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人?
马克思说:
第一,"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
第二,"个人是社会存在物";
第三,人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的存在物。
普罗塔哥拉有一名句“人是万物的尺度”,就是俗话说的“屁股决定脑袋”。那么,人是如何以自己作为万物的尺度,来测量、丈量、判断万物的呢?
马克思恩格斯说:人的需要就是人的本质,人的需要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源性动力(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基本方式)。
据此,我们可以得出:“人的需要是万物价值的尺度”。
罗素...
作者文章归档:彭小松
什么是人?
马克思说:
第一,"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
第二,"个人是社会存在物";
第三,人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的存在物。
普罗塔哥拉有一名句“人是万物的尺度”,就是俗话说的“屁股决定脑袋”。那么,人是如何以自己作为万物的尺度,来测量、丈量、判断万物的呢?
马克思恩格斯说:人的需要就是人的本质,人的需要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源性动力(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基本方式)。
据此,我们可以得出:“人的需要是万物价值的尺度”。
罗素...
《商鞅徙木立信论》是毛泽东于民国元年(1912)在湖南省立高等中学(今长沙市第一中学)读书时,参加作文比赛时写的一篇作文。
时任国文教员老师柳潜给了100分,并给评语:“实切社会立论,目光如炬,落墨大方,恰似报笔,而义法亦入古。逆折而入,笔力挺拔。历观生作,练成一色文字,自是伟大之器,再加功候,吾不知其所至……是有功于社会文字。”
毛泽东的作文原文如下:
商鞅徙木立信论
普通一班
吾读史至商鞅徙木立信一事,而叹吾国国民之愚也,而叹执政者之煞费苦心也,而叹数千年来民智之不开,国几蹈于沦亡之惨也。谓予不信,请罄其...
在解读《道德经》第四章的时候,我们得复习一下。
总的来说,《道德经》是老子给尹喜上课,尹喜记录下来的。
在第1章,老子讲了什么是道、有和无的关系;
在第2章,老子讲了美丑、难易、善恶等几对关系;
在第3章,老子给贤打了引号,并对“贤“”进行了恶毒攻击、排斥、诅咒。
做记录的尹喜,举手请教老子:
“老师,我对道还是有疑问!您讲道,怎么又扯到美丑、难易、善恶去了呢?我能够用道,来理解宇宙万物吗?”
老子于是停了下来,再一次解释了道。循循善诱,继续说了第4章。
[原文]
道冲①,而用之有弗盈也②。渊呵③!...
草民今天来学习、解读《道德经》第三章。
[原文]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草民的解读]
1、我读了我找到全部的《道德经》第3章第一句的翻译,100%都说: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导使老百姓不互相争夺;差异仅在贤能/贤德。我想说,这100%的专家、大咖都错了。
2、在现代英语中,idiot是笨蛋、傻瓜、白痴的意思。可是 idiot 源自希腊语 idiotes ,本意是“私人、不任公职者”...
[道德经第81章原文]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注释]
不需要,你我都懂。
[白话文]
可信的话不美,美的话不可信。善的人不辩,辩的人不善。智者不博,博者不智。圣人是不存占有之心的,因为尽力照顾别人,他自己也更为拥有;因为尽力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富有。老天爷的规律是让万事万物都
[谁按此操作的]
1、星移斗转,2000多年来,总有一个规律,就是忠言逆耳。在网络上,之前有两个按钮,...
[原文]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注释]
1、第一个“道”是名词,指的是宇宙的本原和实质,引申为原理、原则、真理、规律等。第二个“道”是动词。指解说、表述的意思,犹言“说得出”。
2、眇(miao):通妙,微妙的意思。
3、徼(jiao):边际、边界。引申端倪的意思。
4、玄:深黑色,玄妙深远的含义。
[白话文新释]
1、不知道斯大林是不是附庸风雅...
《夜读道德经》
[第81章原文]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注释]
不需要,你我都懂。
[白话文]
可信的话不美,美的话不可信。善的人不辩,辩的人不善。智者不博,博者不智。圣人是不存占有之心的,因为尽力照顾别人,他自己也更为拥有;因为尽力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富有。老天爷的规律是让万事万物都
[谁按此操作的]
1、星移斗转,2000多年来,总有一个规律,就是忠言逆耳。在网络上,之前...
不说谷爱凌,我来说几个价值观的问题:
双重国籍怎么说?合理不合理?要得不要得?叔本华说,人彻彻底底是欲望的奴隶。中国人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可见欲望的本源是利益,欲望的指向也是利益。
承认双重国籍的国家,就是承认某些人在两个甚至多个国家有利益。承认双重国籍与不承认双重国籍,孰优孰劣?当多重国籍成为联合国成员国的普遍规则,国家主权、战争、地缘政治、国际贸易等,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越来越多的人,有了跨国利益,会不会推动多重国籍规则的联合国化?承认人权大于主权有没有先进性、引领性?
选择拥有双重国籍的人,他在两个国家都有利益,如果没有物质利益那也一定有精神利益。假如某国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