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孙向晨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

揭开“佛系现象”的真面目|


  一个网络热词正在学界引起广泛注意,大家开始谈论起“佛系青年”、“佛系子女”、“佛系生活”等说法,统而言之出现了所谓的“佛系现象”。

  这个网络流行的热词,居然引起这么些学者“煞有介事”、“一本正经”地进行学术讨论,不免会引起网络青年的嘲笑:“小题大做”,“无事生非”。虽然“佛系”一词只是网络用语,标示的却是中国现代性社会的某种崭新特征,值得细细玩味与探究。一旦形成某种...

Read more

现代性不是泯灭自身的传统


  孙教授,您好!一般而言,博士论文完稿是学者生涯的起点,它是学生生活的完成,也是专业研究的开端。能从这点开始谈谈您的治学经历么?

  ● 我把研究莱维纳斯的书命名为《面对他者》,部分地带有这种思想历程的标记。我本科时代的毕业论文是关于维特根斯坦的私人语言问题的研究,涉及他人之心(other mind)的问题,硕士论文则专注于黑格尔的自我意识的主奴辩证法,博士论文则是关于莱维纳斯的研究。按照学科建制的看法,它们分属完全不同的学术领域:分析哲学、德国古典哲学以及现代法国哲学。如果仔细看的话,其中有一个深深地吸引我的共同主题:他者问题(the other或alterity)。

  在20...

Read more

今天我们该怎么来阅读中国的传统经典?


  从西方经典走向中国经典

  究竟怎么来读中国的经典,我实在是没有什么资格来谈这个话题。自认读西学已经有二十来年的时间,而开始系统地看中国经典却只是近年的事。如果非要说些什么话,也只是一个仰慕者的门外感受而已。

  研究西学的人怎么开始转而读中国的书?说起这还是有点故事的。大约八年前,每周几个朋友都会在一起念书,开始念的是西学,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希腊的悲剧喜剧、奥古斯丁等等。在念的时候,也特别喜欢用一些现实的感受来激活西学中的种种说法,以求获得对经典最为生动的理解。有一次念到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特别是他讲到友谊的时候,大家觉得他的一些说法不甚令人满意,他把父母对子女的爱以及子女对...

Read more

当我们谈论通识教育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如果你是刚刚听说通识教育的大一小鲜肉,你一定会好奇通识教育对你未来的四年意味着什么;如果你是已经经历过n次小班讨论磨练的学长学姐,你或许会有经验/建议/吐槽要对我们说。

广度与深度不可兼得,为何需要通识教育?带小班讨论的助教水平够不够?大一小鲜肉如何才能不在讨论课上被老腊肉碾压?…

小编已经冒着“绳命危险”努力的接收到了大家的信号,专门请到了复旦大学核心课程委员会主任、哲学学院院长孙向晨教授为大家答疑解惑。让我们接下来静静地看孙老师如何接招吧!

1 Q1:我们为什么要接受通识教育?

孙:中学时代,同学们的奋斗目标是高考,如果在大学...

Read more

当代中国哲学的双重视野与双重使命


  哲学之为philosophy,其原型来自希腊;要建构当代中国的哲学,中国文化的渊源当然不可忽视;另一方面,哲学作为一种普遍性的追求,尤其在现代,更是人类对话的理性平台。这里中西古今必定交汇在一起,形成了今天中国哲学的独特处境。我们要注意的是,伴随着国人追求现代世界的过程,哲学作为一种思维的方式进入中国是在西方的路径上展开的。这就形成了西学与现代性一体两面的格局。当我们以接受普遍性原理的方式面对哲学时,背后不免夹杂着西方的内涵;于是我们进入某种困境,或者是接受现代性的格局,以高昂的姿态压制了自身传统的生活世界;或是抵御西学,以一种保守的姿态拒现代世界千里之外;西学与现代性,这一分属文化...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