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胡建波

生于1963年10月,民盟,研究生,教授.1984年8月至1990年3月,在西安大学任教;1990年3月至1992年7月,在陕西外事服务培训学院担任副院长;1992年7月至1996年7月,在西安外事学院担任董事长兼副院长;1996年7月至今,在西安欧亚学院担任董事长兼院长。

史上最牛的农民工究竟该干啥?


前些日子有个号称是农民工出身的哥们火了,因为他声称,雇佣他可以辞退4个本科生,他以往的经历、他不要命的工作热情,可以让他胜任所有公司中层管理者的位置,并且他要求的薪资是15000元起。他的自信完全可以与芙蓉姐姐、凤姐一较高下。大致看了他的自荐信,基本可以推断这又是一次网络炒作,我想讨论的是他究竟适合应聘什么岗位。

  既然他要应聘中层,那么我们先理论一下,看看对不同层级人士的能力要求是什么:优秀的基层员工一般需要三方面素养:态度、技能、人际关系;中层干部需要四个方面能力:人际关系、技能、态度、抽象思维;高层管理者的能力模型是:抽象思维、人际关系、态度。

可见,无论级别高低...

Read more

孙海英,你妈喊你回家吃饭


    以前看过《激情燃烧的岁月》,看见石光荣这个角色被孙海英演的栩栩如生,感慨颇多,首先是侥幸自己没摊上这么个爹;其次是佩服孙海英演技高超;第三是更加理解了小平同志为什么要改革开放,原来闭关锁国期间,某些身居高位的人就是这种“偏执型”心理疾病患者,怪不得当年竟有人“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呢!

    不太能理解的是导演把“石光荣”还作为正面形象,至少从心理健康方面来讲,这不是拿病人和家属开涮么,像当下各处走秀的“犀利哥”一般。

可是看了孙海英近期演的痛骂观众与冯小刚的“行为艺术”表演,方知道误会了,原...

Read more

太阳不从东边出来的故事


大约是我上初二的那年,看到地理书上写着“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太阳早上从东边升起,中午位于南边,傍晚从西边落下。”

我就在想,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太阳中午大约应该位于北边了,那么太阳也就不一定必须是从正东边出来了吧。

我把我的发现告诉班里同学以后,被传成我认为太阳是从西边出来的。班里大部分同学都很气愤,断定我神经了,人缘本来不好的我,如今更没人爱搭理了,放学回家的路上,一个人落落寡欢,只影相随。

大孬和创智两个人也是班里比较爱学习、钻研的人,看着我可怜,动了恻隐之心,觉着有必要治病救人,给我一个出路。一天放学后,主动与我同行,走在北大街靠新华书店那边人行道上,大孬语重心长地开导我,...

Read more

徐小平:三次“结识”胡建波


——为胡建波《教育随笔》所写序言     

很久以前,我在一次聚会中遇到一位似曾相识的老外,寒暄之后记起来和他见过面,就有点尴尬地说:Ohnice to meet you

老外听了笑笑,很友好地纠正了我的用词错误:you don’t "meet" people twice, you see him again——你可以再次“见到”一个人,但你不会“结识”他第二回。

为建波兄的新书写序,我的脑子里反复出现这个故事。原因是:我和建波认识八年多,虽然他在西安,我在北京,我俩“见到”的次数不那么多,但他的为人与为事,总是令我刮目相...

Read more

致小平兄的一封信


小平,你好。

读了您为我写的序,心里简直乐开了花。老兄真是够哥们,为小弟如此用心,妙笔生花。不看名字,我都不知道写得那是我。可放下文章后又生出几点小疑惑:

1.序的内容没说的,而且有劳兄文采飞扬、妙语如珠。我的担心是读者看完了序,再看书的文字与内容,会不会骂娘:这不是挂羊头卖狗肉么?老兄你应该晓得,相对象,陪同的人不能是帅哥。

2. 老胡办学以来常被喻为商人、“叫兽”,时间长了压力大,为了放松情绪、调节心理,没事去娱乐场所唱个歌。您夸东平教授是圣人,那是实情,可您提携小弟是“教育家”,让小弟既喜又忧,喜就不用说了,忧的是没人愿意和“教育家”一起玩儿。今后我再想去歌厅之类的娱乐场所...

Read more

杜拉拉火了,老胡急了


“杜拉拉”火了。据报载:畅销小说《杜拉拉升职记》卖出150多万册;徐静蕾自导自演的电影版公映票房850万元,创下华语片首日新高;姚晨主演的话剧版,以及陈铭章导演的30集电视剧,相继出炉。足见杜拉拉魅力迷人。

按理说,小说中的杜拉拉形象算不上漂亮,也没有背景,完全靠自我打理,会沟兑,从一个平平的行政助理,成长为优秀的人事行政经理。

她的经历揭示了一个职场生存的重要玄机,那就是:职场玩的是情商!很多新人不懂得职场的潜规则和职场之道,故而有网友看一遍杜拉拉,职场情商就可以提高10分以上的评论。

杜拉拉的“职场情商语录”也深入人心:“打工的人要搞定很多关系,比如搞定上司,搞定下属,搞...

Read more

感动与疑惑


——读《不一样的选择》有感

 

《读者》2010年第三期中刊载了一篇文章《不一样的选择》,很有意思。

 

在美国,大学录取学生都是需要面试的。在面试会上,校方录取委员会要根据你的成绩、平时表现、成长历程、家庭背景等,来做出是否录取的决定。如果你是录取委员会上的一员,面对以下三位学生,你会做出什么顺序的选择呢?

A.第一名学生是一位可爱的女生,成绩全A,小钢琴家,能歌善舞,家境优越,从小接受很好的教育。

B.第二名学生是一位肯尼亚裔的女生,她的成绩平平,父亲是铁道工人,母亲是超市收银员,家境贫困;更要命的是她的听力自小还有障碍,但是她一直坚持照顾自己的弟弟妹...

Read more

一个关于野生动物的故事


从前,有一群野生动物。体弱多病的它们,靠着极强的生存意愿和顽强斗志,在摸爬滚打中不断发展壮大了。

后来,它们参加了动物王国的招安,能够得到动物园的一些食物保障,言谈举止也慢慢越来越像园子里的动物了。于是,它们有的开始散步、睡觉,安逸闲适,有的则挖空心思,想着如何获取饲养员更多的照顾和喂养。

其中,有一只不安分的野生动物,总喜欢透过栅栏看外面的世界。有一天,它忽然发现送到动物园的食物变少了。又经过多日观察,它确信不久就会出现生存危机。渐渐地,它终于明白,生活在动物园里,看上去神圣体面,原来却只是一个陷阱!因为,当未来食物不够的时候,它们要么跳不出去,要么跳出去,却已经丧失了在恶劣...

Read more

北大演讲好玩的片段


 

我在北大教育学院演讲的题目是《自觉跳出体制陷阱——谈高校战略转型》,大约有三个半小时。录音还在整理中。就发点好玩的片段吧。

开场白

北大教育学院副院长,多年的好友阎凤桥教授,郭建如副教授和我走进教室的时候,我发现里面坐了四十多人,人不算多。

凤桥教授开场做了很热情的介绍,向听众推介了我。

“今天的讲座收费吗?”我站在讲台前,先向建如兄发问。

“不收,不收。”建如兄边说边摇头。

“到北大来做演讲,是一件很荣幸、很有面子的事情。”

“哪里,哪里,我们很荣幸。”建如兄也很客气。

“因为在北大演讲很有面子,所以很多有名有学问的大家和没名没学问的小众都...

Read more

回到艺术教育的原点


——中法艺术教育论坛开幕致词

认识陈绍华先生,源于20多年前我还在西安大学任教的时候,他和党晟老师在我们学校里捣鼓创新艺术教育,这件事本身并没有打动我,吸引我的是他威风凛凛地骑着一辆摩托,绍华大哥也因此成为我当年的偶像和目标,我立志要买下一辆与他一样的摩托,且一直奋斗到今天,并有了目前的成就。所以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喜欢陈丹青老师的文字好多年了,并因之,自诩为“文艺青年”。直到看见丹青老师从清华辞职时所写的文字,才发现当今的一些大学和从业者在他的眼里是如此不堪。所以每次见到丹青老师,总是有些心怯,怕他有身份歧视,看透了我的庸俗,警惕我几次三番邀请他来西安的动机。我先招了吧,的确...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