主要著作几乎都已译成了中文。你不关注中国,但是你的著作却在中国产生巨大的影响。你也许对中国没有特别的兴趣,但是中国读者对你的想法可是有很大的兴趣。中国的读者累计了很多问题,一直等有机会向你请教。你竟匆匆离去。现在只有通过虚拟的访谈,中国读者才有机会聆听你亲自答疑解惑。这里请允许我先从一个小问题开始。为什么在有生之年竟未能访问中国?
答:应该承认,这一辈子未去中国是我一个很大的遗憾。其实,我有几次机会去中国看看,但是由于当时手头忙于其他事情,最终还...

Read more

“保守”与“反动”有什么错?


保守主义常常被戴上“反动”的“帽子”。保守主义究竟是否“反动”呢?顾名思义,反动,即主张社会朝相反方向运动的人;反动派,通常是那些不惜流血也要复辟旧制度的人。柏克所推崇的保守主义反对大革命,这给人留下的印象是柏克及保守主义维护旧制度。其实,柏克所代表的英国的代议政体不知比大革命中建立起来的恐怖政权先进、文明多少倍!而法国通向英国式的代议政体的道路一直坎坷不平,数百年的反反复复,历四代共和与帝制的嬗递才于1958年走上了正轨。所以,大革命并不先进,柏克所维护的制度并不落后。保守主义者也自认为在一定程度上“反动”、“悲观”,但并不以此为耻。保守主义具有强烈的历史感和传统感。生活的根基恰恰就扎...

Read more

刘军宁:燃油税是个宪政议题


中国已经进入纳税人时代。所有的中国人都已是纳税人了,中国公民的每一次支付举动都是在直接或间接地给执政党和政府缴税。在公民与宪政时代,国家存在的唯一理由就是为作为纳税人的公民服务。任何征税都必须得到纳税人的同意。纳税人的根本权利是有权挑选谁来做为他们服务的仆人。中国没有真正受纳税人委托的代表制度来监督政府的税政行为。没有任何有效的措施可以阻止食税者把手伸向纳税人的钱袋。对食税者拿走的税款及其用途,纳税人毫无发言权,遑论对征税与执政者支出的监督权。虽然纳税人的称呼已经初步获得了法律地位,但是纳税人的权利还有待进一步落实。燃油税就是最新近的一个实例。
2008年12月18日,中国国务...

Read more

中国趋向保守主义吗?


一部20世纪的中国史,直到最近几年以前,基本上是激进的、反中国传统的历史,而反传统的意图是为实现中国的进步、中华民族的腾飞。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向传统发出的火力最猛烈的时候(如文革时期),也是我们倒退的步伐迈得最大的时候。可见,反传统本身并不自动导致社会的进步,这或许是因为火力越大,后坐力就越大。传统既不是可以阻断的,也不是可以随心所欲地任意创造的。任何“阻断传统”或“创造传统”的宣告在保守主义看来都是一厢情愿、不自量力的。
中国历史上未曾出现类似于柏克的保守主义学说,但的确曾经有一些与保守主义原则并行不悖的保守主义因子。例如,孔子的中庸哲学、敬天的态度,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

Read more

为什么老百姓的财产不必公开?


为什么老百姓的财产不必公开?
  刘军宁
  在这个月结束的人大政协两会上,关于官员财产公开的热烈讨论是为数不多的亮点之一。
  官员财产公开,是指官员将自己的财产向法律指定的机构申报登记,并加以公开。如果登记申报,却不向外界公开的话,民间无以监督。如果官员仅仅公开而没有正式的登记申报的话,那么,其严谨的程度可能不足,而无法加以衡量监督。所以,官员的财产既要申报登记,也要将结果向全社会公开。
  在最近关于财产公开的讨论中,民众站在坚决支持的一方,官员多半站在坚决抵制的一方。乍看起来,单方面要求官员财产公开,给人感觉是要跟官员过不去,是让官员出丑,让老百姓开心。但是,我认为不是这样。
  在中国要...

Read more

五四与中国历史的转折


案:今天是五四运动九十周年,特贴此文
治武力干政,排除以一人、一派独揽政权,希望以思想自由、个性解放唤醒人们的自主意识,摆脱奴性。辛亥革命虽然终结了帝制,但取而代之的不是现代的自由民主政治,而是军阀的寡头统治。徒有“共和”门面的政府虽试行政党政治,但政权实际上完全被军阀所操纵。“府院”内,勾心斗角;江湖上,兵戎相见。在武力的威吓和金钱的收买下产生和运作的国会不可能成为中国人民的利益的代表者。当时的政治制度仍然把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排斥在政治参与的大门之外。巴黎和会的结局可想而知。八十年后的今天,我们作为五四后来人,遥想德先生当年,妄议其得失,难免有事后诸葛之嫌。不过,重要的不是追究责任,而是...

Read more

像老子那样对待“侯王”


老子思想给我最大的印象是他不认可君臣之道。他不仅不认可君上臣下君尊臣卑的君臣之道,而且主张损上益下。正是这一点把老子与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政治思想区分开来,甚至也把老子与庄子、淮南子等后来的道家政治思想区分开来。在儒家的所有典籍中自不用说,在庄子、淮南子这样的道家典籍中也随处可见儒家式的君臣之道的印记。
在五千言的《道德经》中,“臣”只出现两次,一次是作为动词,与作为政治身份的臣民没有关系;一次是作为名词: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老子的态度是极其鲜明的:忠臣是国家昏乱的指标。忠臣都要不得,还要奸臣干什么?儒家的君臣之道认为:作为臣民,每个...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