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王文卫

管理与领导身体力行的实践者!

谈谈常用的非正式沟通——聊天


我们一直在管理中很是强调沟通的重要性,也接触了大量关于管理沟通的理论知识和授课指导,可现实中我们却做得很不够好,出现的现象有,部门之间的同事经常是在工作电话中还热情似火,见面却不知谁是谁,完全形同陌生人;部门内的同事除了工作环节的交接之外也是一幅老死不相往来的景象,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特别是上级与下级之间相互算计,你有你的心思,我打我的算盘,下属满腔愤恨上级的不赏识不栽培,上级却对下属失望和绝望,对其表现极度不满意而又深藏内心,结果是下属自暴自弃消极不作为,上级彻底绝望甚至希望下属立马辞职走人。我们也可以反思一下自己,一方面我们觉得沟通重要,而另一方面自己却深陷泥潭而无力自拔...

Read more

让企业的ISO体系开花结果


很多企业都在推行ISO9000/14000标准化管理体系,但是据了解其中不少企业也仅仅只是为了哪一张证书而已,好像是通过了ISO管理体系就表明了企业具有了一定的身份,这样向外界推介企业、产品、品牌时就有了一张王牌,基于这样的心理预期,很多企业在ISO9000/14000体系管理上走形式主义搞表面文章。每年都要花费高额成本维护体系运行,仅仅只是为了每年通过审查机构的外审而继续获得证书,即时在审核时被外审机构揪出问题,也要想方设法摆平外审人员,一般都很凑效,也都能顺利拿到认证资格。这大概是目前的企业推行ISO9000/ISO14000的普遍现状,这种消极应付和形式主义其实会对公司管理文化造成...

Read more

彼得·圣吉:是什么妨碍组织学习


     集分权的尴尬,是规模的错?

    《中外管理》:在中国的大企业集团中,集权与分权的问题一直是一个难题。集权的结果往往是效率差,而分权又可能导致混乱。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如何平衡集权与分权?

    彼得·圣吉: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涉及很多方面。如果你长期观察大企业集团,你会发现:他们往往是一个时期分权,一个时期集权,然后又分权,又集权……一般来讲,当企业发展很快的时候,企业倾向于分权;当企业增长下滑的时候,它们把权力收回来。我...

Read more

集体反思学习的方法


近段时间在推进组织学习过程中,体会到一种新的学习方法——集体反思学习法,这一想法最初是源于我对“性格如何改变”这一命题的思考,性格的改变需要依靠反思学习,而自我反思的境界是很难达到的,如果没有经历过长时间的修炼,是很难做得到自我反思学习的,那我们可不可以尝试利用集体反思学习这一形式来谋求性格的改变呢?集体反思学习这种方法一定本身就存在,其哲学内涵是非常丰富和具有深度的,现在只是我们要重新梳理一下这种学习方法来帮助我们完善自己和我们的组织。
一、方法介绍
我们工作中难免都会有问题发生,有时候是客观的资源、信息、流程、条件等先天结构性问题,...

Read more

骇人听闻的管理变革故事....


昨天一个朋友过来,我们聊了很多管理上的事情,其中谈到管理变革这个话题时,讲到了他身边的一个故事。他原先有一个下属,人挺能干,做事情风风火火,处理事情也很激进,离开他的企业后来到汕头一家不锈钢五金公司做制造总监,上任两个多月内,大胆激进推进改革,由于老板授权很多,而且非常赞同支持,在公司大小会议上挂着“你们不配合李总监的工作,就是和我过不去,也别想玩什么猫腻,否则你就别想在汕头混了”(后面这句话貌似黑社会的讲话),这都导致他在推动改革时忘乎所以的膨胀心态。危险终于爆发了,还不到三个月时间的某一天,他骑摩托车出去外面,被人砍了十八刀,听得吓死人了,还有这样的事情?
...

Read more

谈培养下属


《士兵突击》中有一句朴素的台词,“有意义就是好好活,好好活,就是做很多很多有意义的事。”这句话带给我们企业界同样是有内涵的,企业也是要好好活做很多很多有意义的事。培养下属就是其中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我们谈的说的多,但是做的动的少。这样的做法是极其短视的,如果企业不造人,哪有人来造企业呢?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一定要有意识地培养各类人才,包括专业技术型人才、管理技能型人才、未来领袖型人才。本文从以下各方面来探讨培养下属的问题。
一、企业中培养下属的现状分析
1、培养下属的理念意识不足
企业层面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个时髦的词语当然也是会出现在企业的各种大会小会上,...

Read more

企业为什么不愿意投资管理研究机构?


中国企业为什么很多都不愿意在管理类的学术、研究、咨询、大学机构进行投入呢?一直喜欢看国外的管理类书籍,感受很深的是,国外的学术机构能得到很多企业的赞助,解决了生存生活的后顾之忧后,就可以全身心投入到研究工作中去,能一心只顾研究,而不用再去以赚钱盈利为目的接下没有太多创新性的管理咨询活儿来干。从这里可以判断得出,为什么国外学术机构的研究会比我们国家的研究工作做得好、做得深、做得透?这也可能是其中的一个原因吧!从国外的著作可以看出,国外的学术理论界和工商实业界联系是很紧密的,工商实业界愿意赞助投资理论的研究,并且乐意让自身作为研究案例供研究机构深入理解、挖掘、实验,这种着眼于未来的长远眼光,...

Read more

民企存亡三道坎


民企的日子过的不容易,他们的生存除了来自政策、官员、百姓、伙伴、资源管理者等外部因素的长期考验外,还要面对事关生死的市场、管理、文化三道坎,都跨过了,才称得上为“百年老店”打下基础。
 

市场之坎

一、市场发展背景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以“包产到户”的农村经济改革,带来了我国经济开始复苏,这时的广大民众也才开始有了政府安排之外的“个性需求”。时至八十年代初,中国市场仍然商品匮乏,就像久旱的土地一样渴望雨水。有了这种背景,当时“小荷才露尖尖角&rdquo...

Read more

呆滞物料处理的两个案例反思


案例一 
昨天我们在讨论呆料时我们遇到疑问时询问销售中心同事,被告知公司20W系列产品的安规认证到期,后续不再销售这款产品,因为公司决定不再延续认证时间,所以此款产品就不能在市场上进行销售,我也是第一次遇到这种案子,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那我们就关联思维地想到其他产品也是不是有这种不再续约认证的情况,这样就意味着这个产品的生命周期结束了,而我们在物料策略上也要相应做出应对,毕竟很多料件都备了或多或少一些库存以备快速应对市场订单。
这件事情给了我几点启示:1、产品认证到期不再继续申请可以自然终止产品的生命。2、销售部门的有些信息对物料部门非常重要,但是销售...

Read more

许三多只是影子


《士兵突击》这部片子播出已经有几年了,我们的“突击迷”也越来越多,“突击迷”遍布在普通员工、管理者、企业家、老板中,为什么一部影片会找到多种不同角色的共鸣?就像在《许三多精神》这本书中介绍的,普通人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我们曾经都是“许三多”。管理者则思考:是什么力量缔造了钢七连那样的团队?企业家则顿悟:在这个浮躁的商业时代,需要一种商业伦理的拨乱反正。我们被一种莫名的情绪所感动,这就是许三多精神。许三多精神张扬的是一种朴素的人文关怀,倡导的是一种普遍意义上的价值追求。情绪和感动只能代表感性层...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