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回答:“飞长春讲演。”
“哦。好事!”朱鹏教授跟往常一样,始终微笑。我接下来问:“你们大圣诞节的往哪儿飞呀?”
“回老家天津看看”他一边回答,一边拿出登机牌看看。记得大约是10多年前,作家莫言第一次访问日本的时候,我开车跟他一起去过朱教授的家,然后还游览了一整天的奈良,当时他的儿子还是个小学生,蛮文静的样子,日语说得比中文利索多的感觉。我问朱教授:“你家大公...
作者文章归档:毛丹青
《蜗居》是部好戏,但同样的发音用“窝”字跟日本人说事儿也许会更生动。这周,日本政府发表了一个统计数据,说赴海外的日本留学生2008年比前一年递减了11%,人数为6万6千多人,而这个数字与1998年持平,最高峰是2004年赴海外的日本留学生曾达8万3千人。难怪我周围的日本学生跟过去比,拿中国说事儿的人明显减少,看来都是经济不景气才导致了“窝国”吧。
这份数据还排列如下内容:根据经济协力开发机构统计,2008年赴美的日本留学生达2万9千人,比前一年递减了14%,去中国的日本留学生1万6千多人,递减了10%,其中递减幅度最大的是赴英的日本留学生,只有4...
记得刚到日本第一年的圣诞平安夜,走在京都的马路上遇见一位僧侣,冷不丁对我说:“Merry Christmas!” 当时把我吓了一跳,一边看他和蔼可亲的面孔,一边觉得他的黑色僧服与圣诞节传统的红绿色似乎不是一个境界。不过,话归这么说,人一旦过上节,内心多少都会产生喜感。
这些天的东京出现了圣诞哈雷族,据说是由一个志愿者组织策划的,这个名叫“哈雷圣诞老人俱乐部”的组织集合了150多辆哈雷摩托车,沿路为人祝福,而且还举出大标语一个劲儿呼吁“不要虐待儿童!”
同样一个时间段,京都出现了圣诞马拉松比赛,据说已经是第9个年头了,为...
昨天下午在名古屋市立大学讲演后,参加了美国作家李维·英雄(Ian Hideo Levy)的座谈会,席间由土屋胜彦教授主持,关键词之一是“越境文学”。所谓“越境”,从狭义上说,专指“使用非母语从事文学创作的人”。单拿日本文坛这一块说事儿,李维·英雄属于先驱者,他翻译了日本古典文学《万叶集》英文版,并获得了全美图书奖。后来立志于日文原创,一发不可收拾,连续发表了日文小说。用他自己的话说:“从20岁到40岁,我几乎是全部浸泡于日文写作之中的。”
我讲的题目是《当代中国文学的越境性》,其实跟他的关注十分相近,还是用他的话说:“从40岁开始,我逐渐把自己的...
日前,《新周刊》给了我一份问卷,问我“心目中的最好酒店”是哪个?也许因为我旅居日本,经常来往于中日两国,所以跟其他被问者的回答应该不一样才对,我想这也是年轻编辑的期待所在。
在京都有一座著名的佛山,叫“比睿山”,山上有一家LV的设计师设计的法国酒店,叫L'Hotel de Hiei。这个酒店我坚持每年住一宿,住了10年,每年12月的第一个,或者第二个星期的周末一定会入住这家酒店选择冥想。因为这家酒店的口号是:“亲爱的住客,希望在这里你可以找回你失去的时间。” 从此之后,这句口号也变成了我心目中唯一的好酒店的标准。
&n...
很多年前,曾经租过一幢小楼,说是小楼,其实也是楼靠楼,日本典型的住宅景观之一。每家都有个院子,院子也是院子靠院子,难怪日本人往往把住宅的窄小形容为“猫脑门儿”,意思是说:“小得可怜,可怜到跟猫脑门儿的大小差不多!”
小楼住过一段时间后,自然也跟邻居熟悉起来,早出晚归,一旦遇见对方时,多少都会打个招呼,晴天时说:“今天真是个大好天呀!” 阴天时说:“这天恐怕要下雨,带上雨伞保险!” 但凡有了这类寒喧,邻居都会和颜悦色,要么鞠鞠躬,要么对我笑笑,看上去挺和谐的样子。
不过,事情也有另外一面。有一天,家里来了借宿的好友,他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