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附记:拙著《边缘的求索》近期出版,是我评论文章中的一部分,自觉对读者会有点启发。现把张平主席的序言、自己的后记贴在这里。12.8)
《边缘的求索·序言》
 ...
作者文章归档:段崇轩
(作者附记:我身在国家的文学体制,深切体会到了它的“优越性”,也痛切感受到了它的“局限性”、乃至种种弊端。我并非不知“感恩”,也不主张毁掉这种体制,我只是认为应当改革它、重建它,使它符合社会和时代的发展,符合文学自身的规律,更加贴近普通民众的愿望,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我已陆续批评了文学评奖、专业作家体制、体制内文学期刊等等,大都发表在全国一些报刊上。最近又写了一篇批评文学研讨会会风的文章,发表在《文学自由谈》2010年第6期上,意在指出“官僚化”“行政化”思维对文学活动的扭曲和异化,而不是要指责批评哪一次活动和哪一些人,请大家明鉴、指教!2010年11月30日)
变味的文...
作者附记:搁笔数年的铁凝,又开始了她的短篇小说创作,我觉得新作《春风夜》是她的突破之作,对当下的底层文学创作也有诸多启发,写鉴赏文章一篇,贴在这里,请朋友们指教!2010.11.26
现代版的“鹊桥会”
——读铁凝短篇小说《春风夜》
中国古代朴素优美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其实是概括了社会人生的一些基本样态,成为后世文学不断翻新的重要母题。“牛郎织女的故事”就是一个经典例子。话说偷空下凡的织女,与牛郎结为夫妻,他们相亲相爱、男耕女织、生儿育女,小日子过得充实而幸福。老奶奶王母娘娘风闻此事,勃然大怒,立马派遣天兵天将把织女捉拿,带往天宫。牛郎用一对箩筐挑了儿女,...
(作者附记:多年来关注、偏重的是现实主义文学,现在却特别想解读一篇现代派小说,残雪的这篇《老蝉》给了我极大的思想启迪和艺术享受。但不知道这是不是“误读”?2010.10.13)
从一只蝉看世界
——读残雪短篇小说《老蝉》
今天的中国已进入一个市场化、世俗化时代,文学也大面积地功利化、媚俗化了,众多的“先锋派”作家也早已回归现实主义麾下了。在这样的文化背景和文学语境中,我们愈益怀念上世纪80年代中期那股生气勃勃的现代主义文学潮流,愈益敬佩那些至今还在恪守艺术探索的作家们,譬如残雪。
在新时期文学中,残雪是最离经叛道、标新立异的作家。甚至被外国评论家称为:“最...
(作者附记:韩少功是一位真正具有“先锋意识”的作家,在30年新时期文学的不同阶段,都有他执著探索的身影。他在小说上的创造,动力来自他不倦的社会人生思考和对新的艺术形式的追求。思想与文体成为他小说创新的“双引擎”。他几度开创文学新潮,带动了新时期文学的进步。在今天世俗化的时代,更需要韩少功的探索、创新精神。2010.10.10)
思想、文体驱动下的“先锋”写作(上)
——韩少功小说论
现实主义道路上的决然转身
在新时期文学作家中,似乎还没有哪位像韩少功一样,对文学的探索和创新,充满了那样饱满、执著的精神。无论是思想上还是艺术上,他往往走在同时代作家的前列。韩少...
思想、文体驱动下的“先锋”写作(下)
——韩少功小说论
营造多样的现代小说文体
1990年代之后,随着市场经济在中国的确立和推进,一个世俗化的社会全面展开。文化乃至文学逐渐边缘化,尽管“新写实小说”“现实主义冲击波”等轮番上演,但其衰退之势已难以避免。文学整体上向现实回归,向世俗靠拢,已耗尽了探索、变革的能量。就连最激进的马原、余华、格非等先锋派作家,也纷纷回到了现实主义的麾下。此时的韩少功,已在海南打出了一片天下,他面对的是一个陌生的现代化城市,担负的是繁琐的行政和刊物杂务。他对当下文学的退缩、保守态势很感困惑,认为文学越是在物质化、世俗化的时代,越应该坚...
(作者附记:鲁院的王彬老师,是我敬重的一位学者。最近读了他的新著《水浒的酒店》,深感在批评的角度、方法上独辟蹊径,遂写短论一篇,发在这里,请朋友们指教!10.7.5)
历史与小说的互证
——读王彬《水浒的酒店》
这是文学评论还是学术研究?这是理论著述或是文艺创作?读过王彬先生的《水浒的酒店》(东方出版社2010年4月版),我竟一时弄不清这是一部什么样的著作、属于哪一种文体?小说、散文作品,常有手法突破,不知怎样归类的现象,人们称之为“跨文体写作”。而理论著作这样的现象并不多见。这部书说的是小说《水浒传》中的酒店,但重心谈的是历史——北宋时期的酒店以及相关的事象。论者从这部...
(作者附记:曾经写过一篇关于保忠小说的评论,最近又读他的几篇小说,依然感动,让人思索,所以再写此文。贴在这里,请朋友们指教!2010.7.24)
在底层发现善和美
——王保忠和他的短篇小说
偏居晋北一隅的青年作家王保忠,越来越受到了文坛和读者的青睐、喜爱。
近年来,底层文学成为一个声势可观、但又屡遭訾议的文学潮流。人们所以不满足于当下的底层文学,并不是说这样的文学不需要、不重要。而是觉得它局限在旧的写作模式中,譬如照相式的苦难展览、居高临下的理性批判、矫情造作的肆意美化等写作套路,遮蔽了底层生活的真实状态,看...
(作者附记:研究建国60年的短篇小说,发现一些被“误读”的时代和被“遗忘”的作品。颜慧云1973年发表的《牧笛》就是典型一例。发掘这篇小说当时的产生和“毁灭”,有助于我们理解那个时代和当时的文学。2010.7.3)
被“误读”的文学和被遗忘的小说
——1970年代(前期)的文学和短篇小说《牧笛》
“空白”是一种“误读”
2009年,人民文...
“好看小说”的口号叫喊了10年,都说现在的小说真的“好看”了,我的感受也是这样。小说好看不好看是一个老课题,但也是一个一直解决不好的老问 题。现代文学史上,前20年的小说主要是写给知识分子看的,大众就觉得不大好看。后来提出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其目的也是要解决作品的“好看”问题。于是 有了大众喜闻乐见的解放区通俗小说。“十七年”时期,你的小说能不能“普及”到民众中去,则是一个政治问题。10年前,小说在“小众”圈子里打转转,有识 之士大声疾呼:要&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