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杨黎光

.

被欲望绑架的快乐是短暂的-<我们为什么不快乐?>(45)


被欲望绑架的快乐是短暂的

    尽管净饭王对这位小王子关怀备至,可佛祖释迦的童年与少年生活并不快乐,许多资料显示,他经常孤独地坐下树下默然沉思,完全不像一般的孩子那样天真烂漫,活泼好动。他是聪明早慧的,早慧的孩子大都性情忧郁。

    久居深宫的悉达多太子是寂寞的,对宫廷外面的世界是心怀好奇的,可作为王位的惟一继承人,净饭王对他的看护又是异常严密的。我们无法想像,也无法理解这位悉达多太子如何在王宫中度过了近二十年的漫长岁月,直到十九岁那年才向尊贵的父王提出了出宫游玩的请求。而净饭王也是经过再三思量,才终于恩准了他的请求,并且派...

Read more

上帝的震怒与印度王子的哀愁--<我们为什么不快乐>(44)


上帝的震怒与印度王子的哀愁

    从《圣经·创世纪》中,我们看到神发怒了,怒火冲天的神把亚当和夏娃逐出伊甸园后,并没有结束对人的惩罚。在上帝看来,人和这个世界彻底堕落了,他越看越不顺眼,越看越不高兴。他甚至为创造这个世界,创造人类感到后悔了。

    耶和华见人在地上罪恶很大,终日所思想的尽都是恶,耶和华就后悔造人在地上,心中忧伤。耶和华说:“我要将所造的人和走兽,并昆虫,以及空中的飞鸟,都从地上除灭,因为我造他们后悔了。”惟有挪亚在耶和华眼前蒙恩。(《创世纪》)

    “心中忧伤”的耶和...

Read more

诱惑,是人类的烦恼之源--《我们为什么不快乐?》(43)


诱惑,是人类的烦恼之源

    古今中外,不知道有多少作家以文学的方式反复讲述过“失乐园”的故事,不知道有多少神学家、哲学家以思辨的方式反复阐释、剖析过“失乐园”的故事。今天,在对快乐问题进行历史性的分析的时候,我仍然不得不再次面对它。因为,这个在圣经里篇幅很短的故事,却几乎囊括了善与恶、爱与恨、谄媚与欺骗、忠诚与背叛、诱惑与惩罚、贪婪与进取等有关人性的诸多元素。其中,任何一种元素都可以影响人的心情,都可以成为快乐或痛苦之源。这是一个探寻人类苦难之源、烦恼之源的经典故事。

    与前辈们不同的是,我将以《创世纪》原文为基础,以...

Read more

人神共居的幸福时光 --《我们为什么不快乐?》(42)


人神共居的幸福时光

    我们在阅读《圣经·创世纪》时,不难看出上帝创造宇宙的时候是快乐的,上帝创造人类之初也是快乐的。他的快乐来源于那种开天辟地的成就感,来源于对自己这种造物行为的自我满足甚至陶醉,来源于身边众多精灵的齐声赞颂。

    现在我们来看看《圣经·创世纪》里怎么说:

    起初,神创造天地。地是空虚混浊,渊面黑暗;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

    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神看见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开了。神称光为“昼”,称暗为“夜”。有晚上,有早晨,这...

Read more

人创造神,还是神创造人?--《我们为什么不快乐?》(41)


是人创造了“神”,还是“神”创造了人?

    研究人类不快乐的体验,我差不多用了十多年的时间,可一开始的时候想到的却是自己的母亲。母亲12岁丧父,跟着守寡一生的外婆艰难度日痛苦成长。父亲是自幼丧母,作为家中的长子,他一个人来到城里做工,人世间的苦几乎都吃遍了。后来经人介绍两个苦人家的孩子相识结婚,以后一辈子相濡以沫,直到把我们几个孩子抚养成人。父母退休后,两个老人形影不离含饴弄孙其乐融融。不想,父亲突患脑溢血三天后就去世了。父亲去世后,母亲孤独和痛苦,终日以泪洗面,我们几个孩子都非常担心。这时,一位老街坊来看母亲,她是个基督徒。我的家乡安庆在近代史上是个...

Read more

宁愿让生命化作一缕轻烟--《我们为什么不快乐?》(40)


宁愿让生命化作一缕轻烟

    清末民初,又一个社会动荡期。这时吸食鸦片不仅已经成了一个根深蒂固的传统,而且向风俗化发展。当代著名学者张鸣在他的历史随笔《双枪兵与双枪将》这样描述当时的情景:

    ……生活稍微好一点的,就要抽大烟,这是当时的风俗。北京的小富之家,每每鼓励孩子熏一口,说是可以让孩子踏实,不招事儿。那时,人们管鸦片叫芙蓉膏、福寿膏,可见其社会声誉并不像我们今天想像的那么差。……

    那个时候,抽大烟实际上是种文化,跟我们的饮食一样,不仅有“食”的内容及形式上的讲究,而且有器皿的选...

Read more

吸食鸦片,全民族的祸害--《我们为什么不快乐?》(39)


吸食鸦片,最终成了全民族的祸害

    如果说服用五石散是还仅仅属于士大夫阶层的精神自戗,那么后来的吸食鸦片则完全发展成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全社会集体性迷狂。和服用五石散一样,它最初也是由上层社会兴起的,上行下效,最终成了全民族的祸害。

大约是由于中国长期处于特权社会,而瘾品往往又从特权社会开始流行,因此,与世界上很多民族不同,中国人总是会将瘾品与地位、财富,甚至是“福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鲁迅在谈到五石散的流行时就曾说:“那时五石散的流毒就同清末的鸦片的流毒差不多,看吃药与否以分阔气与否的。”而且,“没钱买药的穷措大,也有卧于市门,宛转称热,引人围观,‘诈...

Read more

五石散历史上的一次毒品滥用--<我们为什么不快乐>(38)


“五石散”,历史上的一次毒品滥用

    一说起毒品,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鸦片,随之而来的则是对西方的愤恨,仿佛中国的毒患都是西方人对我们残酷迫害的结果。西方人确实对我们从事过不光彩的鸦片贸易,也确实使我们深受其害,但是,除了鸦片之外,中国的毒品使用史与流行史却是源远流长的。

    著名学者李零曾说,药毒一家。“……人类的药物知识很多都是来源于中毒。原始民族日遇毒物(毒草、毒菌、毒蛇之类),往往都有很丰富的毒药学知识,尤其是在动植物丰富的地区(例如古代的楚越之地,就以毒蛊之术而出名)。他们以毒箭射杀猎物,用麻醉药物(如鸦片)...

Read more

以酒自杀反抗悲剧的命运--《我们为什么不快乐?》(36)


以酒自杀反抗悲剧的命运

    前面说了酒里有忧,酒里有愁,再说说酒里的悲。
    刘伶,西晋沛国(今安徽淮北市)人,字伯伦。著名的“竹林七贤”之一。他身高仅一公尺四十,不仅人矮小,而且容貌极其丑陋。但是他的性情豪迈,胸襟开阔,不拘小节。平常不滥与人交往,沉默寡言,对人情世事一点都不关心,只有和阮籍、嵇康很投机,遇上了便有说有笑,因此成了“竹林七贤”之一。
    刘伶,与那些以诗文著名的酒仙诗圣不同,他是纯粹以好酒闻名的酒徒。他的好酒,他的以酒言悲,完全是通过自己的行为表现出的来。或许可以这样...

Read more

酒,浸泡着中国人的生命观-《我们为什么不快乐?》(36)


酒,浸泡着中国人的生命观

    在动荡不安,残酷无情,极度威权的现实社会生活中,作为精英代表的中国文人士大夫主要有两个精神避难所,一个是寄情自然(最具代表性的是山水田园、花鸟鱼虫,奇木异石等自然物),一是忘情美酒(或者浊酒)。因此,山水诗文、饮酒歌赋,构成了中国数千年文学史的主流内容,这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一个难得一见的奇观。

    关于“自然”的文学,木心曾说:“中国的‘人’和中国的‘自然’,从《诗经》起,历楚汉辞赋唐宋诗词,连绾表现着平等渗透的关系,乐其乐亦宣泄于自然,忧其忧亦投诉于自然。在所谓‘三百篇’中,几乎都要先称...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