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胡殷红

辽宁沈阳人。大专毕业。1971年参加工作,历任北京市服装工业总公司科员,中国红十字总会《中国红十字报》及《博爱杂志》记者、编辑,《北京市场报》记者、编辑,《文艺报》新闻部副主任、记者、编辑,中国作家网主编。1991年开始发表作品。199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著有报告文学集《将帅夫人浪漫曲》、《绝访录》,报告文学《让生命更美好》、《小女孩子眼中的革命家父母》、《音乐家刘炽》、《赵浩生浪迹天涯总为情》、《谢觉哉夫妇的五十年情缘》等。

范小青这女同志


 

范小青这女同志

胡殷红

 

早就想写范小青,因为她是我的“酒友”。可一提笔,黄蓓佳的样子就如影随行地在我眼前晃,她俩在中国数得上名的女作家中算是挺“养眼”的一类。这两位江苏省作协的副主席不仅文学成就斐然,一个个杨柳细腰、袅袅婷婷不说吧,还“花枝招展”,最重要的是她俩都不扭怩作态,不装大尾巴狼,该啥样就啥样。有一次,范小青乐嘻嘻对我说,我们俩都有“粉丝”啊,黄蓓佳的“粉丝”叫黄瓜,我的“粉丝”叫“饭(范)桶”。

有了范小青的如是说,我想到黄蓓佳就会想到纤细、清爽的“黄瓜”形象。前些年我到南京,会后和范小青、黄蓓佳同桌吃饭,饭一开局,一拨又一拨人过来敬酒,敬到黄...

Read more

其实王安忆随和得一塌糊涂


其实王安忆随和得一塌糊涂

 

胡殷红

 

从读王安忆的小说,到认识她这个人,把手指头和脚指头捆在一起数年头儿,怎么也超过了这个数,但真正走近她,是我们前不久一起到港澳的那些天。

在我平日的印象中,王安忆衣着并不讲究,她的理论是:天天在家里,用不着买太多的“工作服”,再贵的衣服,一年也不一定能穿一次。但是她有“礼服”,一袭丝绸旗袍,淡淡海蓝之色,在香港作联二十周年隆重的庆典晚会上,她确实给中国作家代表团增了彩。而且王安忆受欢迎的程度也出乎我的预料,她的“粉丝”比这个团的男作家多多了,请她签字、合影的男男女女追着她,围着她。特别是有一天她穿了一件“香樵领”,蓝印花布...

Read more

作家老板张贤亮


 

作家老板张贤亮

 

胡殷红

 

张贤亮,80年代红极一时,90年代新作不断的著名作家,如今,尽人皆知的西部影视城老板。他带着累累伤痕创作的小说,在中国当代文学史留下了“扩大版的伤痕文学”印记。他的小说曾把我们这代人拉到时空的错觉里,肆无忌惮地煽动过我们的青春,搅动过我们“蠢蠢欲动的情怀”。自从他改行为老板,只要在网上点击张贤亮三个字,与他相连的关键词就是他在“山穷水尽”那地方读过的《资本论》。年轻人觉得他一生畅情适意,就是在劳改农场那地方生活,披上一身树叶也能演亚当夏娃,只要如火如荼地想写字就能成作家。觉得他读过三遍《资本论》就可以开创前所未有的新局...

Read more

蒋巍是个大忽悠


 

蒋巍是个大忽悠

胡殷红

 

蒋巍是我的前领导。记得我们都在文艺报时,蒋巍组织过一个论坛,他当主持人,往主席台上一坐,豪情万丈,气势如虹。我们在台下听他哪儿都不搭哪儿的“理论”,外加口口声声的“美眉”,感觉他就像个巧舌如簧的堂子,把四六不靠的话给文学起来了。一群旁听的博士生让他给忽悠得晕了菜,会后蜂拥着要电话留地址。蒋巍得意忘形地冲我说,你总说我是中老年妇女的杀手,事实证明并非如此,我也很受年轻女博士欢迎嘛。

蒋巍调中国作协后,和吴秉杰成为互补型搭档。吴秉杰这个人有十分学问,也就能讲出三分;蒋巍是有三分学问,却能讲得像十分。只要开会蒋巍就亢奋,把笔记本电脑往桌...

Read more

实践“政治经济学”的作家何建明


实践“政治经济学”的作家何建明

胡殷红

 

我和何建明太熟悉了。想想这一二十年来到底给他做过多少次新书访谈,真的记不清。只记得第一次约他做访谈,那时他已出了十几部报告文学,我把他当名人大家“仰视”,可他显得太年轻了,一副帅气、精力旺盛、春风得意的样子,实在端不起架式来。这么多年过去了,数数他送给我的书,有40部了。近些年来我们不用再郑重约谈,经常都能见到他,“老气”不少,“横秋”已见:疲惫、消瘦、衣冠不整,沉稳有余,偶尔的激情再现也是在谈他的“大事”和表达雄心壮志的时候。

5·12大地震那阶段我接到他从四川发来的短信,说把他现场写的报告文学发我,让我立马挂到中国作家网上,...

Read more

擅长“纸上谈兵”的徐贵祥


擅长纸上谈兵的徐贵祥

胡殷红

今年元旦一大早,我接到的第一个短信是徐贵祥的:“阿狐,新年第一天‘徐贵祥战斗小组’把新书《马上天下》当大礼送给你,请查收快递。”我心想,一年到头总要收到作家朋友百八十本新作,开年第一天就不消停的就他一个。平时你想找他,他永远由“小秘书台”控制,不知何时回复;他要想找你,除非你不喘气了,否则他准能和你通上话。这回他主动拜年,一准有话要说。

在电话里一通战火硝烟,我无所畏惧地和他这个当兵时沾过一点战争的边,当编辑时研究过一点战争的事,俨然把自己装扮成军事专家的人谈战争与和平,谈勇敢与怯懦,谈忠诚与背叛。我问他,你这本书是想再塑一个“战术之神”的形象,改...

Read more

张炜:回望历史与关注现实


 

张炜:回望历史与关注现实

胡殷红

 

很多年前,我乘坐异常拥挤的火车到济南。迎候我的是黑夜、濛濛秋雨和对面却不相识的作家张炜。那天张炜显得有些虚弱,是因为他在病中。张炜显得很沉静,是因为他的“孤傲“已深入骨髓,是因为除去表象之后,剩下的全部潜在了心的深处,只能用自己的作品表达热情。张炜显出一点点高兴,是因为国庆节是他结婚纪念日,是因为我利用假日的专程采访。

张炜是新时期以来备受文学界重视的作家之一。来源于人的社会实践的见识和来源于书本的学识,使张炜在写作方式的探索开拓和思想深度的挖掘方面始终保持了卓尔不群。

在外国文学以前所未有的潮势冲击中国文坛,在五花八...

Read more

方方的生活“风景”


方方的生活“风景”

胡殷红

 

严歌苓编剧的电影《梅兰芳》正在轰轰烈烈热映,方方的长篇小说《水在时间之下》同时静悄悄出版。两位女作家用不同的艺术形式,把真实的京剧大师梅兰芳与虚构的汉剧名角水上灯,搅于“死水”而出了“微澜”。

二十多年前,我认识了方方。那时她的小说《风景》刚刚出版,我觉得那是当年文坛最好的作品,她笔下近乎残酷的“风景”,让我找到了和自己相似的生活类型,感动之深,记忆至今。也就是从那部作品起,方方被誉为中国“新写实”派的代表作家之一。据我所知,方方早年的作品“不太受人待见”,她不可能大红大紫,但随着《祖父在父亲心中》、《白雾》、《桃花灿烂》、《落日》等部中篇小...

Read more

爱上青藏女人的徐剑


爱上青藏女人的徐剑

胡殷红

 

徐剑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政治部文艺创作室主任,我见到他时几乎没见他穿过军装。尽管是着便装,徐剑也是逮着谁向谁行军礼,从来如此。当他的手停在右眉骨边那一刻,他是严肃的、庄重的。手一放下,一股子桀骜不驯的神气就出来了,小虎牙一龇,时常说些让人瞠目结舌的话,再喝上几口酒, “指点江山”他敢,“激昂文字”就成顺嘴遛达了。

徐剑确实一副少年得志的面孔,不喝酒好一点,喝了酒“气壮如牛”。换了别人,我一准是“严打不怠”。对他,我还是“口下留情”。人家一个农家娃16岁就参军到“二炮”的中国导弹部队,他的血肉和筋骨,他的思想和信念是和导弹部队一起发展和...

Read more