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毛丹青

旅日华人作家。北京大学毕业后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1987年移居日本,做过鱼虾生意当过商人。从1999年开始双语写作,曾获日本第28届篮海文学奖,其日语作品被多次用于日本大学高考试题,在日本有固定的书友会,获奖著书曾分别由日本放送协会(NHK)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连续朗读播放。   
毛丹青中日文著作及译书:
《禅与中国》译著;
《叹异抄》译著;
《发现日本虫》;
《中国人如何看待落日的日本》合著日本草思社;
《日本虫眼纪行》日本法藏馆;
《虫眼观日》日本《朝日新闻》出版局;
《日本虫子日本人》广州花城出版社;
《日本虫眼纪行》日本文艺春秋社;
《出家与其弟子》译著。

圣诞节的光与暖


  这么多年常跑外,但圣诞节这一天往天上飞大概还是头一次,而且非常赶巧的是临登机前遇见了天理大学的朱鹏教授和他夫人。他问我:“大圣诞节的,你这是飞哪儿呀?”



  我回答:“飞长春讲演。”

 

  “哦。好事!”朱鹏教授跟往常一样,始终微笑。我接下来问:“你们大圣诞节的往哪儿飞呀?”

  “回老家天津看看”他一边回答,一边拿出登机牌看看。记得大约是10多年前,作家莫言第一次访问日本的时候,我开车跟他一起去过朱教授的家,然后还游览了一整天的奈良,当时他的儿子还是个小学生,蛮文静的样子,日语说得比中文利索多的感觉。我问朱教授:“你家大公...

Read more

日本学生不愿留学的理由


  《蜗居》是部好戏,但同样的发音用“窝”字跟日本人说事儿也许会更生动。这周,日本政府发表了一个统计数据,说赴海外的日本留学生2008年比前一年递减了11%,人数为6万6千多人,而这个数字与1998年持平,最高峰是2004年赴海外的日本留学生曾达8万3千人。难怪我周围的日本学生跟过去比,拿中国说事儿的人明显减少,看来都是经济不景气才导致了“窝国”吧。

 

  这份数据还排列如下内容:根据经济协力开发机构统计,2008年赴美的日本留学生达2万9千人,比前一年递减了14%,去中国的日本留学生1万6千多人,递减了10%,其中递减幅度最大的是赴英的日本留学生,只有4...

Read more

圣诞节时的日本人的喜感


  记得刚到日本第一年的圣诞平安夜,走在京都的马路上遇见一位僧侣,冷不丁对我说:“Merry Christmas!” 当时把我吓了一跳,一边看他和蔼可亲的面孔,一边觉得他的黑色僧服与圣诞节传统的红绿色似乎不是一个境界。不过,话归这么说,人一旦过上节,内心多少都会产生喜感。

 

  这些天的东京出现了圣诞哈雷族,据说是由一个志愿者组织策划的,这个名叫“哈雷圣诞老人俱乐部”的组织集合了150多辆哈雷摩托车,沿路为人祝福,而且还举出大标语一个劲儿呼吁“不要虐待儿童!”

 

  同样一个时间段,京都出现了圣诞马拉松比赛,据说已经是第9个年头了,为...

Read more

我的中日两国的学生


  我认识位书店打工的中国留学生,酷爱中国文学,老跟书店老板唠叨那些事儿,结果日子长了,弄得老板也读起中国小说来,而且还时常叫好,显得十分投入。最终的结果是这家书店把中国的小说几乎全摆到了架子上最明显的位置。这桩好事还得感谢刚才那位中国留学生才对。因为他跟我说:“我为中国文学加油!”



  我在日本的女子大学讲公共课最尴尬的场面说起来都好笑,因为要环保,教室禁止使用空调,天热人多,全教室的女生坐得满满的,等到下课的时候才发现,我的身上已经沾上各种品牌的香水味儿,而且香味儿全串了行,变得异常浓烈!呜呼。

 

  上完课,讲的是《人与宗...

Read more

日本文学的贫困假说


  昨天下午在名古屋市立大学讲演后,参加了美国作家李维·英雄(Ian Hideo Levy)的座谈会,席间由土屋胜彦教授主持,关键词之一是“越境文学”。所谓“越境”,从狭义上说,专指“使用非母语从事文学创作的人”。单拿日本文坛这一块说事儿,李维·英雄属于先驱者,他翻译了日本古典文学《万叶集》英文版,并获得了全美图书奖。后来立志于日文原创,一发不可收拾,连续发表了日文小说。用他自己的话说:“从20岁到40岁,我几乎是全部浸泡于日文写作之中的。”

 

  我讲的题目是《当代中国文学的越境性》,其实跟他的关注十分相近,还是用他的话说:“从40岁开始,我逐渐把自己的...

Read more

村上春树的神话被谁打破了?


  今天有一部长篇小说《KAGERUO》开始席卷日本各大书店,以首印43万册高调亮相的小说作者叫水岛宏,演艺界称他“M.HIRO”,日本80后男演员。尽管这部小说是他的处女作,但其罕见的气势已超过了村上春树《1Q84》首印25万册的记录。作为纯文学的销售量,引发了众多媒体的关注。



  水岛宏的真名叫“斋藤智裕”,因为他在投稿时从不用艺名,所以没人知道他就是银幕上的水岛宏,今年他为了应募小说大奖,把花了两年时间写下的《KAGEROU》投给了第五届白杨社小说大奖,并从1285篇应募小说中一路胜出,一直到获奖为止,没人知道他究竟是谁。获奖后,他在媒体见面...

Read more

日本什么酒店让人觉得最牛


  日前,《新周刊》给了我一份问卷,问我“心目中的最好酒店”是哪个?也许因为我旅居日本,经常来往于中日两国,所以跟其他被问者的回答应该不一样才对,我想这也是年轻编辑的期待所在。

 

  在京都有一座著名的佛山,叫“比睿山”,山上有一家LV的设计师设计的法国酒店,叫L'Hotel de Hiei。这个酒店我坚持每年住一宿,住了10年,每年12月的第一个,或者第二个星期的周末一定会入住这家酒店选择冥想。因为这家酒店的口号是:“亲爱的住客,希望在这里你可以找回你失去的时间。” 从此之后,这句口号也变成了我心目中唯一的好酒店的标准。

 

 &n...

Read more

发生在我周围关于爱的四件真事


  参加了毕业生的忘年会。席间说起今年最让我感动的事,一个做白领两年的女生说:“我结婚1年多了,办婚礼的时候,上司也参加了,还祝了词。今年有一天,加班到了晚上,谁都忙得不可开交时,上司突然让我送份信到另外一家公司。路上,我才发现信封上写的是恭喜你结婚1周年,快回家吧。算我送你的礼物。”



  在日本学生的婚礼上听到最美丽的话是女儿送给母亲的。当时,新娘面对她的母亲说:“您就像邮票的背面,无论表面如何美丽,但背面永远都要用浆糊紧紧地贴在信封上,说什么也不能让邮票掉下来,而且还必须让它的表面美丽。亲爱的母亲,您的女儿和您就是这张邮票的正反两面,因为有了您,我才变得美...

Read more

什么样的日本人叫我觉得各色


  很多年前,曾经租过一幢小楼,说是小楼,其实也是楼靠楼,日本典型的住宅景观之一。每家都有个院子,院子也是院子靠院子,难怪日本人往往把住宅的窄小形容为“猫脑门儿”,意思是说:“小得可怜,可怜到跟猫脑门儿的大小差不多!”

 

  小楼住过一段时间后,自然也跟邻居熟悉起来,早出晚归,一旦遇见对方时,多少都会打个招呼,晴天时说:“今天真是个大好天呀!” 阴天时说:“这天恐怕要下雨,带上雨伞保险!” 但凡有了这类寒喧,邻居都会和颜悦色,要么鞠鞠躬,要么对我笑笑,看上去挺和谐的样子。

 

  不过,事情也有另外一面。有一天,家里来了借宿的好友,他是...

Read more

日本老年人的处世哲学


  红叶进入了最后的红,晚秋已过,空气中的寒气开始让人觉得冬天已到。昨晚参加了一个日本读者联谊会,其中有位老人至今还记得我10多年前写的书的一个细节,她跟大家说:“毛先生的日文表达奇特,比如把小事情说成鸡毛蒜皮,连个针尖儿大都不如之类。”


 

  其实,作为非母语的写手,对于母语惯用的表达方式,不仅不排斥,反而应该更积极地将其注入非母语之中才能获得文字表达上的新境界。几年前跟写德文小说的日本女作家多和田叶子谈过这个问题,后来由东京的水声社出版了一本谈话集,封面上的广告词是“她与他在文字的境界线上跳舞!”

 

  让我还是把话说回到刚...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