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游戏,一场梦!
民间政治笑话
中国的改革,从三十年前的轰轰烈烈,到今天的死气沉沉。不论官方与舆论如何打气,始终不见起色。中国的改革事业,难道真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使命?难道真的要寿终正寝了吗?今天,中国改革所处的困境,使我想起了自二十多年前至今一直流行的一个民间看法。这个不知谁发明的...
作者文章归档:刘军宁
对中国政治学界乃至整个学术界而言,刚刚去世的亨廷顿教授也许是当代海外政治学家中影响最大的一位。有趣的是,他对中国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的兴趣,我也没有查到他有来过中国进行过任何正式学术访问的记录。本世纪初,我在哈佛流浪期间与亨廷顿教授曾有一面之缘,当时聚会的人很多,我们只是做了简单的寒暄。没想到七年之后,先生已经作古。
就像亨廷顿发现人类历史中有三次民主化浪潮一样,亨廷顿的学术立场也在中国掀起了三次小小的浪潮。中国学术界的第一次亨廷顿浪潮是他的《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初版于1968年)一书。这本书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来到中国,打开了中国的政治学界认识比较政治学、政治发展研究的大门。政治稳...
案:本文是对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评论,写于1994年。在亨廷顿去世之际,重贴此文。原标题为:“殊别价值与普世价值之间:文明冲突的另一面”
普世价值与“文明冲突”
刘军宁
文明与文明之间只会摩擦,文明与野蛮之间才会冲突!
判断文明间会不会发生冲突,首先要探讨文明为什么冲突,即是否存在导致文明冲突的重大肇因。这种肇因首先又必须从文明的内部去寻找。本文试图通过对文明内部价值构成的剖析来对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 1作一个简要的评估。
从价值构成上看,每一种文明都含有殊别价值和普世价值两种成...
一部20世纪的中国史,直到最近几年以前,基本上是激进的、反中国传统的历史,而反传统的意图是为实现中国的进步、中华民族的腾飞。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向传统发出的火力最猛烈的时候(如文革时期),也是我们倒退的步伐迈得最大的时候。可见,反传统本身并不自动导致社会的进步,这或许是因为火力越大,后坐力就越大。传统既不是可以阻断的,也不是可以随心所欲地任意创造的。任何“阻断传统”或“创造传统”的宣告在保守主义看来都是一厢情愿、不自量力的。
中国历史上未曾出现类似于柏克的保守主义学说,但的确曾经有一些与保守主义原则并行不悖的保守主义因子。例如,孔子的中庸哲学、敬天的态度,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
案:今天是五四运动九十周年,特贴此文
治武力干政,排除以一人、一派独揽政权,希望以思想自由、个性解放唤醒人们的自主意识,摆脱奴性。辛亥革命虽然终结了帝制,但取而代之的不是现代的自由民主政治,而是军阀的寡头统治。徒有“共和”门面的政府虽试行政党政治,但政权实际上完全被军阀所操纵。“府院”内,勾心斗角;江湖上,兵戎相见。在武力的威吓和金钱的收买下产生和运作的国会不可能成为中国人民的利益的代表者。当时的政治制度仍然把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排斥在政治参与的大门之外。巴黎和会的结局可想而知。八十年后的今天,我们作为五四后来人,遥想德先生当年,妄议其得失,难免有事后诸葛之嫌。不过,重要的不是追究责任,而是...
老子思想给我最大的印象是他不认可君臣之道。他不仅不认可君上臣下君尊臣卑的君臣之道,而且主张损上益下。正是这一点把老子与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政治思想区分开来,甚至也把老子与庄子、淮南子等后来的道家政治思想区分开来。在儒家的所有典籍中自不用说,在庄子、淮南子这样的道家典籍中也随处可见儒家式的君臣之道的印记。
在五千言的《道德经》中,“臣”只出现两次,一次是作为动词,与作为政治身份的臣民没有关系;一次是作为名词: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老子的态度是极其鲜明的:忠臣是国家昏乱的指标。忠臣都要不得,还要奸臣干什么?儒家的君臣之道认为:作为臣民,每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