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钱理群

男,1939年1月30日生于四川重庆,祖籍浙江杭州。1956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1960年毕业。1960—1978年先后在贵州省安顺地区卫生学校、地区师范学校任教。1978年考取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研究生,师从王瑶、严家炎先生攻读现代文学,1981年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与教学。

现在谁都不愿像鲁迅那样对待现实


  钱理群:我觉得影响越来越大。这几年有一种思潮,主张回到“文革”,或者给“文革”很高的评价。现在社会问题越来越严重,有些人就主张用“文革”的方式来解决社会问题。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我们长期遗忘历史,年轻一代对“文革”时期实际的政治情况、真实情况恐怕都不知道了,于是真实的历史面貌可以被任意解释了。没有走出“文革”,还包括思维方式中的非黑即白、非对即错。(学生)从小就被教育——要有明确态度,站这边站那边。我们的历史没有得...

Read more

每代人都被上代人不满,最后还是接了班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以最尖锐的形式突然呈现在我面前

我出生于1939年,按今天流行的说法,应属于“30后”那一代。

我于1960年大学毕业,经过一番曲折,最后被分配到贵州安顺卫生学校教语文。那年我21岁,我的学生年龄和我差别不大,属于“40后”。

我出生在一个上层社会的旧式大家族,在南京、北京等大城市长大,小学、中学与大学读的都是名牌学校,自己也是以当作家、学者为追求的。一下子到了边远、底层的专科学校教书,这样的反差实在太大,可以说,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以最尖锐的形式突然呈现在我面前,要年轻的我独自应对:如何面对现实?还要不要坚持自己的理...

Read more

圆梦、好奇心和发现的冲动


  在精神自省、自赎与自救外,我的另一个写作的动力,就是为了“圆梦”。

  我这个人经常做梦,很喜欢做梦。而且我的第一篇公开发表的文章就是写梦。也是在当研究生的时候,查旧的报刊,发现了民国三十七年,就是1948年9月25日《中央日报》上的《儿童周刊》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假若我生了两只翅膀》,作者是中大附小钱理群。这就是我的第一次见诸铅字的作品。我今天朗读一下:

  “假如我生了两只翅膀,一定要飞到喜马拉雅山的最高峰,去眺望全中国的美景:那带子般的河流,世界上最长的长城,北平各种的古迹和古代的建筑,烦嚣的上海,风景优雅的青岛,那时我是多...

Read more

一个年青人看起来都很世故的年代


       读书是不是就只是苦呢?如果只是一件非常苦的事情,那我在这里号召大家吃苦我就不讲道德了。世上真正的学术,特别是具有创造性的学术研究是非常愉快的。

       现在我讲学术的另外一个方面。这话要从我读中学时说起。我读中学的时候是一个非常好的学生,很受老师宠爱,品学兼优。我高中毕业的时候,语文老师劝我学文学,数学老师劝我学数学,当然后来我学了文学。高考时用今天的话说“非常牛”,所以我报考了取分最高的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我高中毕业的时候,学校让我向全校的学生介绍学习经验,...

Read more

告别的时刻到了


    今天是20141212日,我想起了2002627日,我在北大上最后一课的情景。上完课以后北大的网上立刻传出了600来个帖子,中心意思是钱老师一路走好

 

我最认同的是其中的一个帖子,它说钱老师该说的已经说了,愿意听的人也听了,不愿意听的也就不听了,也该退休了。今天的会使我想起了这段话,就是我该写的写了,愿意看的看了,不愿意看的他也不看了,应该告别了——具体来说,是告别学术界,而不是告别学术。

 

实际上最近这两年,我是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准备收手。我今年做了...

Read more

为政治服务的“于丹现象”


于丹的《〈论语〉心得》有意遮蔽孔夫子作为“激进的社会批评家”的一面,“忽略儒家思想的批评性传统”,在面对中国现实的巨大矛盾时避而不谈政府的责任,而一味诱惑百姓逃避社会,退回内心,她实际是倡导安于现状的,是为政治服务的,具有尖锐的政治性。

 

于丹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讲《论语》引起了中外媒体的广泛关注,值得注意的是知识界、学界的反应。有著名学者公开表示支持和赞赏,认为“她在新的社会条件下讲生活快乐,安贫乐道,普及了《论语》等经典,使国人有了类似《圣经》、佛经和其他宗教读物一样的东西”(《南方周末》20...

Read more

大学应是精神堡垒


  理想大学的理念从何而来?我认为,它从先进的教育思想来,从外国的经验来,从中国的传统经验来。我个人更重视中国20世纪教育经验的总结。20世纪中国教育有很多经验和教训,从中可以总结出我们的理想教育。

  20世纪中国教育最成功的大学有两个标本:一个是蔡元培时期的北京大学,一个是西南联大。从这两所大学经验里,可以提升出两个理念,即大学的理念和大学的基本功能。

  大学的功能有两个,一个是革命性功能,一个是保守性功能。

  首先,大学有革命性功能。革命性功能就是对社会发展的既定形态和已有的知识文化体系以至于人类自身,不断地进行反省、质疑和批判,并且进行思想、文化、学术的新的...

Read more

“文学时代”凄婉、美丽的回响


  王翔这本小说放在我这里,已经有两年了。

  初读其中的几个章节,我就有一种莫名的感动,但似乎又说不清楚。我知道王翔期待我能够为他的这本倾尽心血之作,说些什么;这反而成了我的一个负担,不知从何说起,就放下了。它躺在书桌上的书堆里,默默提醒我:无论如何也要说点什么。直到今年春节,才下决心要偿还这笔“心债”。仔细读了,依然感动,而且朦胧地感觉到,它不仅和王翔的生命,而且和我的生命都有某种说不清、理还乱的关联。这样的感觉让我既温馨又沉重,却又无法说出其中的缘由。直到今天早晨,随便翻到子平兄前几天送给我的《远去的文学时代》--这也是我的习惯:文章写不出就去翻闲书,...

Read more

中国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艰难


  第一、超教育而言教育。

  我们今天已经无法就教育而谈教育了,必须超越教育而谈教育问题。我为什么提出这样一个命题呢?

  去年我和北大的志愿者一起作了一件事:为教育界前辈高仁山先生出文集,建墓立碑。高仁山先生是蔡元培时代的北大教育系主任,也是中学教育改革的一位先驱。他后来成了国民党的左派,参与革命活动,因而成为继李大钊之后第二个被张作霖杀害的先烈,而且他是被押送到菜市口公开问斩的,是北大唯一的一个如此惨烈牺牲的教授。但人们却把他遗忘,几十年无人问津。我们这些北大的教师、学生也是因为偶然的原因,了解到高仁山先生的事迹,深感有愧先烈,经过好几年的努力,才在香山植物园将他迁坟安...

Read more

鲁迅与中国现代思想文化


  鲁迅在100年前(1903年)所写的一篇文章里,引人注目地引述了德国思想家尼采的一段话:“吾行太远,孑然失其侣,……吾见放于父母之邦矣”。这是一个不祥的预感,似乎预告了鲁迅一生的命运,以及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思想史上的历史地位与处境:他永远是一个孤独的思想先行者。

  一、鲁迅思想发展的道路

  日本时期:“别立新宗”,“立人”而“立国”

  鲁迅的思想、文学活动是于20世纪初在日本开始的:1903年、1908年间,在留学生刊物《浙江潮》、《河...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