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钱理群

男,1939年1月30日生于四川重庆,祖籍浙江杭州。1956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1960年毕业。1960—1978年先后在贵州省安顺地区卫生学校、地区师范学校任教。1978年考取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研究生,师从王瑶、严家炎先生攻读现代文学,1981年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与教学。

我们为什么要纪念马小平


  我真的非常感谢王瑛女士和主办方给我一个机会,在座的很多人我们都是神交已久,或者文字之交已久,但是没有见过面,有这样的机会我真的非常的感谢。

  这次会议我觉得很遗憾的就是有三位老师没有来,一位是南师附中的王栋生老师和南师附中的王雷老师,因为我是南师附中的,他们都是我的学弟,他们此刻在南京也有活动所以就没有来。还有一位四川的李国宾老师,我和他相识很有意思,是他的学生找我说钱先生你一定要写一下李老师,你不写不行,我就想这个老师的学生怎么这么爱他,因此我就把他的书找来看,他已经得了癌症,在他动手术之前我赶着把文章写好,这次我一定要请他来,但现在他的状况不是很好,所以就没有来,因此我觉...

Read more

民主不能用战争方式输出


我要说的第一:我是和平主义者。我是研究文学的,对文学来说,是具体人个体生命是最重要的。而且,我现在感觉悲哀的是,这场战争变成了一种游戏,大家都在看,还没有打完,就议论战后怎么分赃。还有"难免论",难免要伤平民,还有人说长痛不如短痛。这一类的说法,我当时想这痛意味着什么?这个痛意味着生命的消亡,我们是不是太轻松谈这个痛了。所以,在我的立场上,萨达姆我反对,美国我也反对。"9.11"给美国人的印象太深了,而且第一次被打到自己的国土上,让他们感觉到一种即刻的危机,所以说为了自己的安全而接受了“先发制人”。但是我有一点怀疑,难道说为了保证我的安全,我的生命,那么别的国家--比如伊拉克,阿富汗,平...

Read more

中国大学的问题与改革——我的追问、思考和言说立场


在这次北大人事改革的讨论中,人们重复得最多的是几个关键词:"改革","世界一流大学","一流教授"等等。这也是当下中国与中国教育界最流行的时代词语,用我们中国人最习惯的说法,这是时代潮流,是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的。这当然不可、也不能反对。而且方案一提出,讨论刚开始,就有了预言:这次北大改革将给北大,以至整个中国教育带来怎样、怎样的辉煌。这也是我们中国人的习惯性思维:凡改革一定改变历史,而改变历史一定具有正面的历史意义。

  但正是这些作为讨论前提的习惯性的说法,习惯性的思维,以及背后的创造历史的冲动,都是可以进行质疑与追问的——


  "改革"--"为什么改革?要改革什么?谁来改革或者谁被改革?...

Read more

中国大学的问题与改革——我的追问与思考,以及我的言说立场


在这次北大人事改革的讨论中,人们重复得最多的是几个关键词:"改革","世界一流大学","一流教授"等等。这也是当下中国与中国教育界最流行的时代词语,用我们中国人最习惯的说法,这是时代潮流,是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的。这当然不可、也不能反对。而且方案一提出,讨论刚开始,就有了预言:这次北大改革将给北大,以至整个中国教育带来怎样、怎样的辉煌。这也是我们中国人的习惯性思维:凡改革一定改变历史,而改变历史一定具有正面的历史意义。

  但正是这些作为讨论前提的习惯性的说法,习惯性的思维,以及背后的创造历史的冲动,都是可以进行质疑与追问的——


  "改革"--"为什么改革?要改革什么?谁来改革或者谁被改革?...

Read more

"真的知识阶级"的历史选择


  "真的知识阶级"的历史选择——读《关于知识阶级》及其他


  (一)


  1927年10 月25日鲁迅在上海劳动大学作了一次重要的演讲,题目是《关于知识阶级》。——顺便说一点,演讲稿也是鲁迅著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著名的有《娜拉走后怎样》、《未有天才之前》(《坟》),《革命时代的文学》、《读书杂谈》、《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而已集》),《无声的中国》(《三闲集》),《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上海文艺之一瞥》(《二心集》)、《文艺与政治的歧途》(《集外集》),《老调子已经唱完》、《帮忙文学与帮闲文学》、《今春的两种感想》(《集外集拾遗》)等。 读这些演讲稿,可以想见(至少是可以...

Read more

钱理群:我的教师梦


我作为附中的一位老师上课已经一个月了。课程快要结束了,最后借此机会向老师们做一个汇报。我今天想讲的,是“我的教师梦”。

  我这次来附中实际上是圆一个梦。我在北大2002年退休的时候,有学生问我退休后干什么?我说我退休后第一件大事要回贵州去一趟,因为当年我在贵州教了十八年的书。第二件大事是到附中来。去年到今年总算干完了这两件大事情。回归附中,就是重新做一次教师梦。前几天我和中学同学聚会,一位女同学谈起一件往事:1956年我们毕业时,全校举行过一次以“我的梦想”为题的演讲比赛。我获得了第一名,题目是“我的儿童文学家梦”,第二名就是这位女同学,讲她的梦想是要当一名乡村女教师。但梦的实现却非常曲...

Read more

关于大学教授到中学上课的思考







  大学教授到中学上点课,更准确、全面的说,还应包括中学老师到大学任教,这是一件值得提倡的事。说起来,这也并非新事,大学与中学的勾通,学术界与教育界的勾通,这本来就是五四新文化的一个传统。许多著名的大学教授、学者、作家在中学任教,中学名校的老师到大学授课,这都是一件很普通的事。这是可以开列一个很长的名单的。尽管这样一个传统曾中断了很久,但这些年又开始了恢复传统的自觉努力:许多大学教授,学院里的学者,积极参与中学教育改革,做了大量的工作。除了参加教育理念的讨论,教学课程标准的设置,教材与课外读物的编写之外,也包括到中学开讲座,作学术报告,据我所知,夏中义教授为上海七宝中学(按,请核实一下校...

Read more

《故事新编》漫谈—2004年11月27日在国林风的演讲



  今天我们讲一个比较感性化的、文学的问题,具体说来就是一个文学欣赏的
内容——《故事新编》漫谈。


  首先,讲一下为什么今天我们来漫谈《故事新编》。这其实是人们对鲁迅作
品认识的一个过程。在开始的时候,大家比较关注《呐喊》、《彷徨》和鲁迅的
杂文,同学们所熟悉的中学语文课本里所选的鲁迅的文章,恐怕大都出自这两部
小说和杂文,到了八十年代人们比较关注《野草》,到了九十年代、本世纪初,
至少在学术界都对《故事新编》感兴趣。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变化呢?这是一个
很有意思的问题,不过,今天在这里就不谈了,因为说起来话会比较多。我们还
是来读作品吧。


  (一)


  首先,对这个题目作一下解释。所谓《故事新编》,首...

Read more

谈周氏兄弟改造国民性思想


谈周氏兄弟改造国民性思想——“食人”、“做梦”、“演戏”


说“食人”<[--]>周氏兄弟改造国民性思想之一


  据许寿裳回忆,在1902年,鲁迅和许寿裳在一起经常讨论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第二个问题是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第三个问题是病根何在。这是本世纪初,鲁迅(我想也可以包括周作人)他们一代人经常讨论的问题。一直到鲁迅去世之前,1936年,他在一篇《立此存照之三》的文章里面,再一次提出希望有人翻译一本美国人的著作。美国人叫史密斯,他写过一本书,叫《中国人气质》,是他作为美国人对中国国民性的观察和一种看法。这本书是世纪初在日本出版的,对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形成产生过影响,鲁...

Read more

鲁迅与现代评论派的论战(一)


  本讲所要讨论的是:由女师大风潮所引起的鲁迅和“现代评论派”的论战。这场论战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最容易引起争论的。近年有很多人都根据鲁迅在与现代评论派论战中的表现,来判断鲁迅是“不宽容”的,“心地狭窄”等等。在我看来,这场论战不仅在中国现代思想史、文学史,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在鲁迅自身思想的发展上,也是重要的一个环节。这场论战引发了鲁迅的很多思考,使他产生了一系列的作品,如《朝花夕拾》,《野草》,《彷徨》的后半部,以及《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华盖集续编续编》里的杂文,实际上构成了鲁迅创作的一个高潮。大概就在1925、1926、1927年这三年,从五四时期的鲁迅...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