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肖宾

《京华时报》经济新闻部主任,喜好读书,热爱经济与金钱。

地王易遇“赢者的诅咒”


 昨天下午,保利地产以50.4亿竞得北京朝阳区崔各庄乡大望京村环境整治土地储备项目4号、5号地,该地块规划建筑面积280789.9平方米,折合楼面地价17949元/平方米。尽管此次竞拍价格,没有超越前两天新诞生的央企拿地纪录,但在望京区域,拍出近18000元/平方米的楼面价格,还是够让等待购房的人望天价而兴叹了。 

    是什么原因让央企们一往无前、痴心不改地将大把银子砸进楼市?这两天,地产大佬潘石屹在其微博中透露过这样一个信息,或许可以解答这些央企的心态。转老潘这则微博如下:“和我坐在一起的是张懿宸先生和国务院国有企业监事...

Read more

报人往事6--9


6、早年间,中国最牛逼的报业人物得算是梁启超。这哥们天生丽质,神童,16岁就中了举人。弱冠之 时就和老师康有为被并称为“康梁圣人”,引领时代风潮,粉丝无数。20来岁的时候,就主北京《万国公报》和上海《时务报》笔政,又赴澳门筹办《知新报》。简直就一那年代的韩寒啊。

 

7、戊戌失败后,去留肝胆两昆仑,梁启超又先后创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还办过月刊。回顾梁启超的一生,从入行到1922年脱离报界,前后27年,共混过17家报刊。看梁兄这跳槽频率,何力总加油啊,哈哈。

 

8、一开始办报,困难很多,梁兄曾回忆道:当时安敢望有人购阅者,乃托人分送,酬以薪金,乃肯代送。办...

Read more

应将社会效益纳入央企考核标准


 国资委昨天下午召开新闻发布会,表示早已确定了16家以房地产作为主业的中央企业,并要求此外的78家央企完成阶段性任务后退出房地产。对于这几天痛心于“央企地王”新闻的人来说,这算是一个平顺情绪的好消息,但静而思之,倒生出几分迷惑。 

    查了查资料,这“16家以房地产作为主业的中央企业”是在2005年就确定下来的,到现在已经4年多时间了。也就是说那78家央企,用了4年多的时间,依然没有从房地产这个“非主营业务”中撤出来,反而涌现出了“中国兵器”这样的拿地生猛力量。 

    ...

Read more

报人往事 10--14


10、慈禧、孙中山、袁世凯这些老大,全被梁兄拍过板砖、做过负面。袁大头的帝制大业,就是被梁兄唱衰的。现如今华莱士在大洋彼岸采访过几任总统、诸多元首,就沾沾自喜,就自由象征、舆论喉舌了。清政府曾出价,得梁兄人头者赏10万两银子,这是何等压力?梁兄以笔为剑,飘零海外,这报业巨子才是自由精神。

 

11、梁兄的一生拍翻了无数人,打得笔仗不计其数。

大规模的战役有,先是为维新和老派人士打;再是逃到东京后,和孙中山麾下的革命党笔战不休;后为帝制问题,又和袁派开仗;为社会主义问题,和李大钊、蔡和森等大打出手;在“科学和玄学大论战”中又和当时的学界混战一团。小的论战更是毛毛雨,天天有。...

Read more

我想我是沙——对世事的小感叹


  

 

 

    西南旱灾,赤地千里,有些人的第一反应是:抛掉云南的相关股票,炒抗灾板块、农业板块去。我觉得该信任西南区域的企业,相信长期价值,作为股东,尽管是小小的、无人关注的股东,还是该和公司同甘共苦。结果,我错了,炒抗灾板块的人赚了,坚定持股的我套了。 

    楼市兴旺,起伏跌宕,有些人的第一反应是:多买房、多囤地,多赚它一票。我觉得租售比太高、如此高价出手,是为泡沫添砖加瓦,该为国家的楼市调控大业出力,先不买。结果,我错了,炒房的人赚了,我看着依然被调控...

Read more

万科是家“圈钱”的潜力股


今看新闻说,万科股东大会上王石表示,万科仍然可以理解为一只潜力股,万科在住宅产业化方面的先发优势使其在同行中保持竞争力。

哈哈,行业或许还有发展潜力,万科当然也有发展潜力,但此潜力就是潜力股吗?

从万科在证券市场上的表现来看,圈钱有道,分配有限,“圈钱潜力股”当之无愧。

 

早有人士做过统计:21年来,万科累计融资9次,达到250亿,而分红仅仅29.9789亿元,因此,万科融资在业内,尤其是基金界早有“圈钱专业户”的噱称。
  从万科21年来的历次融资看,万科的扩张、度过危机无不仰赖于融资之上。18年来万科通过配股、发行可转债及增发九次融资总共获得约250亿元,

&...

Read more

报人往事 15---22


 

15、汪康年还极为重视报纸的时效性,多付稿酬奖励来稿,“凡要紧事件,皆发传单,以供诸君先睹为快”。也就是遇到重大事件,随时发刊,出版号外。

 

16、百日维新时,为了争夺对《时务报》的控制权,康有为借御史宋伯鲁之手上书光绪帝,建议将《时务报》改为官办。 726,光绪帝发布一条上谕,同意将《时务报》改为官办,并派康有为前往上海督办。

 

17、光绪帝下旨后,汪康年提前得到消息,在康有为来沪前,提前将《时务报》停刊。几天后,汪康年另办了《昌言报》,只留下《时务报》这个报名给朝廷来办。

 

18、见汪康年偷梁换柱,梁启超连续在《国闻报》发表...

Read more

“李莉事件”后的公信力悬疑


小事件后的大危机

2010年03月31日 07:23京华时报

在我印象中,需要国家部委级别出面化解、回应的“前婆媳纠纷”,在“李莉事件”前还未有过。

先是涉嫌内幕交易、再是涉嫌骗购经济适用房,一桩桩、一件件,当年齐心合力营造的家庭安乐窝,如今全都粉碎、翻出来,亮在大众眼前。由爱生恨、因情转仇,大都市中的常见戏码、离合悲欢的老曲调,这次加上了内幕、证券、监督等等背景,老调谱上了新词,赚尽眼球。

离婚、分手、婆媳战争,对个人是大事件,对社会而言,看似不过一个小旋涡,一晃就没了,但旋涡下的暗流,说不得也。揭发、回应、表态,证监会有关负责人说,“经查证,没有证据表明李莉利用该信息从事内幕交...

Read more

房价不是靠“吹”能调控的


房价是能被吓死的?

  近一段时间,各界对房价的抨击声不绝于耳、论调不断升级,但就在争论和抨击之中,房价稳如泰山,地价叠彩峰岭,房价是个厚脸皮,不怕大家骂啊。

  不怪房价胆大,归根结底,坐而论道本来就难解燃眉之急,望梅止渴终究是一场虚幻,想解决问题还是需要实际措施。

  各地都在地王频出,那有没有地方政府站出来,率先调整下土地出让制度,把“价高者得”的规则变一下,能不能在同等价格条件下,让提供“最多经济适用房”设计的开发商胜出?政府让一点利,开发商调一点规划,多一个途径来增加一些经济适用房的供应?

  一些地方对土地财政依赖比较大,很多人士对此也早有批评。批...

Read more

楼市新政不要早泻


  从使用用途来分,住房需求可以划分为自住型需求和投资型需求两大类,两种需求相互纠缠、齐头并进,激荡房价。近日主管部门对二套房、三套房市场连续出台调控措施,基本上对楼市上涌动的投资型需求做了严密的防范和阻击。

  首先要肯定的是,主管部门此次出招,力度之大、发力点之细致,实为楼市调控历程中所罕见,必然能够对活跃在楼市上的投资、投机资金造成沉重打击和深远影响。事实上,在政策出台前的时间里,一些资金风闻调控政策后,就已经受其影响,开始调整投资策略,如降低收益预期、缩减投入楼市的资金比例,或者开始离开楼市。可以预见,在未来几个月内,受调控政策影响的资金将陆续出逃,这对一些城市被爆...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