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改历程回顾与制度构建
宋晓梧
近段时间,社会各界对新医改方案的评述和争论比较多,其中争论最为激烈的就是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笔者认为,这个过程中,如果脱离中国改革的实际的路径或者中国宏观的改革背景,简单的拿美国、前苏联、东欧、英国的各种方案和中国的来比较,或者简单地拿现在的情况和计划经济阶段相比较,恐怕不太符合实际情况。简单说,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是初步探索阶段,第二是框架构建阶段,第三是全面建设阶段。这三个阶段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问题。
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初步探索
1984年—1992年是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初...
作者文章归档:宋晓梧

去产能要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实现供需动态平衡。去产能问题是这几年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也取得一定的成绩。现在,我们应该反思一下,中国的产能过剩是如何形成的?中国的产能过剩和一般发达国家有什么区别?我们的工作重点应该在哪里?从数据来看,我国的产能过剩问题比较严重。对过剩产能如何界定,到底产能利用率多高,算产能过剩了,在学术上还有不同的争论。借鉴美国的定义,大致上85%左右。
国际上发达国家经历的产能过剩一般分为三类,我们现在也在经历。一是投资消费失衡型产能过剩,我们国家投资和消费,这个比例曾经长期的失衡。十八大以...
转变发展方式重在界定政府和市场边界
转方式首先要明确思想
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宋晓梧首先是高度评价了“十二五”规划。他说,“十二五”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有一个很大的指导思想转变。不再突出G D P增长指标的重要性,而是更多地强调民生,并且明确提出来就业优先,而不是G D P优先。
“十五”规划、“十一五”规划的时候往往先把G D P指标定出来,保证在五年期间G D P平均增长的一个速度,比如说8%。然后把G D P增长8%分解,具体到外贸出口增长多少,投资、消费增长多少。随后再进一步分解,围绕G ...
许多社会问题已到矛盾激化零界点
中国过多依靠劳动力低成本的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社会矛盾激化,许多问题已经到了零界点,无论从国际经验还是从国内经济社会资源环境来看,我们不能被低收入的增长锁定,需要突破原有的瓶颈。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宋晓梧在海口举行的第72届中国改革国际论坛上说。
该论坛由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德国国际合作机构共同主办。本届论坛的主题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未来10年的中国”。
中国应该坚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线,中央已经明确提出,“十二五”时期转变经...
医改方案重在落实
新医改方案有重大突破
新医改方案第一次明确提出,建立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医疗保险和服务制度,我认为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历史性突破。
新的医疗保险明确了三个主要方面:职工医保,居民医保,农村医保。这是对的,过早提出建立统一的医疗保险制度,时间还不到,需要在此基础上逐步往前走。将来变成统一的医疗保险制度,这需要一个过程。
从中国实际情况看,这有待于二元经济结构的消除。中国城乡的社会经济背景差别还很大,因此,尽管目标是建立覆盖城乡的统一制度,但现在却可以先用不同制度把不同的群体覆盖进来。制度不一样,说的是不同医保水平有差异,医改制度本身并没有差异。比如,新型农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