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嘉宾】
Q:朱敏(青年学者,哥伦比亚大学中国企业研究中心研究员)
A:张维迎(着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经济学教授)
【精彩语录】
企业家主要负责财富的产生,为社会带来更新的技术和产品,让人活得更幸福,进步更快。在市场经济中,为社会带来的价值就是财富,企业家只有在不断创造的过程中才能产生财富。
公平竞争环境下的市场很难带来两极分化,市场竞争会不断回归,不断产生新的创造者。一个充分平等的竞争环境可以使人的先天性差距缩小,每个人各尽其才,就不会产生单一的财富分配方式。
在一个良性的社会里,只要每个人尽量能够依靠自己...
作者文章归档:朱克力

中国社科院经济学博士,师从著名经济学家蔡昉研究员。中央国家机关青年智库成员,工信部智库专家,商务部中商智库中国消费大数据研究中心秘书长,联合国世界丝路论坛数字经济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中国发展研究奖获得者(提出并推动数据成为生产要素),入选国家级骨干人才计划,国务院研究室中国政策专家库收录,多所高校兼职教授、硕导。
亚太人工智能学会首席经济学家,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矿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兼职教授,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高级研究员,当代经济学基金会学术秘书长,哥伦比亚大学中国企业研究中心研究员,世界银行项目课题负责人,汉唐公益发展中心副理事长,成都新经济战略顾问,多个城市及人民网“十四五”规划专家,联通、阿里、腾讯等企业智库专家,CCTV、新华社、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China Daily等中央媒体访谈嘉宾或特约撰稿。
改革下一站:十学者为中国改革寻路
改革是什么?是给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以法律地位。1978年至今,改革舟至中流,已无石头可摸。《改革下一站》聚焦经济社会领域七项公共难题,甄选权威观点与解决思路,力求打深打透——这,与你有关。
□策划/《商界》编辑部
□执行/《商界》记者 白 灵 彭 靖 樊 力 潘 灯
□特约撰稿/
朱 敏,哥伦比亚大学中国企业研究中心研究员
巴曙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
卫祥云,国资委商业科技质量中心主任
盛立中,香港岭南大学兼职教授、山东省经济学会理事
蔡江南,复旦大学经...
国企改革:趋向与路径
随着最高领导层换届及其开启新的改革格局,有关国企改革趋向与路径的讨论,又一次成为备受瞩目的焦点
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大体经历了以下阶段:起初是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得到启发,并最早由四川从“扩大企业自主权”开始,拉开了国企改革的序幕;后来又在商业流通企业实行“四放开”,工业企业“砸三铁”等改革,并由“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责任制”到“党政分开”,实行“以厂长为中心的经济责任制”改革;再由实施“产权明...
产业维新:预言与现实
【倘若中国不能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赢得主动,不能搭上这一波“产业变法”的快车,那么,在新工业革命浪潮的冲击下,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将走向何方】
3D打印机、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等现代装备和生产技术的日益成熟,正带领工业社会步入“第三次工业革命”……英国久负盛名的《经济学人》杂志讨论了当今全球工业领域正在经历的新一轮变革。在此之前,美国经济学家杰里米·里夫金出版了一本名为《第三次工业革命:新经济模式如何改变世界》的书,因其主题的当下性、作者的知名度而声名鹊起。
里夫金书中提到的&ld...
我国地下经济的涵盖范围及主要特征
地下经济是指国民经济中的非正式(非正规)部分,《经济与管理大辞典》对其定义是:“地下经济是指官方控制不到的经济活动,这类经济活动不纳入官方统计的国民生产总值之内,不向政府申报和纳税”。各国对“地下经济”的称谓很多,如“影子经济”、“秘密经济”、“第二经济”、“黑色经济”等,一直到上世纪70年代后期,意大利经济学家杰尔吉·弗阿(GiorgioFua)提出“地下经济”这一概念,国际上才正式统一了这个称呼。
...
经济转型背后的哲思
认清发展的“中国时刻”
朱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哥伦比亚大学中国企业研究中心研究员):历经三十余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在速度与规模上实现了高增长,但在世界经济总量第二的背后,“崩溃论”和“奇迹论”像DNA的双螺旋结构盘旋交锋,不绝于耳。您如何看待当前国际舆论对中国经济现象的热议?
竹立家(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公共行政教研室主任):实事求是地讲,三十多年来,中国人的“现代叙事”确实很精彩,可圈可点的地方很多。当然,最值得我们骄傲的还是GDP的增速和总量。改革开放以来,我...
走出创新力迷局
若想实现“创新驱动”,必将“改革驱动”进行到底。因此,重启改革议程、凝聚改革共识,显得迫而切之。而对中国来说,既要深化经济领域的革新,亦要从人文的高度,更深层次地审视社会危机和体制问题,以改革的逻辑构建“动态和谐结构”
想开启下一轮经济发展潮流的闸门,钥匙在哪里?对处于转型之中、正在重新构筑核心竞争力的中国经济来说,这个问题的确迫待求解,其答案亦亟需实施。
过去,以“摸着石头过河”为特征的实用主义经济思想对中国告别贫困、走向繁荣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如今也面临走至&ldqu...
中国经济需要更多“源创新”
《中国经济需要更多“源创新”》,《中国经贸》2013年1期
创新,一直是这个时代至为核心的价值推崇。而离当下最近、同时也最重要的创新预言,或者说创新趋势,无疑是已在全球范围内初现端倪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即将汹涌而来。
这股浪潮,究竟是虚是实,亦有诸多论争。不过,对于大有摧枯拉朽伟力的技术与产业新革命,我的态度是:宁可信其有。
还记得那个喊“狼来了”的孩子吗?千百年来,他都被当做不诚实的代名词。可是,换一个角度看,狼最后确实来了,他的话如能被理解为一种警告,由此加强防...
正视产业空心化之虞
权力主导型经济的种种体制性障碍,依然在深层次地影响着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传统产业升级难”和“新兴产业生根艰”,是包括实业萎靡在内的中国经济转型困境之“一体两翼”,其“病灶”是一致的恰如赫拉克利特那句最有穿透力的格言,太阳每一天都是新的。没错,经济的每一天也都是新的。尽管太阳还是那个太阳,经济也还是那个经济,却都无时无刻不在运动、变化和发展,不断变换着新的形态。
认识规律、遵循规律、运用规律,可谓是人类智慧的集中体现,而试图驾驭、挑战或摆脱规律,则被视为不智。尽管你可以幻想摆脱地...
渐进修补,难缓社会张力
关于中国改革的呐喊,希望多一些理性的回声。如此,或可成为经济社会避免“公地悲剧”、从“零和博弈”走向“共和博弈”的开端。
写“转型的逻辑”这一专栏已经有段时间了,也有幸引发了一些讨论。对于中国未来如何转型众说纷纭,说得好听些是百家争鸣,说得不好听些是泥沙俱下。
首先,思想界在破局问题上就有着截然不同的主张。这些主张背后,要么有着各自的利益立场,要么有着各自的认知立场。这原本是分化的利益格局下必然形成的态势,无足惊怪。但整体观之,今天讨论重启改革议程,往往思维依然比较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