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陈昌凤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学士(1982-1986),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助研班(1991-1992),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博士(1993-1996)。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讲师、副教授(1996-2001);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期间任副院长、新闻系主任(2001-2008)。清华大学教授(2008-今)。先后在美国、日本、新加坡、香港和台湾等地区和国家做访问学者。
2003年-今,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
2006年-今,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十年重振梦,同为今辉煌--写在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十年院庆之际


  明天,是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十年华诞了。十年前,我和几位同事投入了两年多的时间,白手起家,参与创建了这个学院。虽然如今我已然是过客,我依然对那个耗费我许多理想和心血的学院,充满了期待。

  院庆前,承蒙北大的邀约,写了一篇短稿(要求800字左右),我首先想到的是感恩,遂成下文。部分内容在过去的博文里已经提及。

  十年重振梦,同为今辉煌

 衷心祝贺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十年华诞!

  北京大学曾在中国新闻学与新闻教育史上铸就过辉煌,20世纪末北大在百年华诞之后即筹办新闻与传播学院,重振新闻教育。本人作为加入北大的第一位新闻学专业的博士,有幸参与了学院的筹建工...

Read more

新年的方向:实践教学与特色教育


  一学期匆忙间就要过去了。1月7日学院召开了期末教学工作研讨会,我从中也渐渐明确了目前的工作重点。大家畅所欲言,为未来新闻与传播教育献计献策。

  教学报告和讨论上、下午持续了6个小时,我主持时不觉疲倦。当天中午利用开支部会的时间,还在我的微博记下了会议要点(如下)。下午讨论时我更记下了近6000字的发言。当天四会联开,会后我立即进入瞌睡。当晚学院到香山年庆。

  微博的好处是可以记下碎片式信息,但每则最多140字,所以真是碎片。

  转@陈昌凤:的微博:

  今天学院期末教学研讨会成果丰硕,之一:四个实践工作坊今年实施,在年轻才俊们的头脑风暴下规划越来越有体系...

Read more

中国特色的微博:粉丝泡沫与利益真实


  使用微博近半年,确实影响了博客的更新。体验社会性媒体的同时(迄今有了58500多“粉丝”),也在努力观察与分析。信海光先生的这篇文章,有更深入的观察,假粉丝、真利益,已经快速渗入微博。

  社会性媒体是奇特的,也是循着社会变迁的规律的。体验它,可以更好地理解世界的变化。

  最新的《创业家》杂志封面文章以《草根牛博操控者》为题披露了中国微博江湖不为人知的一面。根据该杂志调查,国内最大微博网站草根微博排行榜前50名中,大部分并不是以交流为目的的网民个体,而是分属于不同的“门派”,其中有一半属于“福建帮”...

Read more

公共电视:离我们有多远


   

        从3月1日起重庆卫视宣布全面改版,不再播出商业广告,将以建设"公益频道"为目标,打造"红色频道",大力弘扬红色文化、主流文化、高雅文化。两会期间重庆市长黄奇帆还曾将此纳入"国际惯例",并列举了西方国家的"公共电视"如英国BBC、美国的VOA和日本NHK作例证。

  在商业化侵蚀和低俗化泛滥的媒体界,重庆卫视的用心和努力大可称道。同时,这里需要廓清几个方面的问题。

  登广告的电视≠公共电视

  ...

Read more

微博如何改变着新闻业?


  微博等社会性媒体带来了媒体内容、形式、传受机制、管理机制的深刻变革。因此,美国的大学里将Twitter作为新闻学院学生的必修课。据一项2010年10月进行的调查,中国媒体从业者90%使用微博,其中三分之一每天使用,使用新浪微博都占八成,他们通常在微博上寻找有价值的信息资源、以及与同行交流互动。可见微博对新闻业影响之大。

  中国的微博起步并不晚,但早期的饭否等走了弯路,直到2010年商业网站让微博又火爆起来,新浪微博发展势头之猛,让人们纷纷猜想不久它会否超越新浪门户网本身。微博作为一种新兴的web2.0网络产品,与博客、论坛等相比,有其独特之处。微博可以把图片、视频、文本和传统...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