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张志雄

《科学与财富》(value)杂志主编。1966年生,1991年进入上海证券交易所,任《上海证券报》编委和专题部主任。1998年后,历任华夏证券研究所副所长、上海有线电视台财经频道总监、《财经时报》副总编,并在《财经》杂志开设专栏,写有《基金黑幕》《股市忧思录》等文章。2002年创办《科学与财富》(value),专注读书与投资。著有和主编《学习学习再学习》《游走在时空边缘》《放量》《中国股市十七年》等几十部书籍和报告。

金融“泡泡”吸不掉过剩产能


  去年这时候,我在专栏中说过一件事。2007年上半年的一天,我与一位知名的日本投资者聊天,他准备与中国上市公司合作,投资房地产。我告诉他,内地房市与股市的萧条即将来临,他此时何必凑这个热闹。日本人笑道:对,泡沫会破掉,但更大的泡沫会跟着来。根据当年日本的经验,政府会帮助这样做的。今天看来,这位投资者极有可能是对的。

  中国经济2008年四季度开始下滑,现已公认,其主因是产能过剩。这其实与2000年科技网络泡沫有相似之处,只是程度不同。2009年6月下旬,当年灸手可热的北电网络被卖了20亿美元,而其最高市值曾达到2500亿美元。10年过去了,这只热门股总算有个不体面的交待。网络泡...

Read more

政策好坏看细节


  最近重读英国历史学家兼投资人爱德华·钱思乐在1998年写的名著《贪婪时代》,联系今日中国之情形,颇有感慨。钱思乐提及上世纪80年代下半期,向来以“日本制造”自傲的日本企业大规模介入金融市场,随着股市大涨,企业的金融操作获利也直线上升。金融体系由此出现一种危险的循环,企业金融操作创造获利,导致股价上涨,进一步增加金融操作的获利。

  到上世纪80年代结束,大部分在东京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企业都参与了金融操作。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大型企业,如丰田和日产汽车公司,以及松下和夏普等消费性电子产品公司,都是金融操作的超级大户,他们申报的企业盈余半数以上来自金...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